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关键词: 高粱 栽培措施 密度 播期 施肥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农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发育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茎叶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的推荐用量为526.5~585 g a.i./hm2,药后35 d对杂草的总体防效可达到99.46%。[结论]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能够有效防除玉米田杂草,并对玉米有较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 辛酰溴苯腈 烟嘧磺隆 莠去津 夏玉米 防效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和密度对杂交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条件和密度对张杂谷5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以期为杂交谷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年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肥、行距和株距对张杂谷5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每个因素5个水平,共32个试验处理组合。2012年选用2011年最优组合及零水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采用SAS9.0软件对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Lingo软件采用迭代逐次逼近的方法研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并求极值。【结果】施氮量、施磷量、行距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行距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以及行距的缩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个因子中,施钾量与株距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考察三个生理指标,杂交谷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较高的施肥量和栽培方案为施氮N 187198 kg/hm2,P2O590 97 kg/hm2,K2O 55 59 kg/hm2,行距23 24 cm,株距9 10 cm。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窄行中密度结合增施氮、磷肥的栽培方式,以提高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从而提高产量并改善品质。

关键词: 杂交谷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施肥 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褐土及玉米籽粒中Hg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土壤中重金属Hg污染的现状,为研究北方半湿润偏旱区褐土农田Hg元素的长期变化规律,对连续进行22年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试验0~40 cm农田土壤及2013年玉米籽粒中的Hg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长期施肥条件下褐土Hg元素的盈亏状况、年际变化和剖面特征及对玉米籽粒中H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的土壤Hg含量有所亏缺,其他施肥处理Hg含量均有盈余;随着施肥年限的增长,土壤Hg呈下降趋势,比基础土样降低了29.3%~74.2%;高量施肥均可能会引起表层Hg含量的向下迁移,导致20~40 cm土壤Hg含量升高。2013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Hg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处理间土壤Hg含量差异影响不显著;2013年玉米籽粒中Hg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未造成土壤Hg污染。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褐土 重金属 春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尧麦16’选育过程中白粉病抗性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研究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白粉病和产量之间的互作关系,为育种家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相关品系的取舍提供参考。在国审品种‘尧麦16’选育过程中,该家系出现不同白粉病抗性和产量的品系。利用白粉抗性不同的‘尧麦16’家系及衍生品系为材料,比较材料间白粉病抗性与产量的差异。4个高代品系的产量三要素差异不显著,但小区产量随着抗白粉程度的降低逐渐提高,较抗病RI16-1依次提高13.2%、16.5%和23.9%。高感RI16-4的衍生品系白粉病反应型略有差异,RI16-4-1和RI16-4-2为3级,RI16-4-3、RI16-4-4、RI16-4-5、RI16-4-6、RI16-4-7和RI16-4-8均为4级;RI16-1的5个衍生平均产量为4.75 kg,而RI16-4高感白粉的6个衍生品系较RI16-1的衍生品系平均增产11.16%,平均产量为5.28 kg,感白粉的衍生品系普遍超过抗白粉衍生品系的产量。综合两年度各品系性状可以看出随着白粉病抗性的降低,不同衍生品系的小区产量随之提高。此外,小区产量整体上呈现产量水平与抗病性具有负相关的趋势。

