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588条记录
延长玉米与小麦共生期对全年产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在分带轮作制中,玉米适当早播使玉米躲过伏旱,适当延长玉米与小麦的共生期,有利于增加全年粮食产量。玉米与小麦适宜共生期为40d左右。

关键词: 分带轮作;共生期;全年粮食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优质油菜生产优势与产业化开发对策

耕作与栽培 1999

摘要:贵州有较悠久的油菜种植历史,油菜种植面积从“八五”期间到“九五”期间为35 .05 ~41 .20 万hm 2 ,1998 年秋已上升到45 .13 万hm 2 ,总产在38 .57 ~57 .60 万t,优质油菜从“七五”期间的试验、示范到“九五”期间的大面积推广,面积已上升到1998 年的21 .23万hm 2 ,占油菜总面积的47 .04 % ,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本文从贵州油菜、特别是优质油菜生产的现状、优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优质油菜产业开发的基础、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推进优质油菜产业化建设进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贵州 优质油菜 产业化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耕地土壤硫纱调查及硫肥效益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9 CSCD

摘要:硫是作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1991-1992年开展了土壤硫肥力调查,弄清了贵州省耕地土壤全硫,有效 的焦点量情况,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布21个田间试验,研究硫肥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的效果.

关键词: 土壤 硫素状况 作物 硫肥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玉米新组合在安顺的适应性鉴定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安顺市每年玉米种植面积8240hm2,1993~1995年平均产量为219.26kg/667m2,产量极低的原因之一是品种布局不合理,新的优良组合引进较少,品种的增产潜力没有很好发挥。因此,在安顺市实施玉米高产示范工程首先需要进行玉米品种的改良,通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不育系32Y-2A的选育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以玻里玛不育系315A和双隐性黄籽双低核不育两型系3231AB为材料,经过5年6代的回交选育,育成了核不育与质不育之比为1∶1的甘蓝型黄籽双低隐性双基因细胞核+细胞质双重雄性不育系(DRGCMS)32Y-2A。该不育系群体不育率为100%,不育度达98.1%以上,群体育性指数仅为1.95,有粉花朵平均育性级别≤1.0级,且自然结实接近相应保持系32Y-2B,该双重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与玻里玛和陕2A质不育系几乎完全一致。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隐性双基因细胞核+细胞质双重雄性不育;不育度;育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农业科研单位在深化改革中的目标定位及其问题探讨

农业科技管理 199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清棵增产作用研究

耕作与栽培 199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胞核雄性不育材料黄籽双低转育中的复合回交设计

作物研究 1999

摘要: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中,采用复合回交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杂交工作量,压缩育种试验规模,提高选择效率,有利于解决黄籽、双低与抗性、丰产性、含油量、株型结构等性状间的矛盾。以204A×737,H2A×204B,3231A×613B,81008A×W5B等为基础材料,经4年以上的多亲本回交选育,已育成了系列黄籽双低两型系,所配黄籽双低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育种;试验设计;隐性核不育;两型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回交设计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中,采用逐步加入优良亲本,各世代都以F1植株与A株回交的复合回交设计方法,通过5年的综合选择,已育成黄籽频率达80%以上、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低于20μmol/g的两型系112AB及3231AB系列,且品质稳定,植株性状整齐度高,抗性好,丰产性强。所配组合绝大多数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增产幅度为2.5%~33.3%,同时抗菌核病能力强于华杂三号和油研七号。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复合回交;成对兄妹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粉锈宁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示范效果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用15%粉锈宁采取不同施药方式,在紫云县对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进行大面积示范防治。结果表明,拌种处理的防效分别为32.63%~85.71%和41.79%~84.43%;拌种处理加喷雾2次的防效分别为52.17%~86.73%和76.34%~92.13%;喷雾2次的防效分别为28.51%~64.35%和53.21%~75.31%。防治区比对照增产,拌种为29.48%,喷雾2次为39.45%,拌种加喷雾2次为42.49%。15%粉锈宁对小麦叶锈病有较长的持效性,对小麦白粉病前期效果较好,后期减弱。

关键词: 粉锈宁;小麦;叶锈病;白粉病;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