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鲟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中国水产 2015

摘要:本文就鲟鱼养殖中遇到的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的症状特点、流行情况及治疗方法加以概述,以期为鲟鱼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虹彩病毒主衣壳蛋白MCP基因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大鲵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得到MCP基因编码框1392 bp全长序列,将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中,构建重组质粒并命名为pc DNA-MCP。将pc DNA-MCP质粒转染大鲵肌肉细胞系(GS-M),间接荧光免疫染色结果显示,MCP蛋白可在GS-M细胞中表达,且转染后7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染后48 h;收集转染后72 h的GS-M细胞,经Western blot检测,可检测到MCP蛋白的特异性表达。将真核表达质粒pc DNA-MCP以20μg/尾的剂量经背部肌肉注射免疫健康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分别在免疫后第1、3、5、7、14、21、28、35天随机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采样,尾静脉采血进行外周血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免疫大鲵体内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红细胞数在第5天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分类百分比从第3天开始升高,第5天达到峰值(26.33±1.04)%,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monocyte)的变化趋势和中性粒细胞相似,第7天达到峰值(15.83±0.76)%,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后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8天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达到峰值(68.33±1.5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大鲵体内产生了抗MCP蛋白的抗体,免疫后第28天抗体效价最高[1︰(370.01±31.55)]。真核质粒pc DNA-MCP在免疫大鲵的肌肉、肝、脾和肾的组织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免疫接种后第1、3、5、7、14、21、28天大鲵的肌肉、肝、脾和肾组织中均存在真核质粒的分布;RT-PCR结果显示,免疫后第7天和28天,在大鲵的上述组织中均有目的基因的表达。攻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大鲵相对免疫保护率可达73.3%。本研究为真核表达质粒pc DNA-MCP作为潜在候选疫苗应用于大鲵虹彩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前期基础。

关键词: 大鲵 虹彩病毒 主衣壳蛋白 DNA疫苗 免疫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苏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56d的生长试验确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对苏氨酸的需求量。试验设计了6种以酪蛋白、明胶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质源的等氮等能纯化饲料,通过添加晶体L-苏氨酸,使得饲料中苏氨酸含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0.86%(对照,无外源苏氨酸)、1.24%、1.61%、2.04%、2.42%、2.81%。选取初始体重为(0.36±0.00)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幼蟹。结果表明:随饲料中苏氨酸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在苏氨酸含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61%时,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且此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且该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0.86%、1.24%、2.42%和2.81%组(P<0.05),消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苏氨酸含量对幼蟹的成活率及体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幼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均随饲料中苏氨酸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分别在苏氨酸含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61%、1.61%和2.42%时达到最大值。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回归模型分析,得到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苏氨酸的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59%(饲料蛋白质的3.98%)。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苏氨酸 需求量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三角洲水域底泥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分析

生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孔雀石绿(MG)、隐色孔雀石绿(LMG)、结晶紫(CV)、隐色结晶紫(LCV)标样的稳定特性(光、热),结果表明:LMG、LMG、CV和LCV在自然光下照射40 h,出现不同程度降解,降解率分别为21.6%,26.5%,18.19%,29.28%。四种标样在0—50℃避光处理2 h,均未出现明显降解。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珠江三角洲水产养殖池塘和珠江出海口底泥的MG、LMG、CV和LCV含量进行了分析。样品采用乙腈:二氯甲烷=1︰1萃取两次,经Pb O2柱后衍生后检测,检测方法回收率为76.3%—89.9%,RSD≤3.9%,检出限为0.001—0.0043μg·m L–1,结果表明:水产养殖池塘10个取样点的底泥均有MG残留,残留量最高的达0.0307μg·g–1,其它样品残留量在0.0011—0.0152μg·g–1之间;其中有3个取样点底泥有LMG残留,残留量在0.0073—0.0309μg·g–1之间。珠江河口的虎门、蕉门、鸡啼门、磨刀门、虎跳门和崖门均检测到CV,含量在0.0028—0.0361μg·g–1,洪沥门和横门均未检出CV。所有取样点均未检出到LCV。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底泥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结晶紫 隐色结晶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tDNA和微卫星标记在放流牙鲆和非放流牙鲆鉴定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mtDNA控制区特异性引物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放流牙鲆和回捕牙鲆的DNA进行扩增,获得了3个群体的mt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部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母本55尾具有26种单倍型,作为其子代的预备放流牙鲆129尾具有5种单倍型,与亲本的单倍型全部一致,验证了mtDNA方法鉴定子代的准确性。回捕牙鲆435尾具有70种单倍型,其中330尾具有17种单倍型,与母本的单倍型相一致,为疑似放流牙鲆;另外105尾具有53种单倍型,与母本的单倍型不一致,为野生牙鲆或非北戴河站母本后代放流牙鲆。利用4个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330尾疑似放流牙鲆做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330尾检测个体中有310尾等位基因与候选亲本等位基因全部对应,可确认其为放流牙鲆;另外20尾等位基因与候选亲本不对应,可确认其为非放流牙鲆。结合mtDNA和微卫星标记鉴定的结果,可以确认2013年的435尾回捕牙鲆中有310尾放流牙鲆,占71.26%;另外125尾为非放流牙鲆,占28.74%。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t DNA标记可快速排除回捕鱼中的非放流牙鲆,利用微卫星标记作进一步鉴定,可以排除疑似放流牙鲆中的非放流牙鲆,是区分放流牙鲆与非放流牙鲆,准确评价放流效果的好方法。

