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8种植物提取物对棉蚜的杀虫活性测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具有较高杀毒棉蚜活性的植物资源,为植物源农药研制、棉蚜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新疆地区部分植物,运用超声提取法,提取28种植物中的活性物质,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植物提取物对棉蚜的杀虫活性。【结果】曼陀罗、毒参、大戟等8种植物提取物具有较高杀蚜活性,其中曼陀罗提取物杀虫活性最高,毒参提取物次之,曼陀罗和毒参提取物24 h校正死亡率及LC50分别为75.18%、69.76%,15.58和20.54 mg/mL。【结论】曼陀罗和毒参甲醇提取物对棉蚜有较强的毒杀作用,曼陀罗提取物杀虫活性高于毒参提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的差异分析
《色谱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西洋梨品种茄梨及其红色芽变红茄梨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构建了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结合模型和变量重要性投影与最大差异倍数值,基于精确质量数、二级碎片以及同位素分布,使用PMDB(Plant Metabolome Database)数据库进行定性,筛选并鉴定出茄梨和红茄梨果皮中显著性变化(P<0.05,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1)的差异代谢物有83种,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类物质,涉及类黄酮代谢、氨基酸代谢、苯丙烷类代谢等代谢途径,其中53种物质含量上调,30种物质表达下调.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质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差异代谢物主要分布在20条代谢途径中,P<0.05的代谢途径有6条,分别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丁酸酯代谢、苯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这些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茄梨和红茄梨果皮色泽不同的原因.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揭示了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的代谢产物差异性.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植物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梨;果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与新疆冬小麦匀播技术配套的氮肥追施比例,以新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置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方式),氮肥追施比例为副区[全生育期施纯氮225 kg·hm-2,50%作为基肥,其余作拔节肥和孕穗肥追施,两个时期追施比例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40%∶60%(N1)、50%∶50%(N2)、60%∶ 40%(N3)、70%∶30%(N4)],研究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结果 表明,与条播方式相比,同一氮肥追施比例下,匀播小麦叶面积指数(LAI)、花后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日光合总量均增大,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提分别提高2.53%~8.89%、0.35%~1.06%、4.16%~9.54%、0.19%~1.28%和2.74%~10.00%.同一播种方式下,LAI、穗数随拔节肥追施比例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增施孕穗肥可提高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和旗叶日光合总量,N2、N3处理优于其他施氮处理;产量在匀播N3处理下最高,达9360.23 kg· hm-2.旗叶日光合总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产量均受播种方式和氮肥追施比例显著影响,但不受二者互作的影响.综上,适宜的氮肥追施比例可增加匀播小麦光合面积,促进叶片光合生产、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分配,并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与孕穗期追施氮肥的最适比例为60%∶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瓜蚜传黄化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哈密瓜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是世界重要的瓜类黄化病毒,在新疆哈密瓜植株上普遍发生,严重威胁新疆哈密瓜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从新疆阿克苏市随机采集120份哈密瓜叶片样品,经过RT-PCR检测证实38个样品为CABYV阳性,从阳性样品中分离、测序、克隆得到一个新的CABYV分离物。将该分离物与2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分离物(NCBI)进行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3个CABYV分离物根据地域差异被划分为2个不同进化群体。进一步对不同CABYV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CABYV在寄主和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选择压分析和偏离中立性检验显示CABYV种群近期可能发生了种群扩张或背景选择,并且负向选择可能是CABYV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本文较全面研究了CABYV的发生、危害与遗传结构及进化机制,可为新疆病毒病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杨根际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及抑制瓜列当种子萌发研究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胡杨生存的干旱强光照逆境中获得新的细菌资源,从中筛选新的可抑制瓜列当种子萌发的生防菌。采用3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对塔里木河流域3处胡杨根系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分离,通过分析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其种属分类。采用皿内培养法测定其对瓜列当种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利用盆栽试验检测分离菌株M2-3对瓜列当寄生的防治效果。结果分离获得98株细菌,分属于28个属,马赛菌属Massilia、Pontibacter、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为优势菌属。其中,菌株M2-3与Pontibacter salisaroHMC5104T的相似度最高,为97.92%,其菌体发酵液10倍稀释液对瓜列当种子萌发抑制率为87.8%,盆栽试验表明该菌株对瓜列当防效可达36.9%,具备进一步开发可能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在新疆大棚番茄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
