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和品质评价

水产学杂志 2015

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肌肉中常规成分、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含量,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亚东鲑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0.81%、22.63%、4.91%,和1.80%。除色氨酸水解外,亚东鲑肌肉中17种氨基酸的总量为69.51%,其中必需氨基酸为28.86%,占氨基酸总量的41.52%,符合FAO/WHO标准中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26.09%,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占鲜味氨基酸总量的41.47%。亚东鲑肌肉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5.54。在亚东鲑肌肉中共检出12种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8.3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8.98%,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达到12.31%。结果表明:亚东鲑肌肉氨基酸平衡性好,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关键词: 亚东鲑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胚胎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性激素含量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胚胎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浓度及性激素水平变化的规律,探索胚胎发育阶段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采用生物化学法对施氏鲟胚胎7个发育时期的可溶性蛋白、17β-雌二醇(E2)、睾酮(T)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氏鲟胚胎发育的卵黄栓期及心搏期胚胎的可溶性蛋白浓度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发育期(P<0.05),孵出前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最高值出现在视泡期,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P<0.05);T含量随着胚胎的发育不断降低,17β-E2含量在孵出前期显著升高(P<0.05),二者均在孵出前期有一峰值;ACP活性、GSH含量随着胚胎的发育先降低后升高,CAT活性呈升高趋势,AKP活性变化不大,MDA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心搏期后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在卵黄栓期和心搏期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施氏鲟胚胎发育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性激素合成能力;各种免疫相关酶在胚胎发育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胚胎在神经胚期的高死亡率与其受氧化损伤较大有关。

关键词: 施氏鲟 胚胎发育 可溶性蛋白 性激素 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百万年以来的海侵记录:BH08孔有孔虫和介形类证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渤海南部BH08孔27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类定量分析,依据化石群落特征及其指示的沉积环境,在孔深180m以上地层中识别出16个海相层,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第1海相层(M1)至第16海相层(M16)。应用Yao等(2014)所建立的BH08孔冰期/间冰期地层层序和年龄框架,初步树立起1 Ma以来能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分期(MIS)相对应的海相层序,其中M1和M2为末次冰期后沉积,M3发生在MIS 3期,M4、M5和M6分别对应于MIS 5.1、MIS 5.3和MIS 5.5,M7至M16分别与MIS 7至MIS 25相对应。依据化石群落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16个海相层的海相性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远岸内陆架(M9)、受径流少许影响的内陆架中部浅海或滨岸浅海(M1和M2)、受径流明显影响的近河口滨岸浅海或前三角洲(M6、M7、M8、M10和M13上部)、河流强烈作用下的三角洲前缘、河口边滩或有河流注入的半封闭半咸水泻湖(M3、M4、M5、M11、M12和M14—M16)和潮上带低盐度浅湖、沼泽(M3顶部、M4中一些薄层和M16底部)。

关键词: 海相层序 有孔虫 介形类 渤海 第四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粉蛋白与发酵酶解豆粕蛋白不同配比对日本沼虾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评价补充微囊氨基酸条件下鱼粉蛋白和发酵酶解豆粕蛋白不同配比对日本沼虾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以发酵酶解豆粕分别替代饲料中0(FM组)、25%(R25组)、50%(R50组)、75%(R75组)以及100%的鱼粉(R100组)(鱼粉蛋白与发酵酶解豆粕蛋白配比分别为1∶0、3∶1、1∶1、1∶3和0∶1),对平均体重为(0.103 0±0.000 2)g的日本沼虾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随后对各组虾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结果表明:当鱼粉蛋白与发酵酶解豆粕蛋白配比为1∶1时,日本沼虾的增重率达到最大,显著高于FM和R100组(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FM组日本沼虾的血细胞总数及血淋巴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R100组(P<0.05);肝胰腺中热应激同源蛋白70和热应激蛋白9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在FM和R25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当发酵酶解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50%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日本沼虾的累计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发酵酶解豆粕可作为日本沼虾饲料中较好的蛋白质源,在氨基酸平衡条件下鱼粉蛋白和发酵酶解豆粕蛋白的最佳配比为1∶1。

