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336条记录
福利玩具对群养栏妊娠母猪行为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福利玩具对群养栏妊娠早期母猪行为及繁殖性能的影响,选用遗传背景相同、预产期相近((3±1.5) d)的法系纯种大白妊娠母猪51头,按胎次相近原则分为3组,每组17头,其中1个对照组、2个玩具组,记录妊娠母猪前期(妊娠第5周到8周)生活行为、分娩行为以及繁殖性能。结果显示:(1)在试验第6天,玩具组妊娠母猪皮肤损伤程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2)在试验第25天,玩具组妊娠母猪犬坐时长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试验第11天,玩具组妊娠母猪饮水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玩具组妊娠母猪无食咀嚼次数和时长显著低于对照组。(3)妊娠母猪偏好福利玩具的程度为稻草>铁链>松木>气味木头>普通木头>麻布袋。(4)玩具组中死胎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流产率(2.94%)大幅度低于对照组(29.41%)。结果表明,福利玩具可有效改善群养妊娠母猪行为和繁殖性能,大幅度提高母猪群生产效率(62.87%)。

关键词: 动物福利 玩具 福利材料 群养系统 妊娠母猪 行为指标 繁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和不施肥空白(CK0)为对照,分析了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单独还田(RSM)、稻秸原位焚烧还田(RSB)、单种绿肥(GM)以及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RSM+GM)等处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1和CK0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GM、RSM及RSM+GM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RSM和RSM+GM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多数指标均以RSM+GM处理增幅为最大,其次是RSM处理.与CK1相比,RSB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RSM、GM及RSM+GM处理模式3 a后均可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RSM+GM处理模式在1 a后即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2 a后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3 a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均是最大.相比于CK1,RSM和RSB处理模式3 a的稻谷增产效果均不显著,而GM和RSM+GM处理模式连续3 a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和6.00%~13.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与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还田或种植绿肥均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前者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后者更利于作物产量提升.为了兼顾秸秆资源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和作物增产稳产,稻田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 土壤 稻秸还田 种植绿肥 混合利用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猪乳头数与繁殖性状的关系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大白猪乳头数与繁殖性状的关系,论证乳头数辅选繁殖性状的可行性,试验采用世代选育和系间杂交试验方法测定了大白猪产仔数与活仔数、出生窝重、21日龄窝重以及M、F两系纯繁、系间杂交后代乳头数,并探讨了乳头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品系乳头数均值反映产仔数水平,F系产仔数、乳头数均极显著高于M系(P<0.01);M、F系乳头数变异系数分别为4.24%、4.18%;随世代、胎次递增,乳头数呈下降趋势,是闭锁群繁殖性能退化的重要诱因;子代产仔数与母本胎次呈负相关(r=-0.24);大白猪保持乳头数的动力来源于母本,乳头数改变的动力来源于父本,产仔数由母本决定,父本仅影响子代乳头数,仔代产仔数高低由高乳头数亲本血液含量和父本杂交位次共同决定。说明乳头数可作为产仔数的辅选性状。

关键词: 大白猪 繁殖性状 乳头数 世代选育 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曲产品相关标准的分析研究

