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高温胁迫对皱纹盘鲍幼鲍免疫因子的影响

海洋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抗逆性强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选取经过选育的皱纹盘鲍进行试验,评价其对高温的耐受性。试验共设置4个温度梯度,其中自然水温组(22℃)A为对照组,其他3组高于最适温度,分别为B组25℃、C组28℃以及D组31℃。研究不同温度组幼鲍体内几种免疫因子(AKP,ACP,SOD,LZM等)的变化情况,最终结果显示所选皱纹盘鲍幼鲍体内SOD,LZM,ACP活性有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变化趋势,而AKP的活性在31℃组有轻微下降。总体结果表明,在试验控制的温度范围内该种鲍可以通过自身免疫因子的变化来抵抗高温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 皱纹盘鲍 高温 免疫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肠炎红嘴病病原菌的确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肠炎红嘴病的病原菌,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患病虹鳟肝脏和脾脏内分离到一种细菌(BH1206),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并且采用常规生化鉴定、API 20E试剂盒、Biolog鉴定系统和分子测序方法对该菌进行判断,采用纸片法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BH1206菌株为患病虹鳟的致病菌,感染该菌后虹鳟体表呈现出血点,吻端红肿及溃烂,有红色脓状物包裹肛门,肠道出血,内部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该菌为革兰阴性、氧化酶阴性的非发酵型需氧杆菌;根据生理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分析,BH1206菌株为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 ruckeri;BH1206菌株在温度为28~30℃时生长状态最佳,在p H为6.5~7.5范围内生长状态最佳,在Na Cl浓度为3%内的培养基中能生长并且Na Cl含量为0时生长状态最佳;BH1206菌株对利福平、多黏菌素、阿莫西林完全耐药,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呋喃唑酮、新霉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研究表明,虹鳟肠炎红嘴病病原菌为鲁氏耶尔森菌,药敏试验结果可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虹鳟 鲁氏耶尔森菌 16S rRNA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防治淡水鱼小瓜虫病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讯 2015

摘要:多子小瓜虫是引起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病原,其预防和控制是目前国内外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系统综述了抗小瓜虫中草药的特性、作用机制、国内外应用处方及效果,并对未来中草药抗小瓜虫病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 小瓜虫病 淡水鱼 中草药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问题的探究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5

摘要: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研领域在共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立法问题、购置重复使用低效和共享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 大型仪器设备 社会开放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迟缓爱德华菌luxS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表达水平的差异

微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迟缓爱德华菌Lux S/AI-2型密度感应系统关键基因lux S的分布及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特征和生物功能。【方法】克隆迟缓爱德华菌lux S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网络数据库分析该基因序列的特征及编码蛋白的基本特征和保守结构;原核表达Lux S蛋白,纯化后制备抗Lux S的抗体,运用Western-blot技术分析Lux S在不同毒力、不同来源迟缓爱德华菌中的分布情况及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水平;利用抗体中和方法,分析抗Lux S抗体对迟缓爱德华菌生长的影响,探索Lux S是否为信号分子AI-2的特异依赖模式。【结果】克隆到迟缓爱德华菌lux S基因,长度为516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迟缓爱德华菌属中高度保守;对多株迟缓爱德华菌Lux S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该菌属中普遍存在;对不同生长时期Lux S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Lux S蛋白的表达量在迟缓期较低,进入对数生长期逐渐增加,在对数生长后期最大,稳定后期逐渐减少;抗体中和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抗血清(效价1:40000)能延长迟缓爱德华菌生长的平台期,但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结论】Lux S/AI-2介导的密度感应系统在迟缓爱德华菌中普遍存在;关键基因lux S的序列高度保守,在不同生长时期表达量不一致,在对数生长后期达到峰值。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菌 LuxS/AI-2密度感应系统 LuxS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备抗五氯酚钠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于酶联免疫试剂盒的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五氯酚钠与4-溴丁酸乙酯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半抗原,制备出抗五氯酚钠单克隆抗体,然后利用酶联免疫技术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鱼肉、虾肉中的五氯酚钠试剂盒,经过测试,该试剂盒对鱼肉、虾肉样本的检测限为0.75μg/kg,IC50为0.31μg/L,平均回收率为71.5%~104.7%,试剂盒的标准曲线范围为0.05~4.05μg/L,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五氯酚钠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试剂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性状异速生长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联合异速生长遗传模型,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培育的F1杂交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F2杂交虹鳟的体质量和体尺性状异速生长进行了遗传分析,旨在为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异速生长的遗传参数估计和实现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选择体尺性状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显著的性状,建立最优表型联合静态、动态异速生长指数模型,随后构建了两个用于遗传分析多个静态、动态异速生长的随机回归模型。虹鳟多个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的异速生长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体长与体质量具有较大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633 8,且为正异速生长,而其他体尺性状相对体质量呈现负异速生长;遗传方差大小顺序和表型的偏异速生长指数一致,体宽和背鳍基长的异速生长的遗传相关最大,为-0.867 5,其次为体长和体高,为-0.619 4,最小的是-0.021 7,为体高和体宽。体长与体质量的动态异速生长的加性遗传方差估计值为0.292 9。结果表明,虹鳟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性状的异速生长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遗传方差及遗传相关的估计能够用来筛选优良亲本,这为进一步利用异速生长理论指导虹鳟及其他水产动物体质量与体型的同步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虹鳟 生长性状 异速生长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细胞化学特征及吞噬作用的研究

