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激素配方、土壤基质对蒙古黄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择出最适合黄芪增殖和生根的最优激素组合及移栽土壤基质,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了黄芪无菌苗在不同激素配方中的增殖情况、生根情况和移栽黄芪幼苗合适的土壤基质.研究表明,在茎段增殖培养阶段添加单一激素MS+6-BA 1.5 mg/L、添加两种激素MS+6-BA 1 mg/L+NAA0.5 mg/L、添加三种激素MS+6-BA2 mg/L+NAA0.5 mg/L+IBA0.2 mg/L为最佳组合;在生根培养中,最适合的激素组合为1/2MS+IAA 2.0 mg/L+IBA 1.0mg/L+NAA 1.5 mg/L;在移栽基质选择的研究中,低位泥炭:蛭石:珍珠岩=1∶1∶1/1∶2∶2的两种基质组合中的黄芪幼苗均长势优良.研究基质对黄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了解适合黄芪增殖、生根、移栽生长发育的基质激素配比,为黄芪的育种、栽培研究、大规模种植以及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激素组合;增殖;生根;移栽


梨杂交后代部分农艺性状遗传规律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果树资源学报 》 2022
摘要:从梨(Pyrus L.)杂交后代的果柄长、单果重、果心大小、果形指数、果色、果实硬度、石细胞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8个果实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调控上述性状的相关基因方面作一综述,指出目前梨杂交育种和基因组研究存在的不足,可利用的杂交群体规模偏少,在遗传规律等方面的结果有存在争议的地方,这可能是由于亲本的选择、群体生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导致的。现在在基因组研究方面较为系统的植物多是1 a生草本植物。对于多年生植物而言,还没有建立一套合适的生物学研究体系,而基于果树作物的生长特性则更有局限性。果树作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相对于农作物而言起步较晩,果树作物作图群体构建困难、有效标记数不足、遗传背景信息缺乏等劣势阻碍着其数量性状QTL定位的发展,导致了果树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的滞后性。所以,适用于梨等多年生果树植物的基因组研究模式理论的建立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江苏省引进高粱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适合江苏省种植的优异高粱种质资源,为江苏省高粱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不同来源的175份高粱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高粱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引进的高粱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抗倒性>穗型>颖壳包被度>粒色>分枝>分蘖,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分别为千粒重>穗粒重>节数>抽穗期>株高>穗长>发芽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抽穗期与节数、穗粒重、千粒重、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发芽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穗粒重、节数、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发芽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重与节数、穗长、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发芽指数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因子对表型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688%,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1.390%,载荷较高的性状有抽穗期、节数,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0.813%,穗长和单穗粒重载荷较高,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7.033%,发芽指数特征向量值明显高于其他性状,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16.451%,千粒重特征向量值明显高于其他性状。聚类分析将175份高粱资源划分为4大类群,可选择类群Ⅰ-2、类群Ⅲ、类群Ⅳ的优异种质进行种质创新。[结论]引进的高粱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筛选出一批在江苏种植表现为早熟、矮秆、千粒重大、穗粒重高、耐穗发芽的优异种质资源,为选育适宜江苏种植的高粱品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杂交大豆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杂交大豆品种间抗旱性差异,从而选育耐旱杂交大豆品种。【方法】以3个杂交大豆为试验材料,在生长间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5%、10%和20%)水培模式模拟大豆苗期干旱胁迫,测定干旱胁迫后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指标、渗透调节物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研究3个杂交大豆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结果】随着PEG-6000溶液浓度不断增加,检测到3个杂交大豆的相关抗旱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豆幼苗生长受到抑制逐步显著。其次检测大豆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发现,随着PEG-6000溶液浓度增加其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最显著的是优势豆-A-5。在大豆苗期光合生理指标方面,3个杂交大豆苗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呈现显著差异。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干旱胁迫响应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大豆幼苗可以通过渗透调节和启动抗氧化防御系统应对干旱胁迫,并且随着胁迫程度增加,各物质含量有显著变化,而且不同品种间也存显著差异。隶属函数值法综合分析得出3个杂交大豆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优势豆-A-5>杂交豆6号>晋豆48。【结论】杂交大豆可以通过光合抑制、渗透调节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途径共同作用响应干旱胁迫,本研究筛选的优势豆-A-5可作为抗旱杂交大豆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示范,同时也为后期杂交大豆抗旱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黍稷EST-SSR标记的开发
《山西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黍稷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之一,抗逆性强且遗传多样性丰富,EST-SSR已成为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指纹图谱和遗传图谱构建的重要工具.选取来自黑龙江、陕西、内蒙古、青海、波兰以及印度共6个不同地理区域的黍稷为试验材料,以前期黄黍稷(00005272)与镇原大黍稷转录测序结果选取114个EST-SSR三碱基重复标记,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利用PowerMarker 3.25和PopGen 1.32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表明,43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37.7%),43个EST-SSR标记的碱基重复类型有24种,GCG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占12%.引物分辨率Rp值平均为2.09,其中,Rp值介于2.0~2.5的标记频次最多(15个),介于0~1.0标记频次最少(2个);(Rp)值平均为0.74.43个EST-SSR标记共有118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2.7442个),有效等位变异(Ne)为1.8519~2.9412(平均为2.4011);多样性指数(I)为0.5623~1.0986(平均为0.9160);观测杂合度(Ho)为0.1667~1.0000(平均为0.5492);期望观测杂合度(He)为0.4286~0.7500(平均为0.6321);Nei′s期望杂合度(Nei)为0.3750~0.6667(平均为0.566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392~0.8102(平均为0.6252),说明43对EST-SSR引物为高度多态性引物,可以用于栽培黍稷的指纹图谱构建和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关键词: 黍稷 EST-SSR 引物分辨率 多态性信息含量 多样性指数