《生物安全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疆新发外来入侵生物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垂直分布、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数,探索田间易观察的危害症状和幼虫密度的关系,为田间取样和调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察布查尔县连续调查3个大棚同一品种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的番茄潜叶蛾的不同种群密度,利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回归分析,计算并分析了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空间分布型、垂直分布和理论抽样数,分析危害叶片数、虫道长度和虫道数与幼虫密度的动态关系。【结果】计算并统计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的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的均值m、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负二项分布值K、平均拥挤度m*、聚块指数m*/m、扩散指数CA和种群聚集均数λ。番茄潜叶蛾卵主要集中在上部,占比43.9%~100%。幼虫主要集中在下部,占比53.3%~100%。番茄潜叶蛾幼虫数与虫道数、虫道长度或为害叶片数的比值随为害加剧呈动态变化。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Iwao直线回归方程拟合公式为m*=1.9114+1.2055m (R2=0.9703)和m*=0.0536+1.4147m (R2=0.9014)。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在D=0.1、0. 2和0. 3时,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1118. 4/x+78. 9、n=279. 6/x+19.7、n=124.3/x+8.8,卵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404.8/x+159.3、n=101.2/x+39.8、n=45.0/x+17.7,该模型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结论】在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番茄潜叶蛾幼虫为m=0.6头·株-1以上,卵在达到密度最大值前,均呈聚集性分布。番茄潜叶蛾成虫偏好在幼嫩的叶片产卵,随植株被害加剧该偏好略有减弱。当番茄潜叶蛾幼虫的虫口密度为10和30头·株-1时,建议分别取样50和30株;当卵量为10和30粒·株-1时,分别取样50和45株。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幼虫 卵 空间分布型 垂直分布 理论抽样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棉NF-YA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F-YA家族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调控种子发育和种子萌发,响应干旱和盐胁迫等。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亚洲棉全基因组鉴定NF-YA家族基因,并从理化性质、基因的内含子和外显子结构、氨基酸序列的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发育特征、在染色体的分布和表达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该家族基因的特征。结果表明:GaNF-YA包含15个成员,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质长度为160~1 07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7.92~120.30 kD,包含外显子4~6个,为碱性。亚洲棉NF-YA基因可分为三组,且三组NF-YA基因结构存在差异,保守基序分析其均含有A1和A2结构域。通过对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谱分析,推测GaNF-YA基因可能在棉花种子和纤维形成、种子萌发及环境胁迫等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亚洲棉NF-YA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tum L.) 核因子Y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吐鲁番地区不同品种甜瓜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综合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吐鲁番地区种植的8个甜瓜品种(纳斯蜜、花玫、风味5号、风味8号、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比谢克辛、俊秀)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通过测定主要的营养品质指标及功能活性指标,对甜瓜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不同品种甜瓜果实品质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纳斯蜜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蔗糖、果糖、葡萄糖的含量较高;花玫的果肉较硬,且厚度宽、果形指数高;风味系列的两种甜瓜类黄酮含量高、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较其他甜瓜大;俊秀的单果重最高,维生素C含量最低;其他品种甜瓜的含量处于平均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评价甜瓜果实品质的指标用4个因子表示,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酚、ABTS自由基清除率、柠檬酸、葡萄糖、果糖、葡萄糖和果形指数的含量可作为其营养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8个不同品种的甜瓜分为4大类,第1类为‘风味8号’和‘风味5号’,具有酸甜风味;第2类为‘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比谢克辛’和‘纳斯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第3类为‘花玫’,果形指数最好;第4类为‘俊秀’,单果重与其他品种比较具有明显优势。综合评价显示‘纳斯蜜’果实品质最优,‘西州密25号’、‘花玫’、‘风味5号’和‘比谢克辛’较优,其余品种品质较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北疆冬麦主产区麦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特征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冬麦主产区麦田杂草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为制定区域性杂草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调查新疆北疆主要小麦种植区域奇台县和额敏县的冬小麦田杂草。【结果】小麦田杂草共计60种,隶属于20科52属,以菊科、豆科、禾本科为主;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 Beauv.为新疆北疆区域麦田的优势杂草,区域性常见杂草有2种,为灰藜Chenopodiumglaucum L.和卷茎蓼Polygonum convolvulus L.;3个调查区域内杂草的危害程度存在差异,额敏县麦田杂草种类有47种,奇台县南部丘陵区域和中部平原区域杂草种类分别有32、31种;从物种多样性来看,额敏区域杂草香农-威纳指数最高,为2.51,辛普森指数则是奇台中部平原区域最高,为0.19,额敏麦区麦田杂草群落的均匀度高于奇台区域,均匀度指数为0.65。【结论】稗草在新疆北疆冬小麦种植区域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生长、产量有较明显影响,其次为灰藜和卷茎蓼,在局部区域出现,但对发生地小麦造成一定影响,其他一般性杂草均在部分田块发生,对该区域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小。3个调查区域内额敏杂草物种丰富度最高,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而奇台县中部平原区杂草优势种最为集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iDAR的温室番茄冠层几何参数提取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准确获取温室番茄作物行中单株冠层数据,为分析作物生长状态和为对靶喷药提供冠层数据支持。【方法】采用三维激光雷达(LiDAR)搭建番茄植株冠层检测平台,使用导轨以0.05 m/s的速度移动三维激光雷达,利用雷达上位机软件Ctrlview保存双侧扫描的A、B 2组共40株番茄植株点云。双侧点云使用ICP(迭代最近点)算法进行配准,利用基于特征值的平面拟合法去除地面,使用均值漂移算法(Meanshift)分割番茄行中的单株点云,获取冠层参数,与人工测量值比较验证精度,将单株点云在MATLAB中使用alpha shape算法进行重建并进行体积的获取,使用凸包算法作物参考值对比。【结果】该检测平台在激光雷达前进方向与垂直前进方向的测量误差分别为-2.65%、-3.95%;获取到的单株番茄植株高度与人工测量值相比,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25和0.031 m;重建后求取的体积与凸包算法相比平均误差下降了约15.3%,与人工获取相比相差不大,各指标良好。【结论】番茄行点云分割结果与人工测量相比A、B 2组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39和0.043,冠层体积获取与参考值对比VRMSE为0.011 3,激光雷达在获取作物外形轮廓信息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方法用于温室环境下单株作物冠层数据的获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