关键词: 日本沼虾 发酵酶解豆粕 鱼粉 生长性能 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数量组成和分布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邻近海域渔场采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样品,分析了南极大磷虾数量、个体体长分布和发育期组成等种群结构特点。样品由330μm和500μm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两种采集方式所获。结果显示,采集样中,南奥克尼群岛水域的南极大磷虾平均密度为1.92 ind/m3,高于南设得兰群岛水域的相应值(0.35 ind/m3);出现的南极大磷虾个体发育期包括CI至CIII期原蚤状幼体、FI至FIV期和FVI期蚤状幼体、未成体、成体(包括雌体和雄体);各发育期个体中,原蚤状幼体数量较多;原蚤状幼体、蚤状幼体、未成体及成体的体长范围(平均体长)分别为1.76–4.96 mm(3.48 mm)、3.95–14.80 mm(5.96 mm)、16.87–39.85 mm(36.10 mm)、40.00–58.96 mm(43.94 mm)。CIII期原蚤状幼体和FI期蚤状幼体的生长率较高。推测,南奥克尼群岛水域南极大磷虾生殖季节始于9月末,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上旬;而南设得兰群岛生殖季节应早于上述水域。比较两种采集方式,南极大磷虾在水平网中的出现频率和个体出现数量均高于垂直网采集样的相应值,建议传统垂直拖网与水平拖网两种采样方式有效结合,可促进更全面了解大磷虾水平分布和种群结构特点。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数量分布 发育期 生长率 南极半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β-连环蛋白基因的分子标记甄别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转录组454 GS FLX测序和PCR技术,以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克隆了包含EST-SSR和EST-SNP标记的β-连环蛋白基因目的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海蜇和沙海蜇的β-连环蛋白基因目的片段长度分别为166/169 bp和157/160 bp,均没有内含子。海蜇个体之间β-连环蛋白基因目的片段除了微卫星重复差异外,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沙海蜇个体之间除了微卫星重复差异外,其余完全一致。在海蜇和沙海蜇β-连环蛋白基因目的片段的相同位置均包含微卫星重复,但其重复单元截然不同:海蜇为:(TGC)4-6(TGT)1-2(TGC)4-5,而海蜇为(TGT)5-6。同时两物种间还存在1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C)1,(T/C)2,(C/T)3,(C/T)4,(C/T)5,(T/G)6,(G/C)7,(T/G)8,(A/G)9,(C/T)10,(G/A)11,(A/G)12,(C/T)13,(A/T)1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也直接客观地反映了两个群体之间目的片段的长度和微卫星多态性差异。上述结果显示,EST-SSR和EST-SNP标记的β-连环蛋白基因目的片段,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分子标记,快速、准确地识别不同发育阶段的海蜇和沙海蜇。

关键词: 海蜇 沙海蜇 β-连环蛋白 EST-微卫星 ES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北地区冷水鱼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试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5—8月对三北地区主要冷水鱼养殖的虹鳟、大西洋鲑、银鲑、西伯利亚鲟等发病鱼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期为冷水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发病鱼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西北地区青海的虹鳟主要为烂鳃、出血等;东北地区辽宁的银鲑为体色发黑、内脏有出血点等;东北地区黑龙江的大西洋鲑主要表现为肠炎、烂鳃等;华北地区的北京西伯利亚鲟表现为体表严重出血、吻端周围红肿等。无菌条件下从患病鱼内部器官取样划线培养细菌,并进行氧化酶反应、革兰染色、API 20生化鉴定、16S rRNA保守序列分子鉴定等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从患病的辽宁银鲑中分离到12株杀鲑气单胞菌、1株不动杆菌;从牡丹江大西洋鲑中分离14株杀鲑气单胞菌、6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嗜水气单胞菌、6株不动杆菌、2株黄杆菌;青海虹鳟鱼中分离到9株温和气单胞菌、6株维氏气单胞菌、6株不动杆菌、2株黄杆菌、2株鲁氏耶尔森菌;从北京房山西伯利亚鲟鱼中分离到3株海豚链球菌、3株不动杆菌、10株停乳链球菌、2株维氏气单胞菌、2株嗜水气单胞菌、1株黄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89株菌中有92.13%和96.63%的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具有很强的耐药性,有100%、93.26%、91.10%、92.13%、91.01%和94.38%的菌株分别对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敏感,其中对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菌株;另外,不同地区相同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三北地区 冷水鱼 细菌性疾病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种群生长、营养吸收及无机碳亲和力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海水酸化以及沿海赤潮爆发诱发水体p H的上升,p H对海洋藻类生理生态影响逐渐为人类所关注。本实验以东海常见赤潮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p H对其生理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p H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营养吸收、叶绿素、光合速率以及对无机碳的亲和力存在显著影响。当p H=6.2时,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受到抑制,细胞生长速率,营养盐吸收率,最大光合速率以及对无机碳的亲和力都最低;当p H=8.2时,细胞的生长最快,对营养盐的吸收也最快而且最大光合速率达到最高;p H=7.2和9.2时,藻细胞能维持较高的生长,且对无机碳的亲和力高于p H=8.2实验组。总而言之,过高或过低的p H胁迫会引起米氏凯伦藻生理状态的不良变化,尤其当p H过低时米氏凯伦藻生理状态受到严重影响。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pH 生长 营养吸收 无机碳亲和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小波分频技术的地层Q值提取方法研究

石油物探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层Q值的提取方法容易受到由岩性引起的强反射振幅的影响,引起计算结果的多解性,从而难以分辨含气储层;小波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解释方法,分频剖面具有不同频段的地震成分,分频处理可以避免不同频率成分地震信号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以特殊对待目标储层频段的地震信息,有助于提高地层属性提取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原因,首先针对目的层分析含气储层的频率区间,然后利用小波分频技术得到该频率区间的地震数据,在此数据上利用小波域谱比法计算地层Q值。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更有利于预测含气储层。

关键词: 粘弹性介质 品质因子 分频技术 频谱比 储层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片窗构造研究综述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摘要:在洋壳板片俯过程中,洋中脊到达海沟时通常与海沟有一定的夹角。若洋中脊在俯冲期间继续扩张就会形成板片窗构造。此外,非洋脊俯冲过程中板片撕裂或断离产生板片间隙,该间隙也称为板片窗。板片窗通常出现在活动大陆边缘,其一旦形成就会改变所在区域的局部地幔循环模式,导致在板片窗上覆板块中出现异常的地质效应,包括异常于普通俯冲带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貌表现、流体活动以及特殊地球物理特征。板片窗特殊的地质效应控制着金、铜等特殊的金属矿产分布。综述了板片窗的形成机制、几何形态以及多种地质效应模式,以期为今后板片窗构造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板片窗 洋脊俯冲 板片撕裂 板块构造 汇聚边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