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枣树2-半胱氨酸氧化还原酶基因Zj2-C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本课题组前期获得的枣树2-半胱氨酸氧化还原酶基因Zj2-CP(Gen Bank登录号:AB812086)的c DNA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是一个全长为834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27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0.65 k D,理论等电点8.95,无信号肽和跨膜区,不属于分泌蛋白,有亲水性;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成弯曲螺旋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Zj2-C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豇豆、玉米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0%。以Zj2-CP基因的c DNA序列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用内切酶消化后与载体PEZR(K)-LNY连接并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中,经酶切及测序证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枣树2-半胱氨酸氧化还原酶基因的功能及枣树抗逆机制提供基础。
关键词: 枣树 2-半胱氨酸氧化还原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避免低温冷凉与干旱对冷凉区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探求适宜冷凉区春玉米种植的覆膜方式,于2012—2013年研究了8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苗期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起垄高度5~10 cm、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能提高耕层土壤水分,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0~5 cm土壤日平均温度较不覆膜提高1.5~2.3℃,玉米抽雄期提前6~7天;起垄5~10 cm、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与全膜双垄沟播、膜上种植处理没有差异;2012年,起垄外露70、50 cm、起垄高度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17.9%、17.1%、15.6%;2013年,起垄外露70、50 cm、起垄高度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15.5%、6.4%、18.2%。综合2012、2013年的水热条件、玉米生长及产量情况,起垄高度5~10 cm、起垄外露50~70 cm为适宜该地区的覆膜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己醛对黄芪不定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黄芪不定根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正己醛的方式,以生物量、多糖和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正己醛对黄芪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己醛显著影响黄芪不定根固体培养物的生长,10μmol·L-1正己醛具抑制作用,而50μmol·L-1有促进作用;(2)除添加50μmol·L-1的处理外,黄芪不定根液体培养物中的多糖含量普遍高于固体培养物中的;(3)50μmol·L-1正己醛对多糖合成的影响与不定根培养方法有关,在液体悬浮培养体系中具抑制作用,但在固体培养体系中起促进作用;(4)固体培养物中皂苷含量普遍较高且正己醛的影响较小,而液体培养体系中50μmol·L-1正己醛能促进黄芪不定根合成皂苷类物质。由此可见,正己醛对黄芪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不仅与正己醛浓度有关,还与不定根培养方法有关,固体培养体系中添加50μmol·L-1正己醛对于多糖和皂苷类物质的合成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玉米栽培因素组合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量化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栽培组合下玉米生产潜力,进一步缩小区域玉米产量差。试验于2013—2014年连续2年对晋中半干旱区旱地玉米关键栽培因素(品种、密度、氮肥、覆膜、补灌)及其组合进行大田空格加减试验,对不同组合玉米生长发育动态进行了分析及产量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组合与常规组合相比,玉米生育进程提前了3~4天。优化组合与常规组合相比,玉米植株生长较快,叶面积指数也较大,且不同组合在玉米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成熟时干物质积累的比例不同,优化组合在生育前期较常规组合积累慢,但从玉米抽雄到灌浆期(穗期)积累仍不断增加,而常规组合在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快,喇叭口—抽雄干物质积累比例达53.16%,之后干物质积累趋于平缓,这说明优化组合干物质积累优势期为中后期,常规组合营养生长期茎秆的干物质积累对生物量的贡献较大,而优化组合在穗期籽粒的形成对生物量的贡献较大。研究还量化了不同栽培因素组合对产量的贡献,优化组合与常规组合的产量差达2547.18 kg/hm2。因此生产上可通过逐步优化栽培组合来提高该区域的产量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Silwet 408对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及其对两种害虫作用效果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了在3%阿维菌素微乳剂中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后,对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苹果叶片上接触角的影响,以及添加助剂后药剂对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和苹果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毒力及防效的变化。结果表明:Silwet 408能有效降低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在苹果叶片上的接触角,且在试验添加量(质量分数)3%~10%范围内,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均随助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添加Silwet 408可显著提高3%阿维菌素微乳剂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及田间防效,但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毒力和田间防效则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在杀虫剂中添加增效助剂以提高药效时,除了需考察该助剂能否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靶标上的接触角外,害虫种类也是需考虑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 阿维菌素 微乳剂 Silwet 408 表面张力 接触角 苹果红蜘蛛 苹果绣线菊蚜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O、ROS对SO_2诱导的万寿菊保卫细胞凋亡的调控
