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多元统计学分析不同品种黄羽肉鸡炖制鸡汤品质
《肉类研究 》 2024
摘要:为探究不同生长速度黄羽肉鸡对炖制鸡汤品质的影响,以淘汰肉种鸡、慢速型黄羽肉鸡、中速型黄羽肉鸡、快速型黄羽肉鸡为原料,比较不同品种黄羽肉鸡炖制鸡汤的出品率、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浊度和钠含量等理化性质及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s,FAA)、呈味核苷酸等风味物质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对鸡汤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鸡汤理化性质方面,慢速型黄羽肉鸡汤中钠含量、浊度、干物质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但其出品率最低.在风味品质方面,快速型黄羽肉鸡汤FA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谷氨酸和组氨酸的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1,为鸡汤滋味的主要贡献者;慢速型黄羽肉鸡汤呈味核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5'-肌苷酸TAV>1,为呈味核苷酸的主要贡献者.从等效鲜味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角度分析,快速型黄羽肉鸡汤的EUC最大,鲜味最强.采用聚类分析验证PCA建立的鸡汤品质综合评价模型Y=(0.622 4Y1+0.255 89Y2)/0.878 29,得出快速型黄羽肉鸡汤综合品质最优.综合4 种鸡汤的理化和风味指标可知,最适合炖制鸡汤的原料鸡品种是快速型黄羽肉鸡,其次为中速型黄羽肉鸡、慢速型黄羽肉鸡,最不适宜的为淘汰肉种鸡.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 》 2024
摘要:稻麦轮作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复种模式,其稳定和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稻麦轮作地区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稻麦秸秆的产生量相应增加,稻麦收获后将秸秆直接全量还田是其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稻麦轮作模式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虽能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但也常给后茬水稻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水稻生育前期的生长,而麦秸全量还田抑制水稻前期生长的机制尚不清晰.综述了麦秸全量还田对水稻生育前期生长的效应与机制,提出了促进麦秸全量还田下水稻生育前期生长的调控措施:优化氮肥管理,改进水分管理等,并对本领域今后需深入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水稻秸秆拆解工艺参数优化及纤维自交织结构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尺寸高长径比纤维是影响非织造秸秆纤维生态毯质量的关键。机械揉搓是获得高长径比纤维的最佳处理技术工艺。该研究探究了揉丝机主轴转速和锤齿间隙对不同含水率秸秆纤维拆解揉丝的影响,其工艺参数为主轴转速、锤齿间隙及物料含水率,指标输出为秸秆丝化率与标定单位生产率,并对纤维自交织结构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开发了一个可确定输入和输出参数间的函数,2种评价指标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决定系数分别为R2>0.95,R2>0.84。优化数学模型工艺参数:含水率41.2%,主轴转速2 498 r/min,锤齿间隙12.84 mm组合下秸秆丝化率达96.93%,标定单位功率生产率为29.33 kg/(kW?h)。大尺寸高长径比秸秆纤维长度>70 mm和长宽比>80比例增幅分别达120.55%和16.01%,有效改善纤维自交织能力,所开发的RSM模型秸秆的实际揉搓拆解丝化率达96.27%,加工成本降低27.50元/t,可广泛应用于生产大尺寸纤维秸秆基高值农用制品。该研究为生物质秸秆的有效循环利用和高值化材料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秸秆 纤维 参数优化 机械揉搓 高长径比 丝化率 响应面法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冲泡条件优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探究洞庭(山)碧螺春茶水最佳冲泡条件。方法 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茶汤气味和滋味进行检测与分析,对不同茶水比(1:30、1:50、1:75、1:150, g:mL)、冲泡时间(1、2、4、8 min)以及冲泡温度(40、60、80、100℃)条件下进行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结果响应值进行雷达图分析(radar chart analysis, R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结果 碧螺春茶在茶水比为1:50 (g:mL)、冲泡时间为4 min、冲泡温度为80℃的冲泡条件下,滋味与气味均达到最佳。结论 不同冲泡条件下碧螺春茶茶汤气味与滋味均有不同,综合两者分析,得到碧螺春茶最佳冲泡条件。
关键词: 碧螺春茶 电子鼻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抗犬瘟热病毒犬源化嵌合单链抗体scFv-Fc的制备与活性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和改善鼠源单克隆抗体在犬临床治疗中的异源性和功效,用RT-PCR方法从分泌抗犬瘟热病毒(CDV)中和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杂交瘤细胞中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通过Linker将VH和VL连接获得单链抗体(scFv)基因,选择犬源抗体IgG B恒定区(Fc)连接到scFv的C末端获得犬源化嵌合单链抗体(scFv-Fc)基因;分别构建鼠源scFv与犬源化scFv-Fc的原核表达载体,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用ELISA、IPMA、细胞融合抑制和中和试验检测表达抗体的特异性和中和活性。结果显示:CDV鼠源scFv、犬源化scFv-Fc的ELISA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4.38和102.75μg·mL-1;与表达的CDV H蛋白和CDV均发生特异性反应;能够抑制CDV H和F蛋白介导的细胞膜融合,完全保护细胞不出现病变的最低浓度分别为0.72和0.64μg·mL-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鼠源scFv与犬源化scFv-Fc嵌合抗体,为犬瘟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候选抗体药物。