微生物在重金属污染矿山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清洗世界 》 2022
摘要:随着人们对矿山环境修复的重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新技术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部分,对地表植被具有一定影响,土壤中含有微生物种类繁多。土壤微生物探索具有巨大潜力,可能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新的途径。金属矿区存在对研究微生物改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代谢影响土壤中有效利用态金属离子含量。研究通过对理化生矿山微生物修复技术理论分析,综述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提出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方向,以高精端技术为导向效率提升,通过微观机理精细研究提高修复效率。加强不同修复技术数据库建设,联合不同修复技术实现更好的修复效果。


不同制粉方式对运黑161全麦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制粉方式及不同粒度对黑小麦流变学特性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将运黑161黑小麦经直接粉碎法和回添法制得的全麦粉分别过80、100、120目筛,以运黑161黑小麦面粉为对照,分析全麦粉淀粉含量、水合特性、发酵特性以及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直接粉碎且过80目筛的全麦粉支链淀粉含量最高,为80.18%,破损淀粉含量最低,为9.93%,溶解度、膨润力最小,分别为2.5%和3%。回添法制备的全麦粉面团发酵高度、持气率小于直接粉碎法。直接粉碎且过80目筛全麦粉的粉质质量指数最高,为59.5,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为3.45和3.2 min,较接近于黑小麦面粉,且该全麦粉的阻力值、最大阻力值在醒发时间135 min时最大,用该全麦粉制作的面包感官得分最高。综上,以直接粉碎且过80目筛制备的全麦粉为原料制作的全麦面包品质较好。本研究结果为黑小麦全麦面包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F型与其他小麦雄性不育系细胞质类型的分子鉴定
《农学学报 》 2022
摘要:为了鉴定F型与其他小麦雄性不育系细胞质类型之间差异。以F型不育系(FA1-1,FA1-2,FA2-1)、F型保持系、T、K、V型同核异质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冀5418’等为试验材料,用23对叶绿体和21对线粒体SSR分子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FA与T、K、V、B型不育系的细胞质分属不同类别。FA与中国春(CS)的细胞质遗传相似系数为1.00,FA与FB细胞质遗传相似系数为1.00,表明其可能为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经典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原理有差异,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可能由核基因控制。


苹果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苹果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效果,2020、2021年在苹果休眠期使用石硫合剂和腐殖酸铜,在生长期选择多种生物农药,包括苦参碱、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大黄素甲醚、枯草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和鱼藤酮等,监测了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苹果黄蚜和苹果小卷叶蛾的发生与为害。结果显示,2020年全程喷施生物农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苹果黄蚜和苹果小卷叶蛾的防治效果最低值分别为82.08%、80.07%、86.04%和86.77%;2021年则分别为87.90%、86.90%、89.67%和88.25%,均接近于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控区。同时,生物农药防控区未出现任何药害。研究表明苹果全生育期喷施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苹果主要病虫害,对苹果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斑点落叶病 褐斑病 苹果黄蚜 苹果小卷叶蛾 农药减施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