科研产出
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菌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由于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难于防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对于大豆菌核病抗性种质资源的鉴定是抗性机理研究、基因定位及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基础,文章对大豆菌核病资源鉴定中涉及的接种体(菌丝、孢子和菌核)的培养、植株不同部位的接种鉴定、草酸鉴定、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及田间鉴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接种体的选择、环境条件对发病的影响及田间与温室鉴定结果不一致等问题展开讨论,为大豆菌核病抗性资源的筛选,菌核病发病机理及抗性基因的定位研究奠定基础。


俄罗斯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俄罗斯马铃薯种质资源具有综合抗性强的特点。尤其适合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种植。为了丰富中国马铃薯品种改良的基因资源,本试验选取54份俄罗斯血缘的马铃薯品种,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DNA分子水平上明确各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本试验从5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多态性好,目的条带清晰的引物,对供试的54份品种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29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到达92.7%。扩增片段在100~1 500 bp。其中引物STM0030可以将供试的54个品种全部区分开。遗传相似性系数的变幅为0.52~0.99,平均为0.68。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56处,将供试品种分为10类,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各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辽宁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研究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我国大豆供需矛盾突出,近80%的大豆依赖进口,开展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即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情况下,获得一定产量的大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试验选用紧凑型玉米品种(良玉88、铁研58、东单6531)和耐荫型大豆品种(辽豆32、沈农8号、辽豆15)为试验材料,组配良玉88-辽豆32﹑良玉88-沈农8号、良玉88-辽豆15、东单6531-辽豆32、铁研58-辽豆32五个组合,进行带状复合种植,以期从中选择出适合于辽宁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组合方式。结果表明:良玉88-辽豆32组合玉米大豆总产量最高,其次为东单6531-辽豆32组合和铁研58-辽豆32组合。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应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优势的大豆品种,选择穗行数和行粒数有优势的玉米品种。综合考虑玉米和大豆性状的组合,良玉88-辽豆32组合的综合性状较好,是适宜辽宁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组合。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产量 产量性状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关系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籽粒成熟度与吐丝至成熟阶段热量条件显著相关,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灌浆阶段温度的关系,可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3种熟期类型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实施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熟期类型品种相比,中早熟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G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最大,极早熟品种次之,中晚熟品种最小;灌浆活跃期(P)和有效灌浆时间(t3)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增加部分主要在灌浆缓增期。活跃灌浆期、有效灌浆期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渐增期≥10℃有效积温、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和渐增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在热量资源有限的生态区,中晚熟品种进入灌浆缓增期后日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籽粒灌浆,导致中晚熟品种粒重低于中早熟和极早熟品种;因此,在热量资源有限生态区,一味地延长熟期并不利于粒重增加,中早熟品种具有明显的灌浆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沙棘种子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基因协同调控机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沙棘种子油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基因协同作用机制,以近缘低油沙棘品系‘绥棘1号’和高油品系‘新俄3号’6个不同发育期的种子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种子油脂肪酸组份,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积累相关基因KAR、FATB、Δ9 D、KASⅡ、SAD、FAD2、FAD3、FAD7和FAD8的表达模式,验证多基因表达对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绥棘1号’和‘新俄3号’种子油均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87.71%和88.68%;种子发育期间,油酸相对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亚油酸相对含量短时下降后上升趋稳,而亚麻酸相对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稳。(2)FATB基因下调表达协同Δ9 D基因低表达,使C16∶0-ACP转化为棕榈酸和棕榈油酸的代谢减弱,而KAR和KASⅡ基因的相对上调表达,促进了硬脂酸合成,为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积累了较多前体。(3)SAD基因的持续高表达催化硬脂酸去饱和为油酸,且持续上升的SAD/FATB基因表达比直接提高了脂肪酸的去饱和速率;FAD2、FAD3、FAD7和FAD8基因在亚油酸和亚麻酸快速合成期间同时出现明显的表达量峰值,进而促进油酸逐步去饱和为亚油酸和亚麻酸。研究认为,沙棘种子油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源于FATB和Δ9 D基因的低表达及KAR、KASⅡ、SAD、FAD2、FAD3、FAD7和FAD8基因的协同高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种子油中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改良植物油脂的不同脂肪酸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沙棘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qRT-PCR 基因表达


切根方式和氮素添加对退化羊草草地改良效果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内蒙古中度退化羊草草地不同切根方式和不同梯度氮素添加组合处理的综合改良效果,采用二裂式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组合处理对羊草草地群落及羊草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度为20cm条形方式切根与60kg/hm2氮素添加组合处理群落地上生物量、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羊草种群密度和羊草种群高度最高。30~60kg/hm2氮素添加量显著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宽度为20cm条形方式的切根处理效果优于宽度为40cm井字形方式的切根处理改良效果。与切根和氮素对羊草草地改良的简单效应相比较,切根和氮素的交互作用产生了调节作用,但未出现显著差异。


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不仅反映各气象因子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还能对粮食生产决策起到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黑龙江省1986—2015年作物生育期内的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气候生产潜力与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作物生育期内的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和预测,并通过GIS软件拟合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作物生育期内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呈缓慢的降低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在7 012.143~11 680.771 kg·hm~(-2)·a~(-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9 390.362 kg·hm~(-2)·a~(-1);1986—2015年生育期内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具有显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存在7 a和10 a的主周期以及16 a的变化周期;拟合可知2016—2018年的气候生产潜力逐年递减,但均高于年平均值;黑龙江省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以巴彦县为中心,气候生产潜力向四周逐渐递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相对充足,降水量是影响黑龙江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时空演变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小波分析 黑龙江省


耐盐碱转基因大豆(SRTS)生存竞争能力评价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转BADH基因耐盐碱大豆(SRTS)在盐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在安达市盐碱地比较了耐盐碱转基因大豆(SRTS)、受体大豆黑农35和当地栽培品种抗线王的竞争性(出苗率、复叶数、株高)、自生苗、种子落粒性和繁育能力(生育时期和产量)。分期播种4次,适宜季节和非适宜季节各2次。结果表明:在适宜季节SRTS和抗线王竞争性相似,而受体品种竞争性弱于二者,在非适宜季节3个品种的竞争性差异不显著;SRTS产生自生苗的可能性很小;SRTS的落粒性不强;在适宜季节SRTS的繁育能力最强,抗线王居中,受体品种最弱,SRTS更适于盐碱地生长;在非适宜季节3个大豆品种的繁育能力相似。综合分析上述指标,由此表明SRTS并没有因为转入外源基因而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自身杂草化风险很小。


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的电子克隆与定位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借助已经构建的本地化EST数据库,利用不同物种对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拼接,成功从大豆中克隆了4个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同时应用已构建的大豆整合图谱,克隆了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中7个相关酶基因,并进行了定位分析。通过对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表明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在植物中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序列同源性多大于60%,且与双子叶植物对应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与单子叶植物对应基因同源性稍低。从基因定位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7个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被定位在D1a、N、B2、G、J和D2六个连锁群上,并同时获得了对应连锁群区间两侧的标记。基因结构分析表明,7个基因的g DNA片段长度介于1 083~5 818 bp之间;c DNA片段长度介于1 083~3 166 bp之间;内含子数目介于0~11个之间,外显子数目介于1~12个之间。本研究为其他氨基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油、高产、广适应国审大豆品种黑农70的选育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农7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选育的高油、高产、广适应国审品种,该品种以垦农18为母本,以黑农45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经各级产量试验,多年品质鉴定和抗病性鉴定,表现高产、高油、适应性广、抗性好。2014年由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域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吉林省、内蒙、新疆的部分地区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