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抗腐霉根腐病的生理差异研究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霉根腐病是大豆主要的土传病害,为揭示抗感病大豆品种的生理差异,对不同抗性品种在腐霉病原菌侵染下的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后,抗病大豆品种下胚轴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十分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都是正向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在不同时段都有所增加且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在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含量累积较高,可溶性糖在某一时段内有所减少,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抗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生理生化调节能力。


大豆蛋白和鱼肉复合挤压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中国油脂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蛋白和鱼肉糜为原料,通过双螺杆挤压机制备复合蛋白产品。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复合蛋白物料含水率、螺杆挤压机的机筒五区温度、喂料速度以及螺杆转速进行考察,最后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含水率30%,喂料速度35 r/min,螺杆转速175 r/min,挤压机机筒五区温度为90℃→100℃→110℃→145℃→110℃。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生产出的挤压产品指标为:组织化程度2.12,拉伸强度3 224.6 g,蛋白质含量67.9%,粗脂肪含量1.56%,蛋白质体外消化率87.4%。
关键词: 大豆蛋白 鱼肉糜 复合挤压 响应面 工艺参数 优化


沙棘果肉和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对比分析
《中国油脂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5年不同发育时期(6月25日、7月6日、7月17日、7月28日、8月8日、8月19日、8月30日和9月10日)的沙棘品系"新俄3号"果实为材料,利用氯仿甲醇法测定含油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脂肪酸组成,对比研究非种子组织(果肉)和种子油脂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6月25日外,其他时期‘新俄3号’的干果肉含油量均高于种子;组织颜色显著变化期间油脂迅速积累,但干果肉含油量增率大于种子;发育初期各脂肪酸在果肉和种子油脂间的含量差异很小,随着果实的成熟,果肉油中高积累棕榈酸和棕榈油酸,而二者在种子油中的含量却逐渐下降;种子油中高积累亚油酸和亚麻酸,而二者在果肉油中的含量却相对很低;亚油酸与亚麻酸(种子)比值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果肉和种子)比值均符合健康食用油的国际标准。


小偃麦与小黑麦杂交后代三属杂种新材料的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属杂种主要是利用不同种属染色体间的重组或结构重排,产生集合多种和属优良基因的个体,通过筛选、鉴定和选育,最终得到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性状为主,综合多个有益基因、抗性的种质资源或直接育成新品种。为了探讨多属杂交的细胞遗传规律和选育大穗,籽粒饱满和抗病等优良农艺性状的小麦-偃麦草-黑麦多属杂种新材料。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对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麦草8号(AABBDDEE,2n=56)与六倍体小黑麦(triticale(×Triticosecale))哈师209(AABBRR,2n=42)杂交F6代部分株系进行分析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F6株系形态特点差异明显,可分为小黑麦类型、普通小麦类型和中间类型。5个小黑麦类型株系,抗倒伏,大穗多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具有单价体,有4个株系千粒重超过40 g;3个株系14-4、3-29-3和h-29为带有R、E组染色体组遗传成份的六倍体小黑麦;其中,株系14-4籽粒饱满,千粒重达到47.6 g,明显优于亲本哈师209。8个普通小麦类型株系,熟期正常,根尖染色体数为42,有5个株系带有R组染色体成分。其中株系14-22带有R组小片段易位;株系w-16带有E组染色体易位和代换。7个中间型株系全部带有R组染色体组遗传成分,植株高大,可达94~120 cm;分蘖多,可达到15个;多花多粒,小穗数可达16~36;其中,株系h-7主穗粒数达122个,包壳,不易脱粒;株系11-26带有R组小片段易位;株系11-21-2除具有R组染色体成分外,带有E组染色体,但染色体数为52,尚不稳定。本研究得到的小黑麦类型株系14-4、3-29-3和h-29为小麦-偃麦草-黑麦三属杂种新种质,可为小黑麦品种选育和创制小麦多属杂交新种质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组成直接关系到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本研究以2007年黑龙江省干旱为契机,对2004-2010年采自黑龙江省的晚疫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82个晚疫病菌菌株中共鉴定出91个生理小种类型,2004-2006年的优势小种为3.4.6.7.8.9.10.11,2007-2009年的优势小种为3.4.7.11,2010年的优势小种为1.3.4.7.8.10.11。2007年生理小种的复杂程度为历年最低,并影响了2008年与2009年的生理小种组成,2010年的生理小种复杂程度则出现明显上升。


