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大豆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炭疽病是大豆生产上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不但影响大豆产量,而且严重影响籽粒活力、鲜豆荚的外观和食用品质。本研究从江苏省徐州市大豆产区采集大豆炭疽病病样,经过组织分离和纯化,从同一株大豆病株的茎秆上获得4株真菌分离物XZ-1~XZ-4。根据分离物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ITS-TUB2多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分离物XZ-1和XZ-2菌株鉴定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将XZ-3和XZ-4菌株分别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这4种真菌均为致病菌,说明田间存在炭疽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的现象。采用两种接种方法(离体豆荚菌丝液接种法、黄化苗下胚轴菌丝块接种法)分别对56个大豆材料的抗炭疽病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两种接种方法的病情指数虽略有差异,但对大豆材料抗、感炭疽病的等级划分基本为同一类型,匹配率达92.9%;供试的56个大豆品种(系)中有3个表现抗病,19个表现中抗,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抗病材料占比39.3%。本研究从多种病菌复合侵染的大豆茎秆中成功分离到了具有较强毒力的大豆炭疽病菌,并通过改良豆荚接种方法和新设计的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方法,快速准确地对不同大豆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评价,筛选出部分大豆抗病品种(系),为抗病亲本的筛选和利用以及抗大豆炭疽病基因的发掘奠定了基础。


高产优质淀粉型甘薯新品种苏薯30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摘要:为选育高产优质淀粉型甘薯新品种,以南薯99为母本、浙紫薯1号为父本杂交,采取杂交育种法育成甘薯新品种苏薯30,对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性状、抗病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薯30聚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淀粉产量较对照苏渝303增产8.18%,平均薯块淀粉率为19.52%,平均干物率为31.43%,大中薯率为82.6%;干基品质检测显示,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为5.99%,还原性糖为2.99%,粗蛋白为7.44%;抗蔓割病,中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适宜在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推广种植.该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编号为GPD甘薯(2019)320056),2022年获植物新品种权(CNA20182699.8).


低压静电场对杨梅采后贮藏期间感官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24
摘要:为降低采后杨梅腐烂率,提高果实商品性和市场竞争力,以‘荸荠’杨梅为试材,研究低压静电场(Low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 LVEF)处理对采后杨梅贮藏品质的影响。采用LVEF处理,分析在冰温(-0.5±0.5)℃和相对湿度85%条件下贮藏期间杨梅外观色泽(a*、b*、L*值),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维生素C(VC)、花色苷、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等品质指标,以及杨梅整体感官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LVEF处理能明显延缓杨梅a*、b*、L*值的降低,维持杨梅的红色、黄色和明亮度,抑制TSS、VC、花色苷、可溶性糖、蔗糖的降解,减缓TA含量的降低和还原糖含量的升高;贮藏期间杨梅整体风味发生了变化,但LVEF处理能明显抑制烃类化合物、硫化物等导致果品劣变气味的产生;对贮藏期间杨梅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对贮藏过程中杨梅品质变化的影响最大,蔗糖和还原糖次之,且可溶性糖与贮藏过程中色泽及TA、VC和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LVEF处理可以延缓采后杨梅的感官劣变,维持杨梅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有效延长杨梅的保鲜期。


不同LED光照对番茄幼苗生理特性及定植后开花结果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番茄品种千禧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不同的发光二极管(LED)光照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以及幼苗定植后开花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对照(CK)相比,白光∶蓝光=1∶1(WB)、白光∶红光∶蓝光=1∶1∶1(WRB)、白光∶红光=1∶1(WR)、红光∶蓝光=1∶1(RB)处理番茄幼苗株高显著降低,WRB、WR处理番茄幼苗茎粗显著降低,WB、RB处理的番茄幼苗壮苗指数显著增加;WB、WRB、RB处理番茄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显著增加;WB、WR、RB处理番茄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加,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WR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而WB、WRB处理番茄幼苗叶片MDA含量显著降低。经WB、WRB、RB处理番茄育苗会使番茄苗在定植后始花期、前期产量、总产量及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显著提高。综上所述,WB、WRB、RB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和壮苗培育,以及番茄植株定植后的始花期、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以WB处理的促进效果最好。


绿肥油菜还田提高水稻产量与土壤磷钾肥力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4
摘要: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油菜终花期后压青还田下2年水稻产量提高了6.1%~15.2%,试验第1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20.0%,成穗率显著提高了14.7%,穗实粒数显著提高13.1%(P <0.05),结实率、千粒质量2种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2年绿肥油菜还田下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1.6%和27.8%,同时移栽至分蘖期稻田田面水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显著提高36.3%和53.7%(P <0.05)。由此,太湖地区油菜作绿肥还田可维持水稻产量并补充土壤磷钾库,但应结合配套油菜绿肥还田技术以降低稻田盈余养分潜在流失风险,为太湖保护区提供化学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等有效环保型施肥技术。
关键词: 绿肥油菜-水稻两熟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田面水养分 产量构成


