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蒜全基因组ABCB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长素转运蛋白ABCB基因(AsaABCB)在大蒜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徐蒜6号为试验材料,采取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蒜AsaABCB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进行胚发育过程中AsaABCB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大蒜中共存在17个AsaABCB基因,定位在7条染色体上,在系统进化树上可分为5个亚组。AsaABC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量为545~1 379个,相对分子量为59 627.17~152 864.21,理论等电点为5.72~9.34。AsaABCB4、AsaABCB6、AsaABCB15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其余AsaABCB蛋白仅定位于细胞膜。17个AsaABCB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196个光反应元件、48个茉莉酸反应调控元件、26个脱落酸反应元件及12个生长素响应元件。11个AsaABCB家族基因在大蒜胚性愈伤组织(EC)阶段相对表达量较高,5个AsaABCB家族基因在愈伤组织(CA)阶段表达量较高,这表明该家族基因可能主要调控大蒜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EC和CA的形成与发育。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大蒜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AsaABCB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元宝枫嫩枝扦插技术及生根过程的生理生化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元宝枫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元宝枫嫩枝扦插的最佳处理,分析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变化与插穗生根的关系,初步探究元宝枫的生根机理。【方法】以幼化和3年生的元宝枫母树为材料,分析生长调节剂(IBA、NAA、生根液)浓度、采穗部位(上部、下部)、幼化处理和扦插时间(6月和9月)等因素对元宝枫扦插生根的影响,调查生根率、愈伤率、根数、根长等生根指标,测定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结果】IBA和NAA处理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500和800 mg/L,生根率分别为59.3%和52.7%;生根液处理的最适浓度为体积分数1.43%(稀释70倍),生根率为43.9%,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经生长调节剂处理后插穗各生根指标均优于对照。此外,6月扦插的生根效果优于9月,幼化处理插穗生根效果优于3年生母树,上部插穗扦插生根效果优于下部插穗,且上述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插穗生根过程中,处理组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及PPO活性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IAAO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对照变化趋势与处理组大致相同,但处理组峰值出现时间均比对照提前了5~10 d。【结论】元宝枫不定根发生属于混合生根类型。幼化母树的上部插穗使用IBA 500 mg/L处理各生根指标均达到最优,生根率为81.3%。生长调节剂处理可以提高营养物质代谢速度和相关酶合成进程,对插穗生根有促进作用。


杂交粳稻新品种9优30超高产形成机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氮量下杂交粳稻新品种9优30超高产产量形成、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探明杂交粳稻新品种9优30的超高产形成机制,为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调控措施的建立提供依据。试验于2021—2022年在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东辛试验基地大田进行,以杂交粳稻品种9优30、春优590为材料,设置如下4种施氮量(折合纯氮):0、225、300、375 kg/hm2。结果表明,9优30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春优590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2个品种的产量分别在375、30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达到峰值14.2、13.7 t/hm2(2年平均值)。增施氮肥后,总颖花量提高是9优30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9优30的作物生长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氮素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量、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叶片氮代谢及氮转运相关酶活性和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在开花前,干物质转运率、成熟期收获指数、茎鞘中的NSC转运率、糖花比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在相同施氮量下,9优30的上述生理指标均高于对照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生理指标与水稻产量(除糖花比)、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氮素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增施氮肥后更好的生理特征指标是9优30获得超高产,有更好的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生理机制。


超声改性对蓝莓果胶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相互作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不同超声处理(688、1376、2063 W/cm2,10、20、30 min)对蓝莓中水溶性果胶、螯合性果胶、碳酸钠可溶性果胶进行超声改性,并探讨改性果胶结构与果胶-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改性使果胶与C3G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超声功率2063 W/cm2处理10 min后,与未经超声改性相比,三种果胶均表现出与C3G的最大结合量(提高到约2~6倍),但长时间超声(20~30 min)不利于改性果胶与C3G的相互作用。经超声改性后,果胶-C3G复合物的粒径变小,Zeta电位增加,物理稳定性提高。在三种不同的果胶样品中,超声处理引起了果胶分子量的降低和甲基酯化,促进了支链结构的降解,提高了游离羧基的数量,并增加了结构网络空隙,超声处理对果胶结构特性的改变促进了果胶与C3G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蓝莓果胶组分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 相互作用 超声改性


