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氢卟吩铁和乙烯利复配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二氢卟吩铁、乙烯利不同用量复配并于始穗期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设置2个二氢卟吩铁处理A1、A2,用量分别为22.5、45.0 g/hm2;4个乙烯利处理B1、B2、B3、B4,用量分别为1.8、1.5、1.2、 0.9 L/hm2,兑水量300 L/hm2,两两组成8个处理,并以喷清水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相较于CK,该复配剂于始穗期喷施有利于冬小麦实现稳产甚至增产,其中二氢卟吩铁用量45.0 g/hm2与乙烯利复配可实现平均增产5.82%,增产的原因在于穗粒数增加,同时花后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叶绿素降解趋缓。该复配剂能够降低小麦株高和倒1节间、倒2节间的长度,而不影响穗长,也能够增加倒1节至倒5节的节宽,以及基部3个节的壁厚和抗折力,以乙烯利用量1.8、1.5 L/hm2与二氢卟吩铁复配,其综合抗倒伏效果更好。结合产量因素,认为二氢卟吩铁用量45.0 g/hm2与乙烯利用量1.8、1.5 L/hm2复配处理,能兼顾小麦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可作为进一步开发抗倒增产调理剂产品的基础配方。


芋新品种'泰芋3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芋新品种‘泰芋3号’是2015年从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引进当地农家栽培品种‘泰农引2号’,于2020年系统选育而成。平均株高115.3 cm,子孙芋卵圆形,表皮光滑,45 g左右,芋芽白色;球茎淀粉含量39.5%,口感软糯,品质优良。平均生育期在160d。产量25 575 kg·hm-2。耐贮藏,耐芋疫病、茎干腐病能力较强。适宜江苏省沿江地区栽培。


我国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现状分析与思考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4
摘要:梨是我国仅次于苹果和柑橘排在第3位的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梨全产业链相关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现状,解析梨现有标准中存在的产业链各环节标准匹配性不足、部分标准亟需重新评估和修订、部分标准之间内容不协调等问题,提出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发展要紧扣产业需求,完善标准体系;推介前沿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注重标准落实,助力产业提升等建议,为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羧基化柚子皮吸附Cd2+的性能与机制
《材料导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利用食品加工废弃物柚子皮制备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的可行性,通过NaOH将柚子皮中甲酯化的羧基水解成羧酸,再利用TEMPO/次氯酸钠/溴化钠体系将柚子皮中C-6位伯羟基氧化成羧酸,制备出一种羧基化柚子皮吸附材料,同时采用FTIR、SEM-EDS和XPS对柚子皮和吸附Cd2+前后的羧基化柚子皮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羧基化柚子皮中羧基含量为2.34 mmol/g,是改性前的10.64倍,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水溶液中Cd2+.羧基化柚子皮吸附Cd2+更符合Langmuir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吸附,对Cd2+的最大吸附量为76.16 mg/g,是改性前的5.81倍.羧基化柚子皮中羧基(-COO-)是吸附Cd2+的功能性基团,吸附后形成羧酸镉,其中镉以Cd2+的形式存在,与-COO-的配位方式主要是双齿桥式,该吸附过程是一个阳离子(Na+和Cd2+)交换的过程.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宁洪麦452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以新品种宁洪麦452为试验材料,探究了6种播期和密度组合处理对宁洪麦452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播期为10月20日、密度为2.7×106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晚播处理降低了宁洪麦452的产量,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洪麦452表现出分蘖成穗多、穗长和粒重变化小等特点,可满足本区大面积稻茬种植的需求。宁洪麦452在各播期密度组合下,整体表现出面团稳定时间长、最大抗阻和拉伸面积大等强面筋特点,其中以播期为11月5日、密度为2.7×106株/hm2处理的面团品质最佳。
关键词: 宁洪麦452 播期 密度 最大抗阻 拉伸面积 产量 品质


中国紫粒小麦品种(系)染色体多样性的FISH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小麦富含花青素、酚类等生物活性成分,是改善小麦营养品质的重要基因资源,目前中国已经育成并推广了60多个彩色小麦品种,但对其染色体多样性研究尚缺乏报道。本研究以全国不同地区收集的50个紫粒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寡核苷酸探针套#7(ONPM#7)FISH分析发现,49个品种(系)为染色体纯合类型,1个为染色体杂合类型,由此构建了50个核型;共发现113种染色体多态类型,出现频率介于2.0%~100%之间,其中12种多态类型出现频率大于50%,代表中国紫粒小麦的主要染色体类型。染色体多态信息含量分析表明,A染色体组变异最大,其次为B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变异最小;单染色体中6A变异最大,3D和4D变异最小。基于染色体多态性可以将供试材料全部清晰区分,50份紫粒小麦可以分为4个亚群,其中G1-1和G1-2类群分别包含4和8个品种(系),均为T1BL·1RS;G2-1和G2-2类群分别包含12和26个品种(系),均为非T1BL·1RS。ONPM#7产生的丰富染色体带纹为彩色小麦品种识别提供了简单直观的细胞学标记。


植物免疫诱抗剂维大力对水稻抗病及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24
摘要: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拌种+破口期喷雾+齐穗期喷雾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6.53%,且该处理组合方式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增产了13.27%;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维大力拌种,并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150 g/hm2茎叶喷雾处理.


水稻穗发芽鉴定方法优化及穗发芽突变体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穗发芽是水稻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危害,严重影响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穗发芽品种是解决穗发芽问题的有效途径。穗发芽由多基因位点调控并易受环境影响,由于国内外在水稻穗发芽鉴定评价方法方面还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穗发芽表型难以精准鉴定,严重制约了水稻抗穗发芽资源的挖掘及抗穗发芽育种改良进程。现有水稻的穗发芽鉴定主要由籽粒培养皿发芽法、室内整穗发芽法以及田间自然鉴定法等,现有方法难以精准、稳定地鉴定穗发芽的真实抗性水平。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不足,对水稻穗发芽鉴定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建立了模拟自然状态的整穗直立穗发芽鉴定方法。该方法模拟了田间自然状态,与常规穗发芽方法比较,试验条件更均一,鉴定结果重复性更稳,可作为水稻穗发芽快速鉴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对5 000份化学诱变的M2代水稻突变体进行鉴定,筛选到7份穗发芽突变体,为后续穗发芽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功能解析提供了材料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