木霉生物有机肥对梨容器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关键微生物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容器大苗是果树高效建园、缩短缓苗期及快速投产进入丰产期的重要途径。开展木霉生物有机肥促进容器大苗生长效应与机制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指标间的关系,为容器大苗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两年生早熟砂梨新品种‘苏翠1号’(Pyrus pyrifolia ‘Sucui1’)为试材连续开展两年试验,设置3个处理:80%原土+20%普通商品有机肥(OF,按重量计算,下同);80%原土+15%普通商品有机肥+5%木霉生物有机肥(5%BF);80%原土+5%普通商品有机肥+15%木霉生物有机肥(15%BF),测定梨根系、地上部生长指标,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与OF相比,5%BF和15%BF处理梨苗地径分别增加2.6%和8.8%,花芽数量增幅分别为40.0%和46.7%。与OF和5%BF处理相比,15%BF处理梨树总根尖数分别平均增加40.5%和37.7%,总根长分别平均增加47.3%和51.4%,且细根(直径<2 mm)占比最高。通过Zi-Pi分析(Zi>2.5且Pi<0.62)发现,微生物共现网络中核心微生物为放线菌门与子囊菌门;进一步利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关键物种,发现以放线菌门为主,包括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与放线菌(Actinomarinicola)等具有生防作用的促生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木霉属丰度与链霉菌属和放线菌两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高比例的木霉生物有机肥(15%BF)能够显著提高‘苏翠1号’梨容器大苗地径及根系发育,达到壮苗促花目的,是一条快速育成大规格苗木的有效途径。15%BF处理下除木霉自身促生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富集更多有益细菌如放线菌、链霉菌等微生物发挥协同促生效果。
关键词: 木霉 生物有机肥 梨 根际微生物 共现网络 随机森林分析


甘薯镁螯合酶IbCHL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摘要:CHLH是多功能蛋白,在叶绿素合成途径和脱落酸(ABA)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在徐薯29号中克隆了IbCHLH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作用下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IbCHLH基因CDS序列全长4 146 bp,编码1 38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153.53 kDa; IbCHLH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丝氨酸(Ser)磷酸化位点最多,推测其活性可能受到磷酸化的调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薯IbCHLH蛋白和I.trifida亲缘关系最近,I.triloba次之.干旱胁迫24 h时,IbCHLH表达量最高;外源激素ABA处理24 h内,4 h时IbCHLH表达量达最高.综上,甘薯IbCHLH基因可能参与了对干旱的抗性调节和ABA的调控.
关键词: 甘薯 镁螯合酶 IbCHLH 叶绿素 脱落酸(ABA)


利用黄粉虫处理农作物秸秆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农家参谋 》 2024
摘要:为解决当前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以及黄粉虫饲料成本高等问题,利用黄粉虫处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测定虫体养分含量、秸秆利用率及产生的虫粪养分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黄粉虫对农作物秸秆有一定的处理作用。针对不同秸秆的处理性能,黄粉虫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水稻秸秆的处理能力显著低于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P<0.05);对黄粉虫转化不同秸秆的虫粪进行测定,有机质均大于60%,总养分大于4.0%,且通过对虫粪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均大于80%。综上所述,黄粉虫可资源化降解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养分能满足黄粉虫的正常生长,且其产生的虫粪可以用作园艺花卉的基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蓝莓渣多酚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自噬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蓝莓全资源利用率,降低其加工副产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超高压提取、超声提取和溶剂提取技术对蓝莓渣多酚(BRP)组分及含量的影响。以活化的HSC-T6细胞为模型,通过噻唑蓝法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BRP对HSC-T6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毒性的影响,透射电镜和吖啶橙染色法观察BRP对HSC-T6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RP对HSC-T6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量,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HSC-T6细胞的纤维化程度。结果表明:BRP中有14种组分,3种提取方法中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占比最高,分别为57.530%,58.703%,54.830%。3种提取方法所得BRP的组分种类相同,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超高压提取法所得BRP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溶剂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P<0.05)。BRP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P<0.05),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呈现时间-剂量效应关系;通过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II表达,下调p6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同时BRP显著下调HSC-T6细胞中COL-Ⅰ、COL-Ⅲ、TNF-β1的分泌量(P<0.05)。结论:超高压萃取的BRP组分总含量最高,生物活性功能最强,BRP可通过抑制活化的HSC-T6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自噬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