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分胁迫对大豆苗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与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以大豆(Glycine max)绥农10号为材料,通过人为控制水分(干旱和水渍处理),比较叶片中几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差异,研究水分胁迫对大豆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提高了大豆苗期叶片内赤霉素(GA)、脱落酸(ABA)的含量但也降低了玉米素核苷(ZR)和生长素(IAA)的含量,同时干旱处理提高了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渍处理降低了ABA含量和SOD活性,提高了IAA、GA以及MDA的含量。


适应玉米生产的溶磷真菌筛选及其应用
《微生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目的]从土壤中筛选溶磷菌株,提供适应玉米生产的溶磷微生物.[方法]利用难溶磷无机盐培养基从作物根际土壤样品中筛选溶磷菌株,通过菌株在土豆液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培养液pH的变化确定溶磷菌株的溶磷能力.利用菌株在平板和土壤中对玉米根系的适应性,选择对玉米适应性好的菌株应用到盆栽实验和大田实验.[结果]从土壤中筛选到具有较高溶磷效果的真菌15株,经鉴定其中9株为草酸青霉,2株为变幻青霉,1株为刺孢青霉,1株为绿色木霉,1株为黑曲霉,1株为构巢曲霉.15株真菌能够显著降低PDB溶液的pH值,其中5株能够将溶液的pH从7.0降到2.0以下.实验室平板和土培试验发现菌株Z15+,ZQ3,ZI1,Zh和Z30能够在以玉米根系分泌物为C源的平板和土壤中很好地生长,定殖,表明这5株菌能够有效利用玉米的根系分泌物.将这5株菌进行盆栽种植玉米,菌株ZI1和Zh处理后,能显著的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在第49天时,有效磷含量分别高于土壤初始含量的28.05%和37.04%,收获的玉米干重比对照分别高26.04%和20.21%.将菌株ZI1和Zh制成菌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剂Zh使大田玉米产量提高13.22%,达到10873.05 kg/hm2.而使用ZI1菌剂的大田玉米产量与CK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本实验获得的适应玉米的溶磷菌株Zh为构巢曲霉
长期培肥对农田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的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大豆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农田黑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利于培肥农田黑土。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克春1号
《中国种业 》 2010
摘要:克春1号小麦新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于1996年以克95-731为母本、克95R-498为父本,进行有性复合杂交,系谱法选择,2002年在杂种F6决选,品系代号为克02-368。2010年春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克春1号。1主要特征特性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北方早熟春玉米育种中的利用研究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选用地方常用自交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未改良自交系)和导入热带玉米种质选育的8份自交系(改良自交系),每份改良自交系分别选定2个测验种,配制16个杂交种(改良杂交种),未改良系与选定2个测验种组配的杂交种(未改良杂交种)作为改良杂交种的相邻对照,对比法设计。改良自交系和未改良自交系、改良杂交种和未改良杂交种的性状观测值作为一对数据,按成对资料统计方法分析,t测验。结果表明:甸骨11A导入Suwan1、5-56的改良自交系与红玉米杂种优势较高,红玉米导入Suwan1、EVT5的改良自交系与甸骨11A杂种优势较高,长3导入Suwan1、墨黄9的改良自交系与海014的杂种优势较高。改良自交系主要性状变化表现为生育时期延后、单株产量增加。未改良自交系熟期越早,改良自交系及改良杂交种生育时期延后时间越长,改良自交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越大。改良自交系及其改良杂交种的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的抗性有了较大提高。


高水肥条件下对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 2010
摘要:在高水肥和小垄密植栽培条件下,对窄行密植专用品种合农60及垦丰16各生理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垦丰16的株高显著高于合农60,但出现倒伏现象,半矮秆品种合农60更适合窄行密植;两个品种的SPAD值及叶片氮素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叶面积和叶干重在两个品种中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国种业 》 2010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6个绿豆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粒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株荚数>百粒重>单荚粒数>荚长>节数>株高。对单株粒重影响最大的是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因此,在绿豆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