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推进环境、社会和治理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是指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来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ESG也成为实践和研究的热点。ESG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但当前ESG研究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明显不足。简要回顾了中国的ESG实践,并将其自2005年起分为起步阶段(2005—2009年)、发展阶段(2010—2017年)和全面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通过对主流的ESG评价指标体系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高度相符,表明ESG与生态环境科学联系密切。再根据国内外ESG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多围绕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展开,研究者主要来自金融、经济、社会、管理乃至商务等领域,当前ESG研究与生态环境科学存在脱节,总体上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还有待发展和深入。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应尽快推进ESG研究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并对未来如何开展相关实践与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态环境领域学者开展ESG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 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 评价体系 CiteSpace


从大食物观视角理解"藏粮于技"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藏粮于技"战略自正式提出以来,围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以保证耕地数量和关键技术供给为发力点,有力增强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粮食安全的追求逐步向种类多样化、营养多元化和高质量保健康方向发展.大食物观就是遵循满足人民这一追求的目的提出,也应该是深入理解"藏粮于技"的新视角.基于此视角,探讨新时代"藏粮于技"新内涵、新要义、新路径,并提出构建新型食物安全、农业科研支撑等"四个体系"策略,以期为新时期"藏粮于技"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稻麦秸秆源基质在长春花盆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了探讨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花卉盆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草本花卉长春花为试验对象,以生产上常用的草炭基质栽培为对照,以自制的秸秆源基质栽培为处理,开展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持水率显著低于草炭基质(P<0.05),EC值及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草炭基质(P<0.05);与对照相比,秸秆源基质栽培可以显著促进长春花株高提升、主茎直径增粗、花朵数增加、花瓣直径增大、叶片SPAD值提高和干物质积累(P<0.05)。研究中秸秆源基质较草炭基质可以促进长春花生长发育,原因可能是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草炭基质。
关键词: 长春花 稻麦秸秆源基质 理化性质 盆栽花卉 生长指标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的绿豆叶斑病识别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解决绿豆叶斑病不同病害等级之间容易混淆的问题,本研究以感染不同程度叶斑病的绿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模块串联卷积神经网络(Multi-Module Sequenti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MS-Net)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本研究搭建的Sub模块和Wave模块串联堆叠组成,并且在每个Sub模块中和每个Wave模块结尾处加入混合注意力机制CBAM,在减少非叶斑病特征干扰的同时,对相似病斑进行更为细致的特征提取,提高病害识别的准确率.在相同条件下,与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VGG16、GoogLeNet、ResNet50)以及流行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2、MobileNeXt、MobileNetV3、Shuffle-NetV2)进行比较,本研究提出的MMS-Net模型参数量仅为11.43 M,测试准确率达到91.25%,均高于其他模型,分类效果最优.通过分析精度、召回率、Fl分数等评价指标可以看出MMS-Net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绿豆等作物的抗病种质资源识别和筛选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病害等级 卷积神经网络 叶绿素荧光成像 注意力机制


NO参与褪黑素延缓莲子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NO参与褪黑素(melatonin,MT)延缓莲子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蒸馏水、NO、MT、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omega-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硝酸还原酶抑制剂(tungstate,TUN)和NO清除剂(Carboxy-PTIO,c PTIO)、MT+L-NAME、MT+TUN和MT+cPTIO对莲子进行处理。MT处理的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在贮藏前3 d提高60.36%~71.08%,NO合成途径中关键物质L-精氨酸和瓜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尤其在第1天时瓜氨酸含量为对照组的1.44~1.59倍,但对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的影响并无规律;当MT结合NOS抑制剂LNAME对莲子处理时,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MT保鲜效果消失;当结合NR抑制剂TUN时,莲子内源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MT仍具有保鲜效果,因此初步确定MT通过NOS途径诱导莲子内源NO生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鉴定得出莲子中主要酚类物质为儿茶素(占总酚含量60%以上),后续重点分析了MT通过NO调控莲子儿茶素代谢的机理。结果得出,MT处理的莲子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低于对照组35.39%~57.36%,同时该处理显著提高了其儿茶素合成代谢关键酶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和植物无色花青素还原酶(colorless anthocyanin reductase,LAR)活性(P <0.05),由此其儿茶素含量在1 d后高于对照组15.35%~47.86%,但当MT结合L-NAME或cPTIO处理时,该效果消失。因此,外源MT通过NOS途径诱导NO合成造成NO的大量积累,并作用于莲子儿茶素,一方面抑制其与PPO产生酶促褐变,另一方面促进其合成,最终延缓莲子采后褐变进程。


