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

摘要: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项目申报形式审查、评审专家智能推荐、成果评价体系优化、全过程管理效能提升中的应用场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推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研项目管理 信息技术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部分有机肥代替化肥对中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探索淮北麦区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在保持产量和品质情况下的绿色施肥方式.以中强筋小麦'徐麦44'为材料,研究设计3种施肥方式:单施化肥(T1)、1/3有机肥+2/3化肥配施(T2)、单施有机肥(T3),通过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粉质质量指数、面粉吸水率、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等粉质参数、淀粉含量、淀粉糊化特性、籽粒容重进行测定,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施肥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的产量及其三因素、籽粒容重、沉降值、吸水率、淀粉含量、糊化特性与T1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显著高于T1处理,弱化度显著低于T1处理;与T1、T2处理相比,T3处理显著降低了中强筋小麦的产量及其三因素、蛋白质含量、容重、沉降值以及粉质参数,但是增加了籽粒的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相关参数.T2处理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小麦产量与品质,甚至在有些品质参数上有所提升,提高了中强筋小麦的面筋强度及加工品质,这在淮北麦区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生产绿色施肥方式的探索上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有机无机肥配施 淮北麦区 中强筋小麦 绿色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球盖菇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大球盖菇遗传多样性并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获得新菌株,为因地制宜选育适宜当地栽培品种及大球盖菇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10个大球盖菇菌株(编号为D1~D10)进行活化培养,测量其菌落直径,观察并记录菌丝均匀度、密度等长势情况,计算菌丝生长速率。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0个菌株进行PCR检测,以RAPD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图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筛选菌丝生长速率最快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CK),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后,挑选与CK产生较明显拮抗现象的诱变菌株,测定诱变菌株不同继代菌丝生长速率,并对诱变菌株及CK进行RAPD-PCR检测。【结果】筛选获得菌丝生长速率最快(0.477 cm/d)的菌株D6,该菌株菌落边缘整齐,菌丝浓密,为CK。从6条谱带清晰、多态性较好引物中扩增出多态性比率为88.5%;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3时,10株供试大球盖菇可分为三大类群;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诱变大球盖菇菌株CK的原生质体,经筛选获得6株菌丝生长速率较快且与CK产生较明显拮抗现象的优势菌株。同一诱变菌株在不同继代过程中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明显,CK的菌丝生长速率最低,菌株D32的菌丝生长速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同一继代下的其他菌株(P<0.05)。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6株优势菌株与CK间存在遗传差异,核苷酸序列较CK发生改变。【结论】10株大球盖菇菌株遗传基础较集中,筛选获得6株诱变效应明显且稳定的菌株,分别为D32、D36、D42、D73、D118和D133,可用于大球盖菇新品种选育研究。

关键词: 大球盖菇 遗传多样性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诱变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茬种植对浅生淮山药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24

摘要:浅生定向槽种植是近年来兴起的淮山药栽培新模式,具有防塌沟、利采收、促高产等优点。针对该栽培模式开展抗重茬技术的研发,对缓解淮山药种植土地不足、进一步提质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浅生定向槽栽培模式,连续2 a开展大田试验,探究重茬对浅生定向槽种植淮山药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实验表明,浅生淮山药连作障碍仍然明显,重茬导致植株干物质量积累、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降低。重茬引起种植土壤中氮磷钾富集,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重茬引起浅生淮山药植株中各养分元素含量、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降低。本研究为促进肥料高效科学利用,推进浅生定向槽种植淮山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淮山药 重茬 浅生定向槽种植 生长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在肉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家禽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肉鸽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性能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光照是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肉鸽养殖中的光照制度尚无统一标准,多借鉴于鸡。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阐述了肉鸽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光照制度(时长、波长、强度)对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等的应用效果,可为肉鸽生产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人工光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从而进一步推动鸽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

