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二苯基氯化碘盐及过氧化氢预处理对缺钾环境下甘薯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缺钾胁迫下活性氧(ROS)对甘薯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活性氧调控甘薯缺钾胁迫下的抵御机制。选用低钾耐受型品种徐薯32和低钾敏感型品种宁紫薯1号2种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内水培的方式确保试验过程中环境因素保持一致,采用外源H2O2和二苯基氯化碘ROS抑制剂(DPI)预处理甘薯幼苗之后再进行缺钾处理,检测缺钾处理后不同时间点下甘薯根系内源H2O2相对含量、抗氧化基因表达水平及酶活力指标的变化,记录甘薯的形态特征,探索ROS信号对缺钾胁迫下甘薯苗期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缺钾处理下,甘薯生物量降低,叶色变淡;甘薯幼苗根系ROS相对浓度在第14天荧光强度表现最高;甘薯根系中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普遍升高,H2O2预处理表达量升高更显著;与-K处理相比,H2O2和DPI预处理均可提高甘薯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不同种酶活性在缺钾处理21 d内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不同处理的影响效应存在品种差异。H2O2可作为胁迫信号分子,提高甘薯幼苗抗氧化基因表达水平,提高抗坏血酸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从而清除多余ROS,有效缓解缺钾胁迫对甘薯幼苗生长的抑制,而DPI可以抑制内源H2O2的产生,维持抗氧化酶活,保护甘薯幼苗ROS酶促清除系统,避免组织的氧化损伤。

关键词: 甘薯 钾胁迫 H2O2 活性氧 二苯基氯化碘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粳稻育成品种氮响应相关性状位点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江苏省是水稻氮肥施用量较高的区域,且水稻品种选育历史悠久,种质来源广泛;为了鉴定江苏水稻品种的氮响应相关性状以及氮响应相关基因,筛选氮高效品系,最终降低氮肥用量。【方法】利用76份不同地区、不同选育时间育成的江苏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GATK4等软件获取群体变异信息,并用Admixture软件分析群体结构,以三个不同氮肥处理水平,调查成熟期氮响应相关性状并分析氮响应相关位点。【结果】筛选到了华粳5号和宁粳5号等氮钝感品种;利用关联分析,发现了已知或已报道的氮相关基因(Os AMT1.2,Os NRT2.4和Fd-GOGAT1等)邻近位点;进一步分析了位点的优异变异和携带优异位点的品种。【结论】鉴定了江苏育成粳稻品种的氮响应差异和携带的优异位点,可为选育不同氮响应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氮响应 品种筛选 优异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调控对江淮地区冬闲田毛叶苕子固氮特征及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及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闲田种植绿肥作物已经成为提升耕地质量的一种重要措施。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对毛叶苕子固氮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50 kg/hm2(N1)、100 kg/hm2(N2)3个施氮水平,测定毛叶苕子关键生育期的生物量、根瘤生物量、氮吸收量及固氮酶活性等指标,明确氮肥调控措施对毛叶苕子固氮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2个生长季N1处理和N2处理毛叶苕子生物量、氮吸收量和共生固氮量都有显著增加。N1处理的共生固氮率与CK无显著差异,而N2处理的共生固氮率下降明显。N1处理的共生固氮量显著高于N2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现蕾期和盛花期固氮酶活性呈增加趋势,N2处理的固氮酶活性比CK增加42.8%~76.1%。3个处理的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SQRT模型可较好拟合毛叶苕子固氮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不同处理下拟合方程决定系数(R2)均≥0.87。与CK相比,N1和N2处理的固氮酶活性开始时间(Dmin)明显推迟,固氮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Dopt)提前。总之,N1处理(50 kg/hm2)能够显著增加植株生物量、共生固氮量及氮吸收量,可以作为试验地区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的推荐施氮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地区冬闲田的合理培肥提供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氮肥调控 固氮酶活性 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高粱和饲用玉米不同混种模式对青贮营养成分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4

