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旋幽夜蛾对寄主植物选择偏好和种群适合度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旋幽夜蛾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和种群适合度,为旋幽夜蛾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罩笼试验和室内饲养试验,调查产卵选择率、幼虫取食选择率、生长发育指标和种群参数。【结果】旋幽夜蛾成虫产卵选择率为灰藜>棉花>甜菜>白菜,幼虫取食选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甜菜>白菜>灰藜>棉花。参试4种寄主植物的幼虫历期由长到短为棉花>甜菜>白菜>灰藜,蛹历期为棉花>甜菜>灰藜>白菜。饲喂白菜、棉花比饲喂灰藜、甜菜的蛹质量稍重。饲喂4种寄主植物的孵化率为81.97%~87.26%,饲喂灰藜的幼虫存活率最高,为82.93%,饲喂棉花的幼虫存活率最低,为22.50%,饲喂棉花的蛹存活率最高,为100.00%,饲喂甜菜的蛹存活率最低,为82.36%,饲喂灰藜的羽化率最高,为91.36%,饲喂甜菜的羽化率最低,为71.38%。饲喂白菜的产卵量最高,为367.30粒/雌,饲喂棉花的产卵量最低,为274.70粒/雌。【结论】棉花、白菜、甜菜、灰藜均可作为旋幽夜蛾的寄主。灰藜、白菜、甜菜均为旋幽夜蛾的适宜寄主。灰藜是旋幽夜蛾最偏好选择产卵的寄主,甜菜、白菜是幼虫最偏好取食的寄主,旋幽夜蛾对寄主的产卵选择偏好与取食选择偏好存在差异。参试4种寄主饲喂旋幽夜蛾,各寄主间对卵历期、成虫历期和繁殖力、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幼虫历期、蛹历期、世代历期、幼虫存活率、蛹存活率、羽化率、蛹重存在显著影响,旋幽夜蛾对参试4种寄主植物的适合度存在一定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铃期高温胁迫对海岛棉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明花铃期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对海岛棉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为海岛棉选育耐热品种及丰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岛棉品种‘新海43号’(XH 43)和‘新海49号’(XH 49)为材料,采用田间搭设塑料棚的方式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在花铃期高温胁迫3 d(H3)、6 d(H6)和9 d(H9),以大田自然状态为对照(CK),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高温胁迫对海岛棉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成铃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花铃期不同时间高温胁迫降低了海岛棉地上部干物质量,各器官干物质量均降低。但在盛花后40 d,H6和H9处理茎秆和叶片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对照;高温胁迫显著降低棉铃的干物质量,但延长了棉铃干物质积累的时间,XH 43和XH 49在高温胁迫后棉铃快速积累终止期分别延长5~14 d和1~10 d;不同时间高温胁迫使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相比,XH 43和XH 49籽棉产量分别下降11.4%~27.3%和12.0%~44.4%。花铃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中部果枝的成铃率及双铃率,导致植株的单株结铃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XH 43和XH 49单株结铃数分别减少21.6%~28.9%和16.6%~34.7%。而H6和H9处理使上部果枝的成铃率及双铃率显著增加,上部果枝铃数增加;高温胁迫后XH 49各器官干物质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幅度均大于XH 43,表明高温胁迫对XH 49影响更大。[结论]花铃期短期高温胁迫限制了棉铃的生长发育,导致最终产量显著下降。但后期营养器官干物质量显著升高,促进生殖器官生长,从而补偿部分产量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鹰嘴豆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6份鹰嘴豆标准品种为材料,测定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在粗脂肪中的质量分数,系统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来源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质量分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鹰嘴豆种子中脂肪酸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同一类型不同鹰嘴豆品种中脂肪酸质量分数也有显著差异.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11.49%~33.36%,平均14.19%;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65.10%~88.51%,平均86.00%.其中油酸质量分数为17.08%~45.0%,平均32.71%,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02;亚油酸油酸质量分数为40.27%~63.17%,平均51.15%,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8948;亚麻酸质量分数1.51%~3.73%,平均2.2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鹰嘴豆种子脂肪中,油酸质量分数与亚油酸、亚麻酸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07**,-0.8661**),亚油酸质量分数和亚麻酸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4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遗传演变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遗传演变规律,提高小麦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春小麦90K芯片开展新疆春小麦育成种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新疆春小麦育成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2.005,变幅为1.902~2.18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穗粒数与育种年代呈极显著正相关。新疆春小麦品种选育主要是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杂交辐射诱变育种、引种3种方式。利用小麦90K芯片将新疆春小麦育成种划分为3个类群,显示了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结论】新疆春小麦育种遗传基础薄弱、遗传多样性逐渐散失,新疆小麦育种应加强资源收集与利用,扩大育种亲本选择,提高品种变异的丰度和广度,以多抗、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聚合育种,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春小麦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90K芯片 遗传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对枸杞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对枸杞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改善枸杞品质及提升枸杞园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化肥、50%化肥配施有机肥和50%化肥配施不同生物有机肥共4个处理,测定化肥减施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枸杞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施用生物有机肥后,枸杞产量比对照增加3.6%~7.4%,差异不显著;枸杞可溶性固形物、百粒重、枸杞多糖、总糖含量分别提高9.6%~9.4%、10.5%~20.2%、29.8%~50%、41.8%~60.2%;土壤pH值降低7.2%~8.6%,有机质含量提高26.8%~31.8%,速效氮磷钾分别提高27.7%~41.6%、26.3%~34.2%、26.9%~33.3%;细菌数量显著上升,真菌数量显著下降。