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分子标记探讨多胚亚麻的分类地位
《中国麻业科学 》 2010
摘要:为了探讨一种多胚亚麻种质的分类地位,应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与I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包括多胚亚麻在内的24个亚麻栽培种质进行了分类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从70条RAPD引物和21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对亚麻有效引物10条。利用NTSYSpc2.10e软件计算24个亚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和遗传距离(GD),在GS=0.73处,将24份材料明显分为4个类群:多胚品系1-6Ha-3单独聚到第二类群,1-6Ha-3与其他23个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6522~0.7739之间,其中与原2005-21、98-338遗传距离最近,为0.2261;而与黑亚10号、原2006-13、黑亚11号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3478。


新月弯孢霉菌丝球对染料脱色作用的研究
《菌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 JQH-100液体培养时产生的菌丝球对多种染料的脱色能力。结果表明,多种染料在24h内的脱色率均达到80%以上,且菌丝球稳定性良好,可重复使用6次;以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效果为优化指标,正交实验优化获得制备菌丝球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20g/L、硫酸铵5g/L、马铃薯200g/L、KH2PO43g/L、MgSO45mg/L、CuSO40.5mg/L、VB15mg/L及pH5、摇床转速120r/min。在上述优化后的基础培养基(不含MgSO4、CuSO4)中分别添加微量元素Cu2+、Mn2+、Mg2+或Ca2+制备的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能力增强;添加Fe2+制备的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能力下降;分别添加Zn2+、Al3+或Na+制备的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能力与对照相近。应用优化后培养条件制备的菌丝球处理含多种染料的混合废水,也获得了较好的脱色效果。


高产抗病大豆品种嫩丰20的育成与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嫩丰2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于1997年以合丰25为母本,安8711-27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而成,组合代号嫩9702。1998~2002年种植F1~F4,F5代决选,品系代号为嫩9702-2。2003~2004年进行品种鉴定和比较试验。2005~2006年参加全省大豆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2008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推广。因其抗大豆孢囊线虫病、高产、优质,2009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玉米磷水耦合效应及优化模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摘要:采用二元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方案(206),通过抗旱棚进行盆栽春玉米试验,在固定N、K肥料用量的前提下,对P肥和水的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和水配合存在阈值反应,通过对所建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模拟,提出了不同决策目标下的水肥优化方案。


大豆新品种黑河5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0
摘要:大豆新品种黑河51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选育的新品种,具有熟期早、产量高、商品性好、抗性强等特点。2005年-2006年两年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249.9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17号增产8.6%,2007年-2008年两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20.2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17号增产10.0%。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上限种植,并可用于南部迟播救灾。


10.8%吡氟禾草灵乳油防除大豆田禾本科杂草药效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对10.8%高效吡氟禾草灵乳油除草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0.8%高效吡氟禾草灵乳油375~525 mL.hm-2,能有效的防除大豆田禾本科杂草,对大豆安全,无明显药害症状;10.8%高效吡氟禾草灵乳油525 mL.hm-2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与10.8%高效盖草能乳油450 mL.hm-2相当;大豆苗后早期茎叶喷雾处理,以大豆1~2片复叶期,禾本科草3~5叶期前施药效果好。
关键词: 大豆田 10.8%高效吡氟禾草灵乳油 禾本科杂草 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