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肉用绵羊粗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研究进展
《畜牧产业 》 2024
摘要:研究以“羊”“粗饲料”“牧草”“秸秆”“树叶”“糟”“渣”“羊饲料营养价值”“feed”“roug hage”“stover”“nutrient”“rumen”“intestine”“digestibility”“sheep”和“CNCPS(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关键字组合开展文献检索,检索文献应用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Pubmed、百度学术,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7篇,经过对文献的筛选,去除未标注饲料营养成分计算基础(风干、绝干)、饲料来源、未测定饲料的干物质以及开展瘤胃尼龙袋试验未按照1.3倍维持需要和未开展空白校正测定瘤胃降解率的相关文献,最终获得30篇高质量参考文献。本文将肉用绵羊粗饲料分为干草类、秸秆类、糟渣类和其他类,并综述了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率、小肠消化率以及CNCPS体系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研究结果旨在为肉羊生产饲料配方配制提供参考借鉴。


农民合作社的益贫性与现实检视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摘要:合作社的益贫性是其获得政策优惠的根本理由之一。然而,理论分析表明,合作社为了追求效率,倾向于排斥小农,因而并不必然益贫,要实现益贫性,必须实行“门户开放”。基于中国合作社实践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的合作社大多只惠及核心社员,大户之间更容易联合,政策扶持落到了理事长更加富裕、政治性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少数合作社的头上,也即中国的合作社大多没有实现益贫性。进一步考察发现,中国的合作社之所以未能实现益贫性,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中绝大多数“合作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这使得合作社实现益贫性的前提不复存在,而现有的物资支持政策则未能引导合作社发挥益贫作用。合作社要实现益贫性,支持政策必须由物资支持转向制度建构。


植物环状RNA(circRNA)的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其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是目前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详细对比分析动植物circRNA,综述植物circRNA的形成机制以及功能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circRNA提供基础。


化学氮肥有机替代下设施菜地可溶性碳氮淋溶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是设施菜地碳氮损失的主要形态。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土壤可溶性碳氮淋溶的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设施菜地氮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淋溶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的典型设施菜地开展,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秸秆有机肥替代30%氮肥(STR)、鸡粪有机肥替代30%氮肥(CHI)和菇渣有机肥替代30%氮肥(MUS)。分析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硝态氮(NO3-)、铵态氮(NH4+)的淋失动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结构特征与荧光参数,解析了其与可溶性碳氮淋溶损失的偶联关系。【结果】蔬菜全生育期不同处理可溶性总氮(TDN)淋溶总量为12.63~69.15 kg/hm2,其中NO3-和DON的占比分别为90.0%~92.7%和7.21%~9.72%。与CF处理相比,3个有机替代处理的NO3-淋溶总量显著降低了30.2%~53.4%,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DON淋溶总量也显著降低,以MUS处理的降幅最大,为49.1%。DOC和DON的变化趋势相反,与CF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DOC淋溶总量呈现增加趋势,并在CHI处理中达到显著水平(C 6.97 kg/hm2)。DOC和DON淋溶量均与微生物来源的芳香性高、腐殖化程度高的C1组分,以及通常存在于高养分环境中的胡敏酸类C3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分子量较小的类富里酸类物质C4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植物残体导致的类腐殖质C2组分无显著相关性。DOC、DON、TDN和NO3-淋溶量均与DOM的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新鲜度指数(β/α)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条件下,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淋溶液中DOM难分解C1组分的占比,从而促进了DOC的淋溶;菇渣和鸡粪有机肥处理显著减少了淋溶液中C3组分的占比,因而较秸秆有机肥更有利于削减DON的淋溶。上述3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化肥氮输入,同时减少了淋溶液DOM中难分解的胡敏酸类C3组分,从而实现对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淋溶的协同阻控。综合考虑不增加可溶性有机碳淋失和减少可溶性氮淋溶两方面因素,推荐采用菇渣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
关键词: 有机替代 可溶性碳淋溶 可溶性氮淋溶 平行因子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


芝麻发育期模拟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与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发育期是制定作物田间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准确预测芝麻发育进程,通过量化芝麻生理过程对温度和光周期的响应规律,构建了以钟模型理论为基础的芝麻发育期模拟模型(Sesame phenology simulation model,简称SPSM),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EFAST)分析参数敏感性,以确定影响芝麻发育进程的高敏感性参数。采用蒙特卡罗寻优法率定4个芝麻品种的参数,并在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西等芝麻主产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7个品种参数中,发育阶段最适温度(Topt)、基本发育系数(k)和临界日长(Dc)平均全局敏感性指数最高。经品种参数率定,豫芝4、中芝22、皖芝10和赣芝7的全发育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R2均为0.999,RMSE为0.50~1.32 d,NRMSE为1.06%~3.02%,Willmott一致度(d)均为0.999。经独立验证,上述4个芝麻品种发育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标准差在0~7.65 d,R2分别为0.978、0.984、0.992、0.989,RMSE分别为5.07、4.43、3.07、4.24 d,NRMSE和d值分别在5.87%~9.44%和0.996~0.997。优化后的SPSM能够较好地模拟我国芝麻主产区芝麻的发育动态。