基于重测序鉴定GbTMEM214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的插入位点
《棉花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转GbTMEM214基因陆地棉品系,旨在明确转基因棉花株系中T-DNA插入位点的序列特征及检测方法,为其生物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利用BLASTn将测序数据与陆地棉TM-1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验证插入位点。【结果】携带目标基因GbTMEM214的T-DNA整合在陆地棉基因组D13号染色体57 019 068~57 019 106 bp,T-DNA插入导致受体基因组37 bp的片段缺失;通过PCR扩增获得携带Gb TMEM214基因的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由此建立了转GbTMEM214基因棉花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结论】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获得了转Gb TMEM214基因棉花的T-DNA插入位点及侧翼序列信息,可为转基因棉花的生物安全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GbTMEM214 重测序 插入位点 侧翼序列


土壤氮磷钾含量传感测定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化肥价格上涨和化学物质污染饮用水源的生态担忧促使精准农业和基于场地的管理成为焦点,农业界正通过优化作物产量和减少化肥使用来应对化肥生产成本上升,但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准确测定依然主要依赖费时费力的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限制智能化施肥的发展。为此,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土壤氮磷钾含量的传感测定技术,以实现快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通过分析现有基于光谱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的研究,发现这些技术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准确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但在复杂田间环境中仍存在难以克服的挑战,尚无法实现自主测定。未来需要在土壤条件、光照补偿、自动化作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开发实时、原位的NPK检测系统。


强降水对不同肥期麦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为明确强降水对麦田不同肥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田间模拟降水试验,研究了强降水对麦田氨挥发损失和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并结合微域试验分析了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田间试验设置施氮处理(CF)与不施氮(CK)对照,以CF处理施肥时间为基准,分别在基肥、越冬肥和穗肥施肥后第7天模拟强降水(90 mm),监测农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并进行连续10d的氨挥发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中上层(0~10 cm)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增加了降水驱动的生育前期(基肥期,越冬肥期)氮径流和渗漏损失,而穗肥期损失量相当.施肥和降水对基肥期氨挥发排放强度(AVI)无显著影响,但对追肥期(越冬肥期,穗肥期)的AVI影响显著.降水-施肥处理(CF-R)的追肥期AVI(越冬肥期35.02 mg·m-2·d-1;穗肥期12.84 mg·m-2·d-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越冬肥期15.46~17.29 mg·m-2·d-1;穗肥期7.95~11.23 mg·m-2·d-1).此外,越冬肥期氨挥发损失对平均AVI的差异贡献高于穗肥期和基肥期.相关分析表明,表层(0~5 cm)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损失强度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降水条件下CF和CK处理的追肥期AVI均无显著差异,且培养系统的NH3挥发损失量随土壤持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硝化潜势分析表明,施肥对不同土层土壤的硝化潜势均无显著影响,但降水显著降低了中上层土壤的硝化潜势.研究表明,降水对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驱动效应是施肥后表层土壤氮素含量升高和降水后硝化潜势降低的叠加作用结果.除驱动麦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强降水对追肥期氨挥发损失的激发效应应予重视,特别是在越冬肥期.


秸秆还田背景下农田碳排放效应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作为农田废弃物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固氮培肥的作用,但长期秸秆还田存在增加碳排放的风险。碳排放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已有的文献总结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碳排放的影响,但缺乏秸秆还田背景下农田碳排放的机理、影响因素及相关减排措施等的归纳。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从分析碳排放产生的机理入手,概述碳排放产生规律,并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农艺措施(还田量与还田年限、还田方式、还田深度)、土壤因素(水分、温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肥料管理)等。此外,探讨了有助于实现秸秆还田背景下碳减排的秸秆炭化还田、农艺(沟埋还田、深埋还田)、肥料管理和灌溉等措施,指出了当前主要减排措施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如:需综合考虑净生态经济效应,在减排效果优异的同时降低成本;加强不同秸秆还田背景下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同时增加田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述,以期为绿色秸秆还田与碳减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