关键词: 牙鲆 mtDNA 单倍型 微卫星 增殖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形势及展望

世界农业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水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但随着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急剧退化,水产品出口国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水产品出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可预见的未来,提升水产品贸易发展动力仍将是中国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中国水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水产品贸易未来发展及政策走向。

关键词: 水产品 进出口 贸易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浮游生物资源现状及其季节动态

水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强对高原河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了解,对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调查其资源现状和季节变化,并探究浮游生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于2008年10月(秋季)、12月(冬季)和2009年3月(春季)、8月(夏季)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谢通门江段选取4个采样点进行浮游生物资源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74属、107种,以硅藻门最多(31属、63种),其次为绿藻门(22属、23种)和蓝藻门(15属、15种),黄藻门(3属、3种)、裸藻门(2属、2种)和金藻门(1属、1种)较少。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分别为7.758×105个/L和3.402 mg/L;夏季最低,分别为2.088×105个/L和1.28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门、47属、54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居多,罕见枝角类和桡足类;其密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分别为526.5个/L和0.055 mg/L;冬季最低,分别为125.1个/L和0.004 mg/L。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浮游生物的种类数和现存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与透明度和水温等环境因子相关。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资源现状 季节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食性特征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对南海大鹏湾海域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及其食物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了不同食物对六指马鲅的贡献比率,研究结果表明:六指马鲅的δ13C值在–16.9‰—–16.1‰间,δ15N值的范围为14.0‰—15.4‰,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小,表明六指马鲅的食物来源较为单一。六指马鲅的食物主要由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桡足类和蟹类组成,它们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97±0.21、3.18±0.08、1.82±0.08和2.53±0.66,均低于六指马鲅的3.34±0.13。其中蟹类为六指马鲅的主要食物,平均贡献率为50.8%;其次为口虾蛄和近缘新对虾,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4.9%和17.0%;桡足类的平均贡献率最低,仅为7.3%。相关分析显示,六指马鲅的δ13C和δ15N值与其个体体长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大小的六指马鲅食物组成有差异。

关键词: 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 食性 营养位置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在渔船上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合理优化舱室布局,提高渔船设计工作效率,该文针对船舶设计过程中存在舱室划分重复性工作多、涉及知识面广、设计人员容易忽略公约、法规中规定等问题,在分析舱室划分基本理论方法和设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舱室划分专家系统知识库和推理机制平台,探索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方法在渔船舱室设计中的应用。该设计方法以Visual Basic为编程语言,以CATIA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研发智能化程序模块,应用于某渔船设计过程,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该程序的开发实现了输入较少数据推动快速建模能力,使舱室划分在满足渔船规则规范的同时,至少可以缩短整船设计周期5-10 d,为渔船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计 渔船 系统 知识 舱室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镜鲤脂肪酸延长酶5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肪酸延长酶5(ELOVL5)是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了研究鲤HUFA合成的能力和机制,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镜鲤ELOVL5全长c DNA序列。ELOVL5基因c DNA全长1 121 bp,开放阅读框为876 bp,编码29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镜鲤ELOVL5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组氨酸簇(HXXHH),1个典型的内质网驻留信号,多个跨膜区域和多个保守区域(KXXEXXDT、QXXFLHXYHH、NXXXHXXMYXYY、TXXQXXQ),具有典型的脂肪酸延长酶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镜鲤ELOVL5基因与其他鱼类同源性为79.0%~93.1%,与人同源性为69.0%。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该基因在镜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发现脂肪酸延长酶基因在镜鲤肝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脑,在背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镜鲤ELOVL5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镜鲤HUFA的合成途径及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脂肪酸延长酶5 镜鲤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