关键词: 单色光 光照时长 光照强度 光周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西瓜嫁接苗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西瓜嫁接苗遭遇到低温胁迫后,蛋白表达丰度的变化,深入了解西瓜苗期耐冷响应过程中所涉及的代谢途径,探讨相关的分子调控机理。本研究对西瓜嫁接苗和自根苗进行低温处理,采用iTRAQ技术对其进行蛋白质组学的鉴定和定量分析,然后利用数据库进行比对,并采用GO及KEGG注释其功能和代谢通路,最终获得了差异蛋白985个,其中上调蛋白545个,下调蛋白440个,涉及以下4种主要类别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代谢(26.52%)、遗传信息翻译(19.78%)、能量代谢(17.83%)和氨基酸代谢(13.70%)。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与自根苗相比,嫁接苗低温耐受性的增加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和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的积累有关。

关键词: 低温胁迫 西瓜 嫁接苗 蛋白质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供给提升粮食单产的调查研究-基于江苏淮安的调查

广西农学报 2024

摘要:本研究围绕江苏淮安地区农业科技供给转化提升粮食单产能力展开调查。通过数据检索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国有农场、粮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江苏粮食单产现状以及农业科技应用情况,找出制约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科技需求及技术瓶颈,提出应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强化创新成果源头有效供给、加快构建成果高效转化路径和加大对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投入等方面意见建议,为新时代促进农业科技供给、提升粮食产能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科技供给 粮食 单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白首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白首乌是江苏省滨海县的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首乌兴县”战略的实施,滨海白首乌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白首乌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害问题也越发突出,白首乌作为药食同源作物,对于农药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阐述白首乌田间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病规律,提出一套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滨海白首乌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滨海县 白首乌 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量与根瘤菌互作对花生生长发育及效益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减施化肥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剂对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促进花生产业绿色、高效生产。【方法】以高产花生品种‘泰0605-2’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处理:常规施肥(N100%)+根瘤菌菌剂拌种、减氮20%(N80%)+根瘤菌菌剂拌种、减氮40%(N60%)+根瘤菌菌剂拌种、减氮60%(N40%)+根瘤菌菌剂拌种、减氮80%(N20%)+根瘤菌菌剂拌种、减氮100%+根瘤菌菌剂拌种、减氮100%+不用根瘤菌拌种。以常规施肥为对照 (CK),探究不同减氮施肥方式下拌种根瘤菌剂处理对花生根瘤数量、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苗期和花针期阶段,常规施肥(N100%)的花生根瘤数量最少、分别为7.2和13.8个,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花生根瘤数量逐渐增加;在结荚期,减氮40%(N60%)处理下根瘤数量、株高、侧枝长、分枝数、有效枝数、鲜物质量积累量比对照增加、分别增加2.3、1.2、0.8、0.8个和6.07 g。经济效益分析发现,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氮40%(氮肥用量67.5 kg/hm2)+根瘤菌菌剂拌种处理下花生产量最高、为5 216.08 kg/hm2,比对照增产5.30%;净增收效益最显著、产值为36 512.55元,较对照增加收益2 526.45元/hm2。【结论】减氮40%+根瘤菌菌剂拌种处理能够提高花生株高、侧枝长、分枝和有效枝数等农艺性状,达到稳产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 花生 减肥 根瘤菌 拌种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分析熟制小龙虾冻藏过程中风味动态变化

肉类研究 2024

摘要:为探究冻藏时间对熟制小龙虾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冻藏过程中小龙虾虾肉和虾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进行检测,结合气味活度值筛选造成小龙虾风味劣变的关键成分.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冻藏时间小龙虾的气味差异,虾肉及虾黄中的醇类、醛类、酮类、氮氧化物、烷烃类、硫化物含量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冻藏4 个月后,虾肉关键劣变成分为壬醛、戊醛,虾黄为己醛、壬醛,冻藏12 个月后,虾肉及虾黄关键劣变成分主要包括己醛、庚醛、壬醛、戊醛、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通过复配不同浓度的关键成分进行感官评价发现,随着熟制小龙虾冻藏时间的延长,异味强度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关键劣变成分定量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价熟制小龙虾在冻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综上,冻藏过程中熟制小龙虾的风味劣变现象依然存在,本研究通过筛选关键挥发性成分并建立其定量检测方法,为控制熟制小龙虾冻藏过程中的风味劣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熟制小龙虾 冻藏 挥发性成分 风味劣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