《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均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分子,然而其在二氧化硫(SO2)对观赏植物毒作用过程中可能的信号作用还不清楚.因此,本文以万寿菊叶片下表皮为材料,采用表皮条分析法研究了SO2胁迫引起的保卫细胞死亡和胞内NO、ROS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SO2衍生物(终浓度0.4~4.0 mmol·L-1)处理能引起万寿菊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生理活性下降,死亡率增加,且存在剂量效应,细胞出现核固缩、核降解、核拉长等典型核凋亡特征.同时,保卫细胞内NO、ROS和Ca2+水平显著升高(p<0.05).用不同浓度的NO干扰剂(NO合酶抑制剂L-NAME、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 N3及NO清除剂c-PTIO)、ROS清除剂(CAT和As A)、钙离子干扰剂(Ca2+螯合剂EGTA和Ca2+通道抑制剂La Cl3)分别与2.0 mmol·L-1SO2衍生物同时处理后,保卫细胞死亡率及相对应的胞内NO、ROS、Ca2+水平显著低于同期SO2衍生物单独处理组(p<0.05).在用As A、L-NAME分别与2.0 mmol·L-1SO2衍生物共同处理后,同时检测ROS、NO及Ca2+含量,发现三者均显著低于SO2衍生物单独处理组;同理,用EGTA和2.0 mmol·L-1SO2衍生物共同处理后,尽管这时Ca2+水平显著下降,但ROS和NO含量却降低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NO和ROS在Ca2+的上游,且可能通过NO-Ca2+或者NO-ROS-Ca2+信号途径调节SO2诱导的万寿菊保卫细胞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杂优类群分析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技术分析了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杂优类群。40对引物在83个自交系中共检测出232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2个,平均为5.8个;平均多态信息量0.69,变幅为0.43~0.88。共检测出67个稀有等位基因和21个特有等位基因。SSR聚类分析可将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确定山西省玉米审定品种的杂优模式有15种。研究表明,山西省玉米审定品种双亲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很多自交系具有独特基因,它们可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自交系杂优类群的划分解决了当前育种中出现的自交系血缘不清问题,对山西省主要玉米品种杂优利用模式的分析可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玉米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褐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累积状况与土壤有效磷变化速率,阐明土壤磷素累积与土壤有效磷的响应关系,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业部寿阳旱作农业示范区褐土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试验中9个处理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4个单施无机肥水平处理(N_1P_1、N_2P_2、N_3P_3、N-4P_4),3个有机无机肥配施水平处理(N_2P_1M_1、N_3P_2M_3、N-4P-2M_2)单施有机肥处理(N_0P_0M-6)。以5年一个周期测定土壤0-20 cm有效磷含量,明确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规律。计算玉米收获后植株生物量以及测定磷含量得出作物携出量与磷素年累积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磷素盈亏与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征。【结果】长期不施用磷肥情况下,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有效磷年均下降速率为0.02mg/(kg·a)。单施无机肥后,随着磷肥投入量的增加,土壤有效磷随之增加,N_1P_1、N_2P_2、N_3P_3、N_4P_4处理年均增速分别为1.04、1.08、1.70和2.13 mg/(kg·a)。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有效磷普遍高于单施化学磷肥处理含量,N_2P_1M-1、N_3P_2M-3、N_4P_2M_2处理年均升高速率分别达1.70、3.73和4.72 mg/(kg·a)。单施高量有机肥N_0P_0M_6处理土壤中有效磷增速最高,年均升高5.63 mg/(kg·a)。长期不施肥导致土壤磷素亏欠,土壤中每亏缺P 100 kg/hm~2,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平均降低0.5 mg/kg。施用无机肥条件下,土壤每累积P 100 kg/hm~2,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可以平均提高4.3 mg/kg。有机无机配施有协同作用,其土壤P每累积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9.1 mg/kg。N_2P_1M_1处理为推荐施肥处理,即每年投入P_2O_5 65 kg/hm~2,后土壤有效磷增加最多,土壤每累积P100 kg/hm2,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17.1 mg/kg。【结论】土壤有效磷随土壤磷素盈余而变化,同时与磷素投入量密切相关,当P_2O_5;每年投入量为37.5~65 kg/hm~2时基本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磷肥当季利用率较高,磷素在土壤中累积量较少。当P_2O_5;每年投入量达到112 kg/hm~2,后会造成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不仅作物产量对磷肥几乎没有响应还会对农田环境产生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梨新梢木质部细胞的解剖学比较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研究‘水晶梨’、‘丰水梨’的细胞解剖学结构,试图为梨树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进化提供理论依据。以‘水晶梨’、‘丰水梨’与对照品种‘酥梨’的新梢木质部细胞为试材,对3个梨品种的导管分子、管胞分子以及纤维分子等细胞解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晶梨’较‘丰水梨’和‘酥梨’导管细胞上的纹孔大且致密,畸形导管明显比‘丰水梨’和‘酥梨’少。‘丰水梨’导管分子的最大直径较‘水晶梨’和‘酥梨’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端尾长度较‘水晶梨’和‘酥梨’短,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纤维分子长度较‘水晶梨’和‘酥梨’无显著差异;纤维分子直径较‘水晶梨’和‘酥梨’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与‘酥梨’相比,‘水晶梨’导管的横向运输能力强,‘丰水梨’导管的纵向运输能力强,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它们的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矮砧Y-B094杂交F_1代矮化及促花果性能分离变异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研究苹果矮砧杂交F1代矮化及促花果性能的分离变异特征,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苹果矮砧新品种,对苹果矮砧Y-B094杂交F1代进行品种嫁接,调查分析了嫁接植株10个指标的分离变异特征及其相关性,并对嫁接植株群体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苹果矮化砧木Y-B094杂交F1代在调查的10个性状上均存在着很大的良种选择潜力;株高属于数量遗传,其他调查性状均属于质量遗传;株高与主枝上的顶花芽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枝上的顶花芽形成的果实个数相关性不显著,与其他调查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聚类分析,把苹果矮化砧木Y-B094杂交F1代划分为3类。矮化性能指标可作为苹果矮砧丰产性早期选择的参考指标;把第2类植株作为进一步选育的群体,129号株作为重点考察选育的优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