关键词: 白粉病 尧麦16 衍生品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添加维生素D_3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健康、体质量无差异的1日龄艾维茵(Avian)肉仔鸡200只,随机均分成2组,公母混雏。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添加维生素D3(2 000 IU·kg-1)的日粮,预饲期2周,正试期4周,研究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第4周的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30.80%(P>0.05);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对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和屠宰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腹脂率减少23.83%,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心脏、肝脏重量,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93%,21.09%,27.05%和46.15%,但差异不显著(P>0.05)。该试验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对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维生素D3 肉鸡 生产性能 屠宰性能 免疫功能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来源及染色体定位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条锈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由于小麦条锈菌具有高度变异性且抗源的单一化,抗病品种抗性很容易丧失。因此,不断发掘新的抗条锈病基因资源,扩大抗源选择利用范围,对中国小麦抗病育种工作极为重要。对已命名的57个条锈病基因进行了总结分析,着重介绍了源于小麦一级、二级和三级基因源的各个抗条锈病基因的来源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并对条锈病抗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分析及展望。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基因 来源 染色体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风化煤对苏打盐化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针对山西省大同盆地干旱、半干旱性气候下的苏打盐化土,采用山西灵石风化煤作为改良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风化煤不同施用量情况对土壤p H、电导率(EC)、碱化度(ESP)和作物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0 cm表层土壤p H相对降低率随风化煤施用量的加大呈规律性增加,10 cm以下土壤p H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增加。土壤电导率(EC)和碱化度(ESP)在施用风化煤量不大的情况下与对照相比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当风化煤施用量达到60 t/hm2的情况下,EC和ESP显著降低。风化煤施用量在60 t/hm2的情况下,土壤0~10、10~20、20~40 cm土层p H相对降低率分别为8.9%、5.3%、2.5%,0~10 cm表层土壤的EC值降低了0.13 m S/cm,同时土壤的ESP从26%下降到13%。结果表明,在山西大同盆地苏打盐化土改良中,风化煤的最佳施用量为60 t/hm2。

关键词: 风化煤 苏打盐化土 大同盆地 土壤改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骨干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糜子生育期短、耐干旱、耐瘠薄、水分利用效率高,了解糜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今后糜子杂交育种、种质创新、挖掘抗旱基因及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表型鉴定和SSR分子标记对糜子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糜子种质的株高、主穗长、叶片长、叶片宽、主茎节数、主茎粗、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和千粒重9个表型性状的分布情况。利用DPS7.05软件进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糜子种质资源的优劣。利用CTAB法提取糜子嫩叶基因组DNA,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区的96份糜子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后经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后显色。利用Power Maker 3.25软件计算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A)、主要等位基因频率(M)、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并进行N-J遗传距离的统计分析;利用Structure 2.3.1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结果】糜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9个表型性状分布集中,且绝大部分呈极显著相关;单株粒重和单株穗重遗传变异最丰富,不同省份的资源在表型性状上表现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山西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最丰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表明,内糜1号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差,宁糜15号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采用19对SSR引物对96份糜子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12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3—9个,平均5.9个;平均主要等位基因频率为0.7045;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09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位点百分数为39.2%。不同地理来源糜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省份间糜子资源的亲缘关系均较近;山西省资源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及多态性信息含量百分数最高,分别为0.357和33.01%。基于模型的遗传结构分析和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两种分类结果有一定相似性,皆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结论】糜子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高,尤其是山西糜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不同地理来源的糜子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均较近,且其遗传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关键词: 糜子 综合评价 群体遗传结构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高粱的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筛选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丝黑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对高粱丝黑穗病菌1、2、3、4号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的材料961541为母本,以对1、2、3号生理小种免疫、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的材料V4B及高感材料PI550607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采用菌土法在播种时进行田间接种,抽穗后对抗/感亲本、F1及F2群体材料进行发病率调查。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SSR)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对961541/V4B的F2群体进行抗病基因的定位分析。【结果】961541/V4B组合中,抗病亲本961541发病率为0,感病亲本V4B发病率为21.5%,F1发病率为0,F2群体发病率为7.25%;961541/PI550607组合中,高感亲本PI550607的发病率为64.81%,F1及F2群体发病率分别为0和5%。适合性检验表明,2个组合的F2群体的抗、感病株比率均符合15﹕1(χ2=0.201、0.322,P>0.05),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所试274对SSR引物中共有53对引物在抗、感亲本间存在差异。利用筛选出的53对引物进一步对抗、感池进行特异引物筛选,仅位于高粱第1染色体上的SSR引物Xtxp325在抗、感池间表现差异。其中,抗池与免疫材料961541的带型一致,感池与鉴别寄主V4B的带型一致;选取5对引物(Xtxp325、Xtxp302、Xtxp32、Xtxp340和Xtxp248)进行连锁图谱构建,构建的连锁图谱全长355.3 c M,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Shs1与Xtxp325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7.7 c M。【结论】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构建的连锁图谱全长355.3 c M,与发表的连锁图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粱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病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上,Shs1与Xtxp325的遗传距离为27.7 c M。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 抗性基因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