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蚕豆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与防控药剂筛选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苏省蚕豆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和病原菌生物特性,筛选适用于防控该病的化学药剂。【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结合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ITS、GAPDH)序列联合分析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蚕豆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最适生长条件:温度25℃,pH 6.0~9.0,连续光照或12 h光暗交替,以麦芽糖或葡萄糖为碳源,以酵母膏或牛肉膏为氮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燕麦琼脂培养基。10种杀菌剂中苦参碱和氟啶胺对A.alternata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2 0、0.630 9 mg·L-1。【结论】本研究鉴定出江苏南通蚕豆叶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alternata),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苦参碱和氟啶胺对该病原菌的毒力较高,可用于防控链格孢引起的蚕豆叶斑病。
关键词: 蚕豆叶斑病 病原鉴定 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药剂拌种对稻麦轮作中迟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摘要:为探讨药剂拌种对沿淮地区迟播小麦的壮苗效应及产量的影响,以淮麦33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药剂拌种处理和1个不拌种对照处理,调查分析了对小麦田间生长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拌种相比,药剂A1及A2可以降低小麦第1叶出叶高度及第1、2节间长度,从而使株高降低;同时可以促进生物量积累,增强小麦分蘖能力,增加有效穗数.其中A1药剂组的千粒重性状表现较好,产量增加显著;A3药剂组增加了小麦节间长度及株高,营养生长旺盛,分蘖能力较强,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得到提高,但每穗粒数有所降低.综上表明,药剂拌种具有壮苗效应、促进分蘖,促进小麦稳产增产,其中药剂A1表现最优.


基于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的冬瓜、节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冬瓜、节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筛选优异种质,为冬瓜、节瓜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 148 份不同来源的冬瓜、节瓜种质为供试材料,利用 28 个表型性状和 19 对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综合运用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逐步回归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冬瓜、节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48 份冬瓜、节瓜种质具有较高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1 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指数变幅为 0.39(性型)—1.45(瓜形状),17 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9(首雄花节位)—2.09(叶柄长度),变异系数变幅为9.76%(种形指数)—63.95%(老瓜单瓜重),其中首雌花节位(42.32%)、老瓜纵径(42.95%)、瓜形指数(47.05%)、首雄花节位(47.48%)、老瓜单瓜重(63.95%)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进行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主成分分析将18个主要表型性状转换为6个独立的综合指标,贡献率为 6.427%—29.605%,累计贡献率为 81.236%;结合隶属函数值计算表型综合值(F 值)鉴选出新西洲冬瓜 BR12(1.47)、兴蔬粉地龙冬瓜 BR25(1.14)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优异种质;18个主要表型性状中有15 个性状与F值极显著相关.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表型评价数学模型,筛选出9 个表型综合评价指标.19对SSR标记在供试材料中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2-6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幅为0.02-0.70,Shannon's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6-1.48,148份冬瓜、节瓜种质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节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略高于冬瓜群体,个体内的遗传变异是导致冬瓜、节瓜整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分别将148 份冬瓜、节瓜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和3大类,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均没有将冬瓜和节瓜聚成两大类,且与地理位置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48 份冬瓜、节瓜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高;叶片长度、首雌花节位、老瓜纵径、老瓜肉厚、瓜梗长度、种子宽度、瓜面蜡粉、瓜形状和种子类型可以作为冬瓜、节瓜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和亲本选择的关键指标;基于主要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聚类和群体划分与地理位置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冬瓜 节瓜 表型性状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文献计量分析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4
摘要:采用R语言Bibliometrix软件包,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源,从大麦产量和品质研究的发文量、高产国家、高产期刊、高被引文章、高产作者和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20年(1997—2023年)来大麦产量和品质研究的发展状况,构建了包括文献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图谱,进而研究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最新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论文高产国家中,美国的发文数量最多,其次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和Agronomy Journal期刊。通过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目前关于啤酒大麦产量和品质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啤酒大麦的麦芽品质,以及大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 啤酒大麦 Web of Science 产量 品质 文献计量分析 R语言


氯虫苯甲酰胺和印楝素配伍对亚洲玉米螟防效和酿酒高粱安全性评价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4
摘要:化学-生物农药复配已经成为农业上防治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但化学农药氯虫苯甲酰胺和生物农药印楝素配伍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和酿酒高粱安全性的影响尚未明确。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不同氯虫苯甲酰胺-印楝素组合对亚洲玉米螟防效和酿酒高粱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5 m L/hm2)+0.3%印楝素乳油(1 200 m L/hm2)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效最佳,第1、第3和第7天的防效与单一施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 L/hm2)的防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氯虫苯甲酰胺和印楝素单独施用、联合配伍对酿酒高粱的生长均无影响(与对照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氯虫苯甲酰胺与印楝素配伍可减少化学农药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量,且对高粱植株相对安全。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盐两优91393机械化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两优91393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师范学院用盐169S与盐恢1393配组选育而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2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盐两优91393在江苏盐城地区2 a的制种生产实践,总结其亲本特征特性及在江苏盐城地区配套的高产优质机械化制种技术。


芽孢杆菌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消化、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探讨芽孢杆菌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消化、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随机选取270尾体质量为(9.36±1.40) 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不添加芽孢杆菌组(CK)、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T1)和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组(T2),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终末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1和T2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CK(P<0.05);T1和T2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T1和T2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T1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K和T2(P<0.05),而T2组淀粉酶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P>0.05)。WSSV攻毒后,T1和T2克氏原螯虾成活率显著高于CK(P<0.05)。综上所述,凝结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显著提升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提高其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增强感染WSSV时的抗病力,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枯草芽孢杆菌 凝结芽孢杆菌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日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对英国短毛猫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英国短毛猫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英国短毛猫24只,分别在饲喂复合益生菌前、饲喂10、20d时收集新鲜粪便样本,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粪便菌群多样性、种属组成及菌群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饲喂前相比,饲喂复合益生菌后平均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变化,粪便评分无差异.但饲喂复合益生菌后,粪便菌群多样性明显改善,且前期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粪便中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小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升高.生理功能互作预测发现,复合益生菌促进了短链脂肪酸生成、葡萄糖酸铜降解、肌醇降解等生理过程,减弱了尿素循环等过程.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维持了英国短毛猫肠道菌群平衡,促进了益生菌的增殖,有利于猫肠道健康.


瓜类作物霜霉病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瓜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瓜菜产业发展迅猛,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霜霉病是威胁瓜菜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大面积暴发时植物茎、叶及花序均受到损害,植株产量及品质降低.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瓜类作物霜霉病发生面积和受害面积逐年提升,瓜类作物霜霉病的深入研究已十分迫切.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黄瓜和甜瓜为代表对瓜类作物霜霉病进行系统全面的综述.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瓜类作物霜霉病生物学特性及发病规律;(2)病原菌防治;(3)瓜类作物霜霉病抗病机制;(4)瓜类作物霜霉病抗病基因挖掘与利用.此外,作者从生理层面和分子层面2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当前开展瓜类作物霜霉病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进一步研究瓜类作物霜霉病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科学有效防治瓜类作物霜霉病及深入研究霜霉病抗病分子机制等提供理论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