四川动物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染色特征和吞噬作用的研究,为大口黑鲈免疫学研究积累资料。Wright's染色表明: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外周血中成熟红细胞最多,占血细胞总数的98.12%,其次为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占白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60.92%和22.99%;单核细胞最大,大小为(9.89±0.70)μm×(8.72±0.68)μm;小淋巴细胞最小,大小为(3.88±0.46)μm×(3.48±0.40)μm。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的免疫相关酶ACP、AKP、PO、POX及细胞成分PAS反应、SBB染色的结果表明,所有红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阴性,不同白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特征存在差异。其中所有白细胞的AKP、POX染色均呈阴性,PAS反应均呈阳性,除Ⅱ型粒细胞外所有白细胞的PO、ACP染色均呈阳性,除单核细胞外所有白细胞的SBB染色均呈阳性。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吞噬酵母菌的实验表明,红细胞能够吞噬酵母菌,其吞噬率为(15.70±1.07)%,也观察到部分白细胞吞噬酵母的现象。PO和ACP及脂类和糖类可能是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吞噬作用的重要酶类和能量来源。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外周血细胞 显微结构 细胞化学 吞噬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西鲱仔鱼不可逆点及仔、稚鱼摄食特性研究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0.5±1.0)℃的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在饥饿状态下的生长、形态、不可逆点(PNR)及仔、稚鱼期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美洲西鲱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摄食规律和特点。实验结果表明,美洲西鲱初孵仔鱼全长(7.45±0.15)mm,体质量为(2.15±0.03)mg,卵黄囊体积为(5.99±0.13)mm3,第5日龄,仔鱼卵黄囊被完全吸收。对照组仔鱼全长及体质量随着卵黄囊的消耗、外源性营养的建立逐渐增加;饥饿组仔鱼自6日龄开始,全长及体质量开始呈现负增长,至10日龄全部死亡。美洲西鲱初孵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摄食率为46.67%,5日龄摄食率达到最大为89.29%,PNR发生在7~8日龄,综上所述,美洲西鲱仔鱼最佳投喂时间应在2~3日龄。美洲西鲱仔、稚鱼摄食节律研究表明,美洲西鲱早期仔鱼(4日龄)昼夜摄食高峰出现在14:00,平均摄食量达到0.14 mg;晚期仔鱼(17日龄)在10:00和14:00出现较高的摄食量,分别为0.92和1.36 mg;28日龄稚鱼在10:00、14:00和18:00 3个时间段维持着较高的摄食量,摄食量分别为1.77、2.45和1.55 mg,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且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摄食高峰期逐渐延长。美洲西鲱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20.08%(4日龄)、29.48%(17日龄)和12.41%(28日龄),可将其作为美洲西鲱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 美洲西鲱 仔鱼 稚鱼 饥饿 不可逆点 摄食节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和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的分子鉴定

水产学杂志 2015

摘要:利用虹鳟Oncorhyncus mykiss的引物,采用PCR及胶回收测序的方法找到一种高效区分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和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的简单、快速、可靠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该方法对无直接亲缘关系的白斑红点鲑、美洲红点鲑和虹鳟进行鉴定,结果发现:AF346686引物扩增的分子标记可以准确迅速地鉴别白斑红点鲑、美洲红点鲑和虹鳟。

关键词: 白斑红点鲑 美洲红点鲑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