江苏省大豆豆荚真菌病害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病害直接影响大豆籽粒及鲜食豆荚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江苏省大豆豆荚病害的主要致病菌,本研究从南京、淮安、徐州、南通、盐城的大豆种植区内采集了78份有明显病斑的豆荚,通过病原菌组织分离与纯化得到112种病原菌。通过对比ITS与TUB2序列,112种病原菌被分为半知菌亚门的5个属: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拟茎点霉属(Diaporthe spp.)、黑孢菌属(Nigrospora spp.)和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其中镰刀菌属占比最高,占65.18%。从每个属中选择1个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证明5个分离物分别属于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大豆拟茎点霉菌(D.longicolla)、球黑孢菌(N.sphaerica)和假可可毛色二孢菌(L.pseudotheobromae)。本研究明确了为害江苏省大豆豆荚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豆豆荚真菌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蝉花优良菌株的选育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蝉花(Cordyceps chanhua)是一种药食两用虫草科真菌,是食品和保健品领域极具开发潜力的重要新原料。为探究野生蝉花不同分离方式对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的影响,以大别山地区采集的5株野生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生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菌核分离)两种方法对野生蝉花进行分离,获取蝉花菌株10株,比较分析不同蝉花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等,使用归一化法进行品质综合评价和聚类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分离菌株与组织分离的菌株相比,除菌落生长速度外,子实体鲜重、子实体长度、子实体直径、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等各项指标普遍占优,蝉花的菌落生长速度并不能作为菌株优劣的筛选依据,子实体产孢量与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含量呈负相关;经比较分析发现4株综合品质较好的菌株,分别为IC1-1、IC3-1、IC1-2和IC2-1,子实体湿重在12.17~15.31 g之间,子实体长度在6.20~7.00 cm之间,子实体直径在2.15~2.75 mm之间,子实生物学效率在40.57%~51.03%之间,腺苷含量在1.76~1.89 mg·g-1之间,多糖含量在46.1~50.1 mg·g-1之间,N6-(2-羟乙基)腺苷含量在1.21~1.33 mg·g-1之间。该研究为蝉花资源保护和品种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蝉花 孢子分离 组织分离 活性物质 聚类热图 归一化法


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明确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对热解温度的响应特征,并阐明生物炭物理、化学吸附能力与热解温度的量化关系,试验以农林废弃树枝为原料,在热解温度为250、350、450、550、650℃下制备具不同吸附性能的生物炭(以T250、T350、T450、T550、T650命名),测定生物炭碘吸附量(表征物理吸附能力)、亚甲基蓝吸附量(表征化学吸附能力)、芳香性、极性,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生物炭表观形貌及官能团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温度的升高,提高了生物炭的碘吸附量、降低了生物炭的亚甲基蓝吸附量,T250、T350处理的生物炭表面具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而T450、T550、T650处理的生物炭则拥有更强的芳香性、更低的极性和更加丰富的孔隙结构;生物炭碘吸附量■与热解温度x呈增长型“S”曲线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碘吸附量的极小值、中值、极大值所对应的热解温度分别为318.1、484.6、616.4℃;生物炭亚甲基蓝吸附量■与热解温度x呈下降型“S”曲线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亚甲基蓝吸附量的极小值、中值、极大值所对应的热解温度分别为511.3、386.8、281.6℃;热解温度每升高50℃生物炭的碘吸附量提高16.7%、亚甲基蓝吸附量降低21.8%。综合吸附原理及特征参数,在不同生产实践场景中,若主要应用以化学吸附作用为主的生物炭,其热解温度推荐值不宜高于386.8℃;若重点发挥生物炭的物理吸附作用,热解温度推荐值不宜低于484.6℃。热解温度介于386.8~484.6℃之间,生物炭物理与化学吸附能力无显著的主次之分。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温度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碘吸附量 亚甲基蓝吸附 定量关系


苏北地区春季小(微)型南瓜引种试验
《上海蔬菜 》 2024
摘要:为筛选适合苏北地区春季保护地种植的小(微)型南瓜品种,作者引进6个小(微)型南瓜品种,开展了设施栽培南瓜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美洲型南瓜品种中,白雪公主的长势强、产量高(每667 m2产量2 452.52 kg)、口感较甜且很糯,迷你南瓜、仙贝、桔瓜的长势和产量一般,口感甜糯;参试印度型南瓜品种中,迷你荃鑫的果皮鲜红、果形美观,且品质好、产量高(每667 m2产量2 282.28 kg).由此可见,美洲型南瓜白雪公主、印度型南瓜迷你荃鑫的综合表现较好,农户可根据市场需求选用合适的品种,以获得较高的种植效益.
关键词: 小(微)型南瓜 春季保护地栽培 引种试验 苏北地区


油菜种质M196对ALS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评价与抗性基因BnAHAS1-3R的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抗ALS类除草剂油菜新种质M196的除草剂交互抗性效应及其抗性基因BnAHAS1-3R的功能,本研究以抗性油菜M196及野生型N131为材料,在油菜苗期3~5叶期,按照田间推荐使用浓度0×、1/4×、1/2×、1×、2×、4×的磺酰脲(SU)、磺酰胺羧基三唑啉酮(SCT)、咪唑啉酮(IMI)、三唑嘧啶(TP)和嘧啶水杨酸(PB)等5种ALS抑制剂除草剂进行喷施处理,鉴定评价M196对各类除草剂的抗性效应。结果表明,M196对SU和SCT除草剂交互抗性最强,对IMI、TP和PB抗性较低。大田鉴定进一步验证了温室交互抗性结果。转抗性基因BnAHAS1-3R拟南芥功能验证表明,转基因阳性植株对各除草剂交互抗性与油菜M196的抗性趋势一致。q RT-PCR分析与转基因拟南芥体外酶活抑制试验结果均表明,M196对ALS类除草剂交互抗性的产生,是由突变靶基因BnAHAS1-3R的表达量增加以及突变靶标酶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研究结果为预防和解决利用抗性基因选育的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带来的杂草抗药性以及抗性基因漂移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