摘要:为了研究甜高粱和玉米混种模式对青贮品质和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以甜高粱中科甜968与玉米苏玉29为试验品种,比较了高粱玉米混种(1∶1)、高粱玉米混种(1∶2)及单种高粱和单种玉米的产量、青贮品质、牛奶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甜高粱组的产量最高(6.3 t/667 m2),高粱玉米(1∶2)组的产量低于高粱玉米(1∶1)组,玉米组的产量最低;青贮营养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组的各项营养品质指标相对较好,高粱玉米(1∶2)组的总可消化养分比例最高(79.00%),其淀粉含量和泌乳净能也仅次于玉米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中、高产奶牛在经过饲喂适应期后,高粱玉米(1∶2)组的牛奶品质均有所提升,且产奶量最高。“种—贮—饲”模式中高粱玉米(1∶2)模式是相对最佳的模式,高粱组的泌乳净能比玉米组的高2115.30 MJ/667 m2。综上,高粱玉米(1∶2)模式的青贮营养比玉米单独青贮更为均衡互补,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饲喂效果,增加经济效益,在青贮饲料产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甜高粱 饲用玉米 混种模式 青贮品质 奶牛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滩涂养殖复垦地区不同种植年限和种植方式对土壤特性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和种植方式对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复垦地区小麦种植的影响,明确滩涂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盐分、pH和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20年11月—2021年6月,在江苏省南通的野外基地试验田(32°16′16″N、121°25′8″E)开展试验,设置2个种植年限即小麦第1年种植(1Y)和第2年种植(2Y),2个种植方式即25 cm等行距条播常规种植方式(N)和30 cm+15 cm宽窄行种植方式(T),研究结果表明:(1)滩涂养殖复垦区小麦种植过程中1Y-T、1Y-N、2Y-T和2Y-N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均表现为12月—翌年2月盐分变化比较平稳,3月下旬出现盐分达到最低值,之后随着温度升高出现返盐现象;同时,整体上小麦生长过程中在T处理下0~40 cm的土层盐分均高于N处理,1Y处理下0~40 cm土层盐分均高于2Y处理;(2)小麦种植过程中各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pH均具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同时,整体上种植小麦过程中0~20 cm的土层pH均低于20~40 cm,0~20 cm的土层水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3)整体上2Y相比1Y处理下小麦产量提高了2.68%,T处理相比N处理下小麦小区产量和理论产量分别降低了6.71%和8.03%(P<0.05);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小麦2Y处理相比1Y处理的穗数增加了5.28%(P<0.05),小麦T处理相比N处理下小麦穗数降低了9.66%(P<0.05);然而,无论是不同种植年限还是种植方式处理下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滩涂养殖复垦区小麦产量会随土壤盐分的降低而提高,可以在小麦种植期间进行生物秸秆覆盖等措施来控制土壤盐分变化。研究旨在为滩涂养殖复垦地区,发展稻茬麦种植合理控制土壤盐分及小麦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滩涂养殖复垦区 土壤盐分 滩涂利用 耐盐小麦 粮食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走式笼养动物定点精准饲喂车设计与试验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单笼单饲笼养动物个体识别成本高、定点饲喂难度大、饲喂量精准度差,缺乏配套自动化饲喂设备等问题,设计一种自走式笼养动物定点精准饲喂车。联合应用霍尔传感器与激光测距传感器对笼位、料位进行标定,采用激光测距传感器实现笼位自动判定和料槽认址定位,采用螺旋输料结构进行饲喂量标定和精准定量饲喂;通过饲喂中控系统,实现笼位动物信息管理、定时饲喂和分阶段采食量设置等功能,饲喂车可自动判定笼养动物生长、生理、繁殖阶段动态营养需要,完成精准变量饲喂。结果表明:满载状态下,饲喂车笼位识别率达到100%,停车定位偏差在3 mm以内;以预设的50 g、75 g、100 g、125 g为饲喂量,饲喂车实际饲喂量与设定饲喂量的最大偏差为2.32 g,平均偏差率小于1%,满足单笼单饲动物定点精准饲喂要求。

关键词: 笼养动物 自走式 饲喂车 精准饲喂 认址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对水产动物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产养殖中,集约化高密度养殖、饲料原料的替代等不可避免地造成水产动物肌肉品质和风味的降低。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肌肉品质和风味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水产动物肌肉品质评价指标、影响肉质的因素及氨基酸对肉质的影响等方面着手,综述了氨基酸对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可为后期深入研究氨基酸调控肌肉品质及饲料营养素改善水产动物肉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氨基酸 水产动物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沿海地区藜麦品种比较试验

农业科技通讯 2024

摘要:为验证品种适应性、稳定性及筛选适合江苏沿海地区种植的藜麦品种,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洋试验站开展品种比较试验,以已登记的蒙藜 1 号为对照,共 5 个品种进行田间综合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SL1 和SL2 植株分枝性弱,株型紧凑,茎粗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生育期均为 118 d;品种SL2 的产量最高,每公顷达 3 433.20 kg,蛋白质含量 14.8 g/100 g;品种DL2 和DL3 的千粒重表现突出,分别为 3.90 g和 3.47 g,植株分枝性中等,株型半紧凑,生育期短,仅有 103 d,适合江苏沿海地区多雨的季候特性.

关键词: 藜麦 品种比较试验 产量 沿海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黑土区中微量元素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通过测土配方明确寒地黑土区水稻中微量元素适宜用量,在寒地黑土中微量元素检测的基础上设计4个中微量元素用量,分别为CK(0 kg/hm2)、F1(112.31 kg/hm2)、F2(140.01 kg/hm2)和F3(167.71 kg/hm2),探讨中微量元素不同用量对寒地黑土区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中微量元素后水稻产量显著增加,在F2条件下水稻的有效穗数显著高于CK达到最大值,实际产量提高了9.39%,其增产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从群体质量指标上看,中微量元素施肥处理显著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在F2条件下效果较好。在稻米品质方面,中微量元素施肥处理提高整精米率,显著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随着中微量元素用量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呈递增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呈递减趋势,稻米食味值先增后降,在F2施用水平食味值最高。综上所述,在寒地黑土区施用中微量元素140.01 kg/hm2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

关键词: 水稻 中微量元素 生长特性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中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连粳317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

摘要:连粳317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ta、Pi-2基因和优质食味评价相结合培育出的优质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比对照徐稻3号早熟1.5 d;抗病性强,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2年分别为3.7、3.4,中抗稻瘟病;株型半紧凑,株高99.5 cm,抗倒性较强。202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10388)。总结了连粳317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以及在黄淮海地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优质粳稻 连粳317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