乳酸菌发酵黑莓汁风味品质及神经保护作用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016发酵黑莓汁,测定菌株生长动力学参数,并对黑莓汁有机酸、风味物质和电子舌评分进行分析;以皮质酮为诱导剂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测定细胞活力、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探究发酵黑莓汁对皮质酮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L.plantarum P-S1016生长动力学模型拟合度R2为0.943,表明模型拟合良好,29.28 h时菌体浓度达到最大值9.40(1g(CFU/mL));经过发酵黑莓汁中的乳酸和琥珀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8.99 mg/mL和3.30 mg/mL,酯、醇、酸及其他风味成分含量均有增加,醇类物质占比最高(33.28%),其次是烷类(29.80%),黑莓汁的咸味口感明显降低;此外,质量浓度50、200 μg/mL的发酵黑莓汁冻干样可显著提高皮质酮诱导下细胞相对存活率,使其提高至(1.48±0.07)倍和(1.60±0.01)倍,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占比,抑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综上所述,L.plantarum P-S1016可应用于黑莓汁发酵,赋予其更好的口感和风味品质,使其具有更强的神经保护潜力.本研究制得的发酵黑莓汁有望成为新型功能性天然植物基产品,对于提高黑莓鲜果的食用特性与功能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丝瓜子房培养类胚体发生途径诱导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以丝瓜(Luffa ssp.)品种“徐绿一号”的未授粉子房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因素对类胚体形成的影响。[方法]设置L16(215)正交试验分析子房发育阶段、4℃预冷处理、35℃黑暗热激处理、TDZ、6-BA、ABA、NAA、2,4-D对丝瓜离体子房培养获得类胚体的影响。[结果]不同因素对子房片的发育过程具有不同的效果,其中采集当天开放的雌花、4℃预冷处理、在MS培养基中添加0.04 mg/L TDZ对子房片的类胚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添加0.04 mg/L 2,4-D对丝瓜子房类胚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但可以促进子房片生根;另外预冷处理与TDZ、TDZ与雌花采集时间、4℃预冷和ABA的两两交互作用对丝瓜类胚体的形成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有效形成丝瓜子房类胚体途径:当天采集子房+4℃预冷处理+0.04 mg/L TDZ。


机械侧深配方施肥量对机插水稻效果的初探
《农业与技术 》 2024
摘要:本研究采用水稻机插侧深施配方肥技术,探究不同施肥量对“华浙优210”产量构成因素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进一步完善适合本地籼稻种植大户的机械侧深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机械侧深配方施肥方式较常规和测土配方表面施肥能有效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在基肥采用汉枫缓释肥侧深施40kg·667m-2,分蘖肥追施速效尿素,孕穗期施用尿素加氯化钾的施肥模式下,随着施肥量减少,处理T3~T5产量无明显差异,其中处理T4在总氮减少0.5kg条件下,产量最高达640.97kg·667m-2。


西瓜子叶黄化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以子叶黄化突变体y103与叶色正常植株w3为材料,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叶绿素含量,发现该突变体子叶期开始表现叶色黄化,子叶浅黄色,整个生育期真叶浅黄色,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果实质量明显低于正常植株,果实质量只有正常植株果实质量的47.0%;在苗期和花期,叶绿素含量比正常植株显著降低。以突变体与1个正常叶色自交系为亲本构建3世代群体,对突变体叶色黄化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性状不完全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YD。该基因杂合时(YDga)表现为叶片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