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分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方婷子 1 ; 施春雷 1 ;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

期刊名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ISSN: 2095-0381

年卷期: 2014 年 07 期

页码: 1923-1929

摘要: 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繁琐复杂、周期较长,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致病性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方法,总结了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简要阐述了这几种检测方法的利弊。

  • 相关文献

[1]凝集素在农业和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徐重新,谢雅晶,何鑫,仲建锋,刘媛,张霄,刘贤金. 2022

[2]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潘以楼,吴汉章,汪智渊,杨敬辉. 1998

[3]我国甘薯病毒病研究进展. 马居奎,张成玲,杨冬静,谢逸萍,孙厚俊. 2020

[4]国内软籽石榴栽培品种及研究进展. 刘威,刘博,蔡卫佳,王昊,陈芬,谭军. 2020

[5]SSR标记及其在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杨杰,仲维功,王才林,陈志德. 2004

[6]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变异毒株的研究进展. 华利忠,刘剑锋,冯志新,杨若松,邵国青. 2017

[7]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许玲,吴魁,魏伶俐,陈虞雯. 2017

[8]莲组织培养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赵芹,李效尊,徐国鑫,阴筱,尹静静,吴修. 2016

[9]李斯特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裂解特性研究. 张辉,包红朵,王冉. 2011

[10]巢式PCR检测猪鼻支原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白方方,武昱孜,靳蒙蒙,刘茂军,冯志新. 2013

[11]猪链球菌2型的快速诊断与毒力因子分子生物学研究. 何孔旺,倪艳秀,徐淑菲,王继春,俞正玉,何家惠,陆承平,姚火春. 2003

[12]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IV基因体外表达与初步应用. 彭小华,何孔旺,陆承平. 2004

[13]转小麦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抗病毒小麦新品系的获得. 邓新,董瑾,何震天,张凌娣,陈秀兰,翟亚锋,韩月澎,王锦荣,韩成贵,李大伟,于嘉林. 2005

[14]贝类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及其组织分布. 王大鹏,史贤明. 2011

[15]巢式PCR检测猪鼻支原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白方方,武昱孜,靳蒙蒙,刘茂军,冯志新,熊祺琰,邵国青. 2013

[16]菜豆晕疫病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万风,刘艳,刘翔,邵沛泽,谌运清,赵文军. 2014

[17]草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PCR检测. 张敬峰,张晓勇,赵毓郎,魏雪涛,李银,刘宇卓. 2010

[18]一种快速同步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 季英华,高瑞珍,张野,程兆榜,周彤,范永坚,周益军. 2011

[19]草莓角斑病菌PCR检测研究. 杨万风,刘艳,刘翔,刘天鸿. 2011

[20]葡萄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 杨敬辉,陈宏州,肖婷,张文文,庄义庆.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