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提升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服务能力的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洋基地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24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洋基地为例,介绍了科研示范基地的现状,从规划、经费投入、管理机制、功能发挥、人才等方面指出基地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技术创新研发、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宣传推广、科普教育培训和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试验基地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并进一步指出发挥基地功能的主要保障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新洋基地 服务能力 技术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生物制剂对玉米2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锈病,筛选有效防控的生物制剂,选用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20亿CFU/mL、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粉剂5亿CFU/g、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和4%井冈霉素A水剂4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对玉米田2种病害的田间防效最优,哈茨木霉粉剂5亿CFU/g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较好,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对玉米锈病的防效较理想。该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制剂 玉米 小斑病 锈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瑟兰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变化的转录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酿酒葡萄品种马瑟兰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挖掘关键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调控基因,为马瑟兰葡萄栽培措施的精准制定和果实品质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贺兰山东麓马瑟兰葡萄为试验材料,采集花后20 d、花后45 d、花后75 d及花后100 d不同发育阶段的葡萄果实,测量果粒横径和纵径,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和总酚含量,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随着马瑟兰葡萄果实生长发育,果实色泽加深、果粒体积增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逐渐上升,可滴定酸含量逐渐下降,总酚含量在花后20 d至花后75 d期间逐渐下降而在花后75 d至花后100 d期间略有上升。从不同发育阶段葡萄果实间共筛选到33517个DEGs,花后45 d与花后20 d比较组、花后75 d与花后45 d比较组、花后100 d与花后75 d比较组共有的DEGs为3976个。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各比较组DEGs主要注释到细胞器、细胞膜、含蛋白复合物、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等功能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等是马瑟兰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路。从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信号通路的DEGs中,发现查耳酮合成酶基因(CHS)和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3H)均在花后45 d至75 d期间上调表达,F3H在花后75 d至花后100 d期间下调表达,表明CHS与F3H基因在马瑟兰葡萄果皮着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结论】马瑟兰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伴随着果实色泽加深、果粒体积增大和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类黄酮生物合成信号通路在葡萄转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HS和F3H基因影响马瑟兰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形成。

关键词: 马瑟兰 酿酒葡萄 果实品质 转录组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袋栽鹿茸菇培养料配方初筛

食用菌 2024

摘要:目的:筛选工厂化袋栽鹿茸菇培养料配方。方法:设2个栽培料配方,考察其对鹿茸菇生产周期、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污染率、产量和成本的影响。结果:配方2栽培鹿茸菇生长周期为106 d,比配方1缩短了2 d,其中发菌期缩短了3 d,采收期延长了2 d;采收的子实体菌柄更粗壮,袋均产量高于配方1;配方2投产比比配方1少4.77%。结论:配方2生产周期缩短,产量高,适宜工厂化袋栽鹿茸菇。

关键词: 鹿茸菇 工厂化 培养料 配方 比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早熟抗病粳稻新品种南粳98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南粳9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3045作为母本,以携带PigmR基因的高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系07GY31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连续多代稻瘟病抗性基因、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稻米品质产量性状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食味、抗稻瘟病、高产、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在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审定试验和示范过程中,表现出熟期早、食味品质优、稻瘟病抗性强、省肥省药等特点,于202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240076,适合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总结了南粳98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在适宜地区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粳98 早熟 抗稻瘟病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燃料灰渣替代化肥在甘薯上的应用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摘要:为探究生物质燃料灰渣施用于土壤对甘薯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生物质灰渣的适宜用量范围,分析施用生物质灰渣对甘薯重金属含量、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盆栽试验表明,当生物质灰渣添加的质量分数为1%~5%时,甘薯幼苗可正常生长,且不会造成薯苗体内重金属含量超标,其中:添加5%的甘薯幼苗生物量和株高较对照增幅最大,分别为111.13%和27.60%(P<0.05);与对照相比,添加3%和5%的生物质灰渣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TOC)、水解性氮(AN)和速效钾(AK)的质量分数,增幅分别为4.58%~8.40%、6.31%~11.28%、4.21%~13.16%,而对土壤pH和有效磷(AP)无显著影响(P>0.05).当生物质灰渣以3 000 kg/667 m2施于大田时,土壤TOC、AN和AK质量分数分别平均显著增加19.52%、30.95%和36.88%,土壤AP含量无显著变化.施用生物质灰渣的甘薯产量与品质(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与常规施肥土壤相当,且未造成土壤pH增加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灰渣可达到替代化学肥料的效果,保证甘薯的健壮生长,既实现了生物质灰渣“变废为宝”,又节约了施肥成本.因此,合理有效地将生物质灰渣应用于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而且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关键词: 生物质灰渣 甘薯 重金属含量 土壤养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与生物质灰渣配施对连作甜瓜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甜瓜连作障碍问题,探索绿色可持续且经济有效的缓解连作障碍策略与措施。【方法】设置化肥处理(NPK)、普通有机肥处理(OF)、生物有机肥处理(BIO)、含生物质灰渣的生物有机肥处理(BIOS)及生物有机肥与生物质灰渣配施处理(BIO+S),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连续施用2季后对甜瓜生长以及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NPK和OF相比,连续施用生物有机肥(BIO)及其与灰渣配施处理(BIO+S)都能显著提高连作甜瓜植株的株高、最大叶片面积、鲜重和干重。与BIO相比,BIO+S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连作甜瓜植株的茎粗、鲜重和干重,还能明显提升连作土壤的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甜瓜的鲜重、干重、茎粗等生长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生物有机肥与灰渣配施处理在促进连作甜瓜生长和改良土壤性质方面的效果优于单施生物有机肥。【结论】生物有机肥配施灰渣能够有效促进连作甜瓜的生长,改善连作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和酶活性,从而缓解甜瓜连作障碍。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生物质灰渣 甜瓜连作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为例

