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66麦(油)后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棉花 》 2014
摘要:中棉所6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常规陆地棉品系"中9018"为母本,以国产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45为父本,配制成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2007年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07)第150号],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08020)。根据试验及示范结果,总结了中棉所66麦(油)后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醋酸杆菌乙醛脱氢酶热稳定剂的筛选
《食品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不同种类物质对醋酸杆菌产乙醛脱氢酶(ALDH)热稳定性的影响,以期得到酶的最佳热稳定剂配方。蔗糖是最好的热稳定剂,其次是甘氨酸、麦芽糖、硫酸钠、丙氨酸;氯化钾、赖氨酸、天冬氨酸、氯化铝、谷氨酸、氯化钙对ALDH的热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复合热稳定剂配方为:硫酸钠20mmol/L、甘氨酸20 mmol/L、麦芽糖25 mmol/L、蔗糖0.5 mmol/L。复合热稳定剂的添加使ALDH酶活保留率在30℃~55℃温度范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55℃保温30 min后,酶活保留率为75%,比对照组高出115%。


分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4
摘要: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繁琐复杂、周期较长,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致病性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方法,总结了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简要阐述了这几种检测方法的利弊。


利用科技自主创新资金 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江苏农村经济 》 2014
摘要: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切实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支撑和引领江苏现代农业发展,自2007年起,江苏省开始设立"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以下简称"自主创新资金")。6年多来,自主创新资金投入从初始的1500万元迅速增至1.3亿元,累计投入资金3.39亿元,实施项目915个,带动部、省、市(县)项目经费投入近1.5亿元,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资金9600万元以上,参与项目实施的科技人才


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5号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肥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观察其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根系形态生理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2.29 t hm–2和9.62 t hm–2,平均分别较对照增产41.4%和10.7%。上述两种栽培模式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每kg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80.7%和76.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62.1%和32.3%。与对照相比,超高产栽培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均增加了水稻地上部干物重、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长,提高了粒叶比,改善了库源关系,并提高了根冠比与根系伤流量。同时也提高了灌浆期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生育中后期根系、叶片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的玉米素(Z)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灌浆期籽粒中蔗糖合酶(SuSase)以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这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提高水稻灌浆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理活性,促进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根系形态生理 氮肥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