转CP4-EPSPs基因大豆杂交后代对草甘膦的抗性水平与遗传背景的相关性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第一代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GTS40-3-2是国际上应用时间最长、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本文以6份GTS40-3-2衍生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新品系为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利用抗性分级法和相对株高法鉴定杂交亲本及其F_(2:3)子代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差异,分析其抗性水平与遗传背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1230 g a.i.hm~(–2)草甘膦喷施处理时,转基因亲本及其F_(2:3)子代的苗期生长受草甘膦抑制不显著,而当喷施浓度提高至3690 g a.i.hm~(–2)和4920 g a.i.hm~(–2)时则抑制作用显著。供试的6个杂交亲本中以ZLHJ06-1568、ZLHJ10-713和ZLHJ06-698对草甘膦的耐受性相对较强,而4个F_(2:3)组合中以ZLHJ10-713×ZLHJ06-698后代在草甘膦喷施后株高受抑制最小,对草甘膦耐受性最强。不同组合后代对草甘膦的耐受性普遍优于其双亲,呈现出杂种优势。各组合后代与亲本之间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均呈正相关,但由于亲本间互作效应的不同,导致后代抗性水平产生差异。本研究表明草甘膦抗性基因CP4-EPSPs在大豆中的表达水平与其遗传背景相关联,为利用转基因大豆新种质培育转基因大豆新品种过程中目标基因的定向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五寨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分析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是东北大豆产区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生理小种,五寨黑豆对包括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在内的7个生理小种具有高抗性。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合丰35为母本,与五寨黑豆进行杂交,通过鉴定F_2、F_3代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研究了五寨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在以合丰35为遗传背景下,五寨黑豆对SCN 3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中1∶3的分离比例,表明五寨黑豆对SCN 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五寨黑豆 大豆胞囊线虫 3号生理小种 抗性遗传分析


马铃薯M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寄主范围,并作PVM接种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PVM仅侵染15种指示植物中的4种,各种植物症状表现不同。苋色黎(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和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 L.)接种叶片上产生枯斑,可作为PVM枯斑寄主;36号烟(Nicotiana occidentalis"pi")系统发病,新生叶片产生皱缩、泡斑、叶边缘卷曲等症状,植株长势矮小,可作为PVM系统侵染鉴定寄主;PVM系统侵染番茄(Lycopersicon pimpinellifolium)速度快,但无症状,番茄可作为PVM繁殖寄主。PVM虽可侵染不同生育期寄主,以接种中上部叶位侵染效果最好,但在不同寄主不同叶位分布并不一致,番茄体内中部叶片病毒含量相对较高,在苋色黎上则分布较均匀。明确PVM最适培养温度为23~29℃。最高稀释度64倍时(OD405=0.201)仍可成功侵染苋色黎。为PVM纯毒源扩繁及制备该病毒抗血清提供基础数据。


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源库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和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从源库理论的角度挖掘调节剂增产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在始花期(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喷施调节剂后30 d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 d取样一次,共取样5次。测定叶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果糖含量及叶片中转化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酶(SS)活性。大豆成熟期测产。【结果】籽粒建成初期(喷施调节剂后30—35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用于籽粒的建成。籽粒建成中期(喷施调节剂后35—45 d),S3307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S3307和DTA-6的籽粒蔗糖和果糖含量普遍高于CK,为籽粒灌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籽粒建成后期(喷施调节剂后50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含量达到最大,且与CK差异显著,S3307的叶片淀粉含量高于CK,DTA-6的叶片果糖含量高于CK;S3307和DTA-6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含量,S3307同时提高了2个品种籽粒果糖含量,而DTA-6降低了合丰50籽粒果糖含量;S3307和DTA-6提高了合丰50籽粒淀粉含量,降低了垦丰16籽粒淀粉含量,说明调节剂对不同的大豆品种调控效果存在差异。调节剂增加叶片蔗糖含量的同时,S3307和DTA-6提高了叶片SPS和SS活性;在多数测定时期内,显著降低了叶片转化酶活性。S3307和DTA-6协调了源库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动态平衡。与清水对照(H-CK和K-CK)相比,调节剂处理H-S、H-D和K-S、K-D两年平均增产为20.07%、14.57%和10.54%、10.95%,增产极显著。相关分析得出,叶片蔗糖含量与叶片SPS、SS活性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0.893**、0.888**和0.981**),与叶片转化酶活性和果糖含量呈负相关(-0.872和-0.862);同时与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成正相关(0.918**、0.832和0.810)。由此可知,蔗糖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心枢纽。【结论】S3307和DTA-6通过提高源端叶片SPS和SS活性,降低叶片转化酶活性,调控了不同大豆品种源库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代谢,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中S3307的作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大豆 源与库 碳水化合物 生理代谢 产量


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征分析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育期是大豆重要的生态性状,为明确东北大豆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性,搜集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生育期试验。结果表明:(1)将东北地区按熟期和生态条件划分为4个亚区。第一亚区包括以北安、扎兰屯为代表的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该地区积温偏低,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00、MG 00熟期组;第二亚区包括以克山、佳木斯、牡丹江、长春为代表的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等地,该地区气候适宜,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三亚区包括以白城、大庆为代表的黑龙江省西南部、吉林省东北部降水量低的地区,播种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四亚区包括以铁岭为代表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Ⅱ和MGⅢ熟期组。(2)明确了各熟期组大豆的生态特征。MG 000和MG00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一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其他亚区生育前期、后期略有缩短、提前成熟,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生长季节。MG 0和MGⅠ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第一亚区比当地品种晚20~30 d、前期晚7~10 d,在第四生态亚区比当地品种早10~20 d、前期早3~5 d,不适合在这些地区种植。MGⅡ、MGⅢ熟期组仅在第四生态亚区正常成熟,部分品种可以在第二、三生态亚区成熟,生育前期在第二、三亚区比当地品种晚约10 d、在第一亚区晚约20 d。
关键词: 东北春大豆 生育期性状 遗传变异 生态特征 生态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