【结论】化肥减施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枸杞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升枸杞品质和土壤养分,并可明显优化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新疆胡杨林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新疆天然胡杨林中昆虫病原线虫(EPNs)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其杀虫活性,为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疆天然胡杨林中EPNs资源挖掘和基于EPNs的胡杨林害虫生物防治提供资源储备和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经典方法,诱导及富集EPNs、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鉴定,以及不同剂量杀虫测试分析其种属及生物学特性。【结果】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存在EPNs,采集地检出率达25%。线虫18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在进化关系上与Steinernema litorale strain Pak.S.P.7进化关系最近,获得基因登录号No:MK416208;形态学表明其与Steinernema litorale模式株大部分特征值基本吻合,主要区别在于第1代雄虫:体长略长(1 461.01μm)、排泄孔至头部距离短(86.98μm)、交合刺短(69.49μm)、D%(60.45)与SW%158.21值小于模式株;侵染期幼虫:体长(885.88μm)和尾长(74.81μm)短、E%(83.88)值大。共生细菌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与Xenorhabdus bovienii strain Zakharovo的进化距离最近。杀虫分析表明,在160IJs/Gm (Galleria mellonella)及其以上处理组36 h之内校正致死率达到100%;对黄粉虫60 h内40IJs/Tm (Tenebrio molitor)及以上剂量校正致死率超过50%,160IJs/Tm及以上试验组校正致死率超过75%。【结论】在新疆天然胡杨林中发现有EPNs的分布,Steinernema litorale在采集地是优势种,同时其具有较强的杀虫能力。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胡杨林 海滨斯氏线虫 分离鉴定 杀虫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牧草盲蝽对5种寄主植物的行为反应及其种群动态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牧草盲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选择行为反应,分析其在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发生动态,为筛选棉田牧草盲蝽诱集植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牧草盲蝽成虫(雌虫和雄虫)对红花、龙葵、木地肤、反枝苋和棉花的选择行为反应,并利用目测法对5种寄主植物上的牧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牧草盲蝽雌、雄成虫偏好选择木地肤、红花和棉花。5种寄主植物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种群平均密度差异显著。其中,木地肤中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种群平均数量最多,显著高于红花、龙葵、反枝苋和棉花;其次为红花。调查时间、寄主植物种类以及调查时间与寄主植物种类的密度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种群密度。【结论】红花可作为棉田牧草盲蝽潜在的诱集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粳稻审定品种氮效率类型的鉴定
《杂交水稻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3个施氮水平下的6个新疆粳稻审定品种8项性状指标进行考查和分析,划分各品种的不同氮效率类型,为氮高效水稻品种的筛选和指标鉴定提供依据。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粳稻品种各性状的相对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就各性状的平均值而言,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就氮效率综合值而言,不同施氮水平间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依据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氮效率综合值,将各品种划分为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氮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新稻41号为氮高效型;新稻36号和新稻45号为低氮高效型;新稻11号为高氮高效型;新稻44号和新稻47号为氮低效型。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可作为新疆粳稻品种成熟期氮高效评价的关键鉴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扩增引物对高通量测序分析盐角草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高通量测序分析作为深入了解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方法,已成为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引物的扩增差异,采用不同引物可对实验结果分析造成影响。同时,盐角草作为世界上最耐盐的植物之一,存在着多种功能性的内生真菌,而较为全面介绍其内生真菌组成和多样性的报道鲜见。【目的】为了揭示盐角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解析不同扩增引物对内生菌多样性分析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真菌高通量测序常用引物对ITS1-5F、ITS1-1F、ITS2对采自乌鲁木齐达坂城盐湖的盐角草内生真菌进行扩增,开展其内生真菌OTU的分析。【结果】通过不同引物对扩增并测序共获得102个盐角草内生真菌OTU,涉及真菌界8个门和未分类菌群,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属层次上,盐角草内生真菌共涉及64个属及20个未分类属,其中Alternaria、Cladosporium、Podospora等3个属为盐角草内生真菌优势菌群。对不同引物对扩增测序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引物对扩增对分析内生真菌OTU数量和种类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全部所得的102个OTU中,ITS1-5F引物对获得44个OTU、ITS1-1F引物对获得55个OTU、ITS2引物对获得25个OTU,但以上3对引物扩增均检测到的OTU数仅为5个。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分析表明,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中采用以ITS1-1F为主,ITS1-5F为辅的分析策略,可较为全面地展现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论】盐角草存在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不同扩增引物对高通量分析盐角草内生真菌组成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南疆机采棉品种株型结构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陆地棉品种的株型结构及产量性状,研究高产优质机采棉品种的株型结构与产量结构的特点,为棉花结构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试不同机采棉品种的株型结构性状及产量结构相关指标,利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几种机采棉品种的株型性状、产量结构性状及其相关性特点。【结果】籽棉产量与株高、主茎节间长、果枝数、果节数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果枝始节高度呈负相关;株高与果枝始节高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相关; 17N11株型为塔型结构,其底部主茎叶片保留完整、籽棉产量、株高最高,而17N13主茎叶片数最多,17N5则具有最小的叶片脱落率;在棉花株型结构的共性方面,棉花果枝角度具有由上至下呈增大趋势,而变异能力则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上部>中部>下部)。棉花主茎叶大小具有由上部至下部减小的趋势,变异能力亦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下部>中部>上部)。【结论】株型结构具备中、上部果枝夹角较小(上部<32. 0°,中部<50. 0°),主茎叶总面积高于320cm~2,下部主茎叶片脱落率低于20%的机采棉品种产量优势显著,中上部果枝夹角、主茎叶总面积、下部主茎叶片脱落率可作为株型育种后代材料选择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