山西农经 2024

摘要:农业保险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赋予农业保险新的内涵和发展机遇.江苏省农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东林村是江苏省农村的典范,具有实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丰富经验,对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指向性的普遍意义.现阶段东林村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正是因其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经调查研究,探索出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五条主要路径,并据此提出搭建平台、完善产品、拓宽保障领域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保险 乡村振兴 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秸秆源基质及其复配基质对观赏性羽衣甘蓝生长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了探究稻麦秸秆源基质在观赏性花卉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适宜的基质配方,以羽衣甘蓝为供试花卉,以生产中常用基质(85%草炭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为对照(CK),将秸秆源基质与珍珠岩、蛭石、椰糠基质、稻壳生物炭等辅料按不同比例复配成 5 种基质,开展了羽衣甘蓝基质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处理对羽衣甘蓝相关观赏性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源基质中添加一定比例辅料,有利于降低基质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优化基质持水率、EC值等性状指标;在不同配方处理中,配方 5(70%秸秆源基质+7.5%珍珠岩+7.5%蛭石+15%稻壳生物炭)处理的羽衣甘蓝各项观赏性农艺指标表现为最优.综上,稻麦秸秆源基质可应用于羽衣甘蓝基质栽培中,优选配方 5 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羽衣甘蓝 稻麦秸秆源基质 配方 理化性质 观赏性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24

摘要:为充分挖掘本地区小麦的高产潜力,丰富适宜本地区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品种资源,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本试验以徐麦 39、连麦 1905、淮麦 44、皖宿 0891、郑麦 1860 等 20 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作为供试品种,于 11 月 5 日播种,对其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及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20 个品种中有 3 个品种穗数超过 45 万穗/亩,分别为淮麦 44、郑麦 1860 和连麦 10 号;穗粒数以徐麦 47、淮麦 41、淮麦43 和皖宿 0313 较高;千粒重变幅为 39.3~45.4 g,有 5 个品种千粒重均超过 44 g,分别为淮麦 43、郑麦 0943、皖宿 1510、淮麦 46、郑麦 1860;有 8 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在 600 kg/亩以上,以郑麦 1860产量最高,达到 642.75 kg/亩;连农 1801、徐麦 39、淮麦 43 和郑麦 0943 等 4 个小麦品种株高较矮,均低于 70 cm,抗倒性较好;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郑麦 1860、连麦 1905、淮麦 46、淮麦 44、连麦10 号、徐麦 47 和皖宿 0313 等品种较高,其中郑麦 1860 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到 369.23 kg/亩.综合分析农艺性状、群体质量及产量性状,筛选出适应性较强的小麦品种 8 个,分别为郑麦 1860、淮麦46、连麦 1905、徐麦 47、皖宿 0313、淮麦 44、连麦 10 号和淮麦 43,可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改善本地区品种结构,为实现淮北地区小麦高产优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适应性 产量 农艺性状 淮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