中国酿造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红曲是将红曲菌(Monascus spp.)接种于大米等淀粉类原料并经发酵的传统发酵产品。我国是红曲的发源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红曲产品按其用途可分为色曲、功能曲和酿造曲等,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广泛应用,经济价值较高。标准具有确保产品工艺和质量的属性,是保障消费和贸易安全的文件。我国自1985年实施首个红曲标准以来,目前已发布了32个相关标准,对促进红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在梳理了中国红曲标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解析了色曲、功能曲和酿造曲的产品标准以及红曲特有评价参数的方法标准,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可为我国红曲相关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红曲 标准 质量安全 发展历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前氮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施氮量180 kg/hm~2水平下,设置4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T1),4∶3∶3(T2),2∶3∶5(T3),0∶3∶7(T4),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将前期氮肥的30%甚至50%后移到穗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而氮肥后移70%至穗肥会使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田面水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浓度在每次施肥后1天达到峰值,铵态氮(NH_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1天达到峰值,穗肥后3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处理相当。整个基肥期、分蘖肥后20天内和穗肥后9天内是防止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期。施尿素后,DTN是田面水氮素的主要部分,DTN以无机氮(IN)为主,而NH_4~+-N在IN中所占比例达64.0%以上。比较水稻生育过程中氮素流失风险期内的TN、DTN和NH_4~+-N三氮浓度,相比T1,T2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2.9%,1.6%,3.1%,T3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5.5%,14.7%,22.3%,T4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6.1%,22.9%,34.1%,结合产量,确定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2∶3∶5的氮肥后移措施能够在保证水稻产量不下降的同时,有效降低稻田氮素的流失风险。

关键词: 氮肥后移 水稻 产量形成 田面水氮素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热处理的鲈鱼挥发性成分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电子鼻和SPME-GC-MS联用技术对复热处理的鲈鱼挥发性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冷藏过程中,鲈鱼醛类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冷藏处理相比,复热处理在13 h后壬醛、1-辛烯-3-醇的总峰面积为29.98*107~,增加了8.8*10~7,说明复热处理加速了鱼肉脂肪氧化,使得腥味增强.电子鼻可以较好地区分出冷藏3 h、8 h、13 h、18 h后鲈鱼肉气味的差别.DFA分析显示冷藏和复热处理均表现出3 h、8 h气味较为接近,13 h、18 h气味较为接近.主成分分析表明,较于冷藏处理,复热处理的鲈鱼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使得鱼肉腥味加重,其中壬醛、1-辛烯-3-醇的特征向量分别为0.810、0.621,成为主要表现腥味的挥发性物质,并且这两种物质是冷藏13 h、18 h复热时鲈鱼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关键词: 鲈鱼 复热 挥发性物质 固相微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转基因高效表达策略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细胞内表达时,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基因沉默。目前,主要有两种策略用于打破该瓶颈:一是利用友好位点;二是优化外源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利用友好位点就是通过定点整合技术将外源基因插入至活性转录区域;优化外源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即采用合适的启动子、增强子、内含子、染色质开放元件、核基质附着区等元件,构建出高效表达载体。对相关策略进行概述,为动物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转基因动物 外源基因 友好位点 基因编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稻商业化育种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水稻商业化育种的现状并剖析了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水稻商业化育种的建议:坚持企业创新为主导,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深化种业科研院校等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生物技术法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 水稻 商业化育种 科技创新 现状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预冷时间下鮰鱼能量代谢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食品科学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预冷时间下淡水鱼能量代谢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本实验以鮰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鮰鱼宰杀后在4℃下预冷48 h内的能量物质(糖原、乳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5’-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物含量)、代谢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力、理化品质(pH值、蒸煮损失率、加压失水率、质构特性、K值、色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预冷时间的延长,鮰鱼中糖原和乳酸含量在24 h内不断下降,随后开始积累;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肌苷酸含量逐渐降低,次黄嘌呤、肌苷含量逐渐升高,ATP几乎检测不到;HK活力不断下降,PK活力在预冷8 h后上升至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LDH及CK活力均呈波动式下降;pH值和剪切力逐渐下降;加压失水率、蒸煮损失率以及色泽在24 h内保持稳定,在48 h后显著上升(P<0.05),鱼肉的持水性下降;K值不断上升,并在24 h内保持在20%的高鲜度范围内。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糖原含量和乳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K值与HK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DH活力与CK活力、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与白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加压失水率与蒸煮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宰后鮰鱼在预冷24 h内更有利于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控制。

关键词: 鮰鱼 预冷时间 能量变化 代谢酶活力 加工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_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_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_c和POC)。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稳定性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