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粳稻南粳5818氮高效机制初探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水稻氮肥吸收利用分子机制对选育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南粳5818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氮处理(150 kg/hm2)、中氮处理(300 kg/hm2)、高氮处理(450 kg/hm2)和不施氮对照,分析两个粳稻品种氮素利用率的差异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南粳5818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回收率和光合氮素利用率均高于南粳5718。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5718和南粳5818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南粳5718和南粳5818的氮素利用相关基因OsNRT1.1B、OsNRT2.2、OsNRT2.3a及OsNRT2.4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南粳5818中OsNRT2.3b相对表达量与OsNRT2.3a相对表达量的比值显著高于南粳5718。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分子机制,为选育氮素高效利用的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叶面肥替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产量及品质的效果研究
《中国果菜 》 2024
摘要:在种植葡萄时常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促进果实膨大、增加产量,但是过量使用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为探究替代植物生长调节剂使葡萄增产的方式,在葡萄不同生长期,对‘夏黑’‘阳光玫瑰’2个品种喷施阿米卡叶面肥和氯吡脲(一种生长调节剂)处理,调查葡萄的果实品质和产量。结果表明,喷施阿米卡叶面肥和氯吡脲处理能够促进葡萄果粒增大,提高产量,两者在‘夏黑’葡萄上增产差异不大,而在‘阳光玫瑰’葡萄上氯吡脲处理增产效果更明显。两个处理均会导致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喷施阿米卡叶面肥可以降低可溶性酸含量,提高VC含量,提升葡萄的风味品质和营养价值,但氯吡脲处理会导致葡萄可溶性酸含量增加,影响葡萄的口感。总的来说,在‘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中与氯吡脲处理相比,喷施阿米卡叶面肥效果不显著,但在‘夏黑’葡萄生产中可以通过喷施阿米卡叶面肥来代替氯吡脲处理,达到提质增产的效果。


二氢卟吩铁和覆膜对菜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探索二氢卟吩铁和不同类型地膜覆盖菜地的综合温室效应,以西蓝花‘耐寒优秀’为供试品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清水+塑料地膜覆盖(CK)、二氢卟吩铁+塑料地膜覆盖(T1)和二氢卟吩铁+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T2) 3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菜地的CH4、N2O、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CK,T2显著减少了59.4%的CH4吸收量和25.6%的N2O排放量,CH4排放量与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N2O排放与NO3--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DOC呈显著负相关。与T1相比,T2显著增加了22.9%的西蓝花产量,显著减少了37.8%的GWP,GHGI在T2处理下比CK和T1分别显著减少40.0%和50.0%。研究显示,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条件下喷施二氢卟吩铁具有增产减排效果,可作为一种低碳技术模式推荐使用。
关键词: 二氢卟吩铁 全生物降解地膜 菜地 CH4 N2O 综合温室效应


粪肥还田模式对麦田温室气体和氨排放及土壤固碳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类型粪肥还田和水稻秸秆还田对麦田温室气体和氨排放及土壤固碳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堆肥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沼液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粪浆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和沼液配施化肥+水稻秸秆离田5种处理,分析不同粪肥还田模式对麦田碳氮气体排放、全球增温潜势(GWP)、净全球增温潜势(NGWP)和土壤固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粪肥还田处理的累积CO2、CH4、N2O、NH3排放量较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处理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处理麦田GWP均以N2O排放为主,贡献率为67.4%~74.9%,其中粪浆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处理的GWP最高。堆肥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处理的麦田NH3累积排放量和气态氮(NH3-N和N2O-N)排放总量最大。沼液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处理麦田的GWP和耕层土壤固碳量分别比沼液配施化肥+水稻秸秆离田处理增加20.6%和2.87倍,NGWP由正转负。与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粪肥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处理可以大幅提高麦田耕层土壤固碳量,且NGWP为负值,其中,粪浆配施化肥+水稻秸秆还田模式的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粪肥利用和农田减排固碳提供依据。


不同配比基质对草莓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培育草莓扦插苗的基质配方,本研究以草莓品种天使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配比基质的理化指标及草莓扦插苗的生长指标,分析不同基质对草莓扦插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基质的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存在差异,并且不同配比基质对草莓扦插苗生长的影响不同。其中椰糠∶草炭∶珍珠岩=4∶1∶1(重量比)为最佳基质配比,该配比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较高。使用该基质培育的草莓扦插苗的叶柄粗、株高、茎粗、叶柄长、叶长和叶宽较大,地下部鲜重和地下部干重较大,同时草莓扦插苗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为草莓穴盘扦插育苗的基质配置提供了参考。


不同用量生物质灰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两季甜瓜植株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类型及用量生物质灰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当季甜瓜生长的影响,以明确适宜甜瓜生长的生物质灰施用条件并探明该条件下连续两季甜瓜植株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变化情况,为生物质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在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两种生物质灰类型(底灰和飞灰)和4种用量水平(0.5%、1.0%、2.0%和3.0%干土重),以不施加生物质灰为对照(CK),共9个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宜甜瓜生长的生物质灰类型并研究其对当季和第二季甜瓜植株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施生物有机肥相比,底灰配施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当季甜瓜植株的株高、鲜重和干重,促进了茎粗和最大叶片面积的增长;土壤容重、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飞灰配施后则因导致当季土壤电导率过高而促生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抑制甜瓜茎粗增长等负面影响。(2)不同用量底灰仍能促进第二季甜瓜植株的生长和土壤性质的改良,但整体效果较施用当季有一定的衰减。(3)相关性分析表明,底灰处理促进甜瓜植株生长与其增加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4)底灰输入提高了土壤重金属镉和铅的积累,但没有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等级为安全。综上,生物质底灰配施生物有机肥能够促进甜瓜植株生长并改善土壤性状,可为生物质灰的合理利用和设施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菌酶协同高效制备黑水虻蛋白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黑水虻虫浆蛋白肽的最佳制备条件,试验以新鲜黑水虻虫浆为原料,利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结合外源酶制剂胰蛋白酶作为菌酶发酵剂进行发酵。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接菌量、加水量、加酶量及发酵时间4个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测定蛋白肽产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菌酶协同发酵工艺,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黑水虻蛋白肽的最佳菌酶协同工艺条件为加水量32%、接菌量4.0%、加酶量0.1%、发酵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黑水虻蛋白肽产量可达295.57 mg/g,较未发酵组提升了92.0%,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提升50.27%;黑水虻虫浆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较未发酵组提升31.82%。说明菌酶协同制备的黑水虻蛋白肽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黑水虻抗菌肽具有更高的抑菌活性。


稻米淀粉消化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内外影响因素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是一种能够衡量人体在食用食物后自身血糖水平变化的有效指标,对肥胖和糖尿病人群的饮食指导有重大意义。大米作为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通过饮食低GI的稻米干预引起低而稳定的餐后血糖反应是控制血糖经济有效的手段,而体外消化是对体内生理条件进行模拟,代替体内实验研究食物GI特性的一种快速、经济以及可重复性强的重要技术。该文通过总结水稻升糖指数的概念、测定稻米升糖指数的方法、影响稻米淀粉消化率的消化模型、稻米淀粉粒与非淀粉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内在特性)以及加工(外在因素)因子等的研究进展,在未来还需深入研究抗性淀粉的遗传机制、建立标准化烹饪流程、条件和湿热处理工艺流程以及延缓或抑制淀粉的回生等方面去指导获得低消化率的大米,且体外消化模型只能测得大米的估计升糖指数,对接近体内消化的简易有效的理想模型开发还需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