西藏青稞中真菌毒素检测与污染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西藏青稞中真菌毒素污染与分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2021年和2022年采集的315份收获期青稞籽粒样品中30种真菌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15份收获期青稞籽粒样品中仅能检出7种镰刀菌毒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恩镰孢菌素B(enniatin B,ENNB),2021年和2022年检出率分别为22.7%、29.2%,其他镰刀菌毒素检出率均低于10%;2021年和2022年B区的青稞籽粒中ENNB平均含量分别为(99.1±63.3)、(312.8±79.1)μg/kg,均显著高于A区和C区;尽管不同地区青稞籽粒中ENNB含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精氨酸改性生物质炭固定阴沟肠杆菌TMX-6的优化及降解噻虫嗪的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噻虫嗪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实现残留噻虫嗪的快速降解,本研究在精氨酸改性生物质炭(Arg@BC)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明确Arg@BC与阴沟肠杆菌TMX-6制备Arg@BC/TMX-6炭基菌剂的优化方案,并对不同剂型的TMX-6对噻虫嗪的降解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rg@BC中精氨酸含量与Arg@BC/TMX-6中TMX-6单位固定量呈正相关关系,对生物质炭进行精氨酸改性可提高生物质炭对带负电细菌的捕获性能。Arg@BC/TMX-6制备的最优条件为Arg@BC质量浓度50 g/L、精氨酸与生物质炭重量比5.0∶10.0、固定化12 h。Arg@BC/TMX-6对噻虫嗪降解率(50.69%)高于相当量的Arg@BC与TMX-6的降解率之和,即精氨酸改性生物质炭再固定TMX-6有利于提高TMX-6对噻虫嗪的降解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炭基材料固定降解微生物应用于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GmYUC12a对大豆侧根发育和抗旱性的调控作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侧根对作物抗旱具有重要作用,明确Gm YUC12a在大豆侧根生长发育和抗旱中的作用,为探究大豆侧根发育响应干旱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徐豆18和徐9302在5%(m/V)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根系形态特征、根系内源生长素(IAA)含量、IAA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和相对含水量(RWC)的变化。干旱胁迫下根系IAA含量、Gm YUC12a、Gm TIR1A和Gm AFB3A表达量变化趋势与侧根数、侧根长、总根长一致,徐9302各项指标均较对照增加,徐豆18则相反,因而徐豆18叶片P_n和RWC下降幅度较大。通过发根农杆菌侵染徐9302下胚轴,获得转基因毛状根嵌合植株。干旱胁迫下Gm YUC12a过表达毛状根嵌合体根系IAA含量、Gm TIR1A、Gm AFB3A表达水平、叶片P_n和RWC以及侧根数量和长度显著高于空载毛状根嵌合体。与之不同,干旱胁迫下Gm TIR1A、Gm AFB3A过表达毛状根嵌合体侧根数量和长度较空载毛状根复合体无变化,而GmTIR1A和Gm AFB3A同时过表达毛状根嵌合体侧根数量和长度显著增加。可见,干旱胁迫下Gm YUC12a诱导GmTIR1A和Gm AFB3A表达,进而Gm TIR1A和Gm AFB3A协同调控侧根生长发育,提高植株抗旱性。
关键词: 大豆 干旱 侧根 GmYUC12a GmTIR1A GmAFB3A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质量和大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大蒜种植系统中土壤质量与大蒜产量的影响,确定大蒜种植中的最佳地膜管理模式.基于2021年设置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蒜种植系统的不同地膜覆盖试验,研究大蒜种植体系中无地膜处理(CK)、黑色聚乙烯地膜处理(HPE)、黑色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秸秆复合地膜处理(HSJ)和白色PBAT地膜处理(BJ)对土壤质量及大蒜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真菌数量发生显著变化,并间接改善土壤质量.相较不覆膜处理,BJ处理土壤质量指数提升70%,综合效果最好,其次是HPE和HSJ处理,分别提升52%和36%.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2)不同地膜覆盖显著提高蒜头直径和大蒜单头质量,且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HSJ处理大蒜产量提高效果最好,分别比CK、 HPE和BJ处理提高了46%、 19%和6%.(3)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膜覆盖下土壤质量指数与大蒜鳞茎淀粉含量、蒜头直径、大蒜单头质量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从大蒜种植过程中覆盖地膜选择的角度,为高质量与高产量农田结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地膜覆盖 微生物基因拷贝数 土壤酶活性 土壤质量 大蒜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