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PSR模型的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与评价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依据2020年4月(春季)和2020年10月(秋季)珠江口海域的调查数据,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珠江口海域进行富营养化状况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来说明各环境因子对珠江口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良、中、差、劣”5个富营养化等级中,珠江口PSR综合评价等级为“差”等级,近几年内变化趋于稳定。有机污染物与营养盐对珠江口富营养化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叶绿素a和溶解氧。珠江口营养盐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周边城市的陆源排放输入是导致珠江口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河口稀释混合作用以及浮游植物对珠江口的富营养化程度有影响。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压力-状态-响应 富营养化 营养盐 珠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VA补光时间对凡纳滨对虾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影响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外光A波段(Ultraviolet A, UVA)是自然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本研究选取450尾体重为(9.56±0.10) g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以光周期为12L︰12D的全光谱LED灯[光强(1.00±0.02) W/m~2]作为背景光源,在不同UVA [光强(1.00±0.02) W/m~2]补光时间(0 h, T_(0h);2h, T_(2h); 4h, T_(4h); 8h, T_(8h); 12 h, T_(12h))下进行为期28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UVA补光时长下,对虾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T_(2h)和T_(4h)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T_(2h)组的粗蛋白显著高于T_(4h)组外的其他组(P<0.05),T_(8h)和T_(12h)组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T_(2h)和T_(4h)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凡纳滨对虾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27.85%~40.7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10.63%~16.3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38.81%~49.61%,其在T_(2h)和T_(4h)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2~4 h的UVA补光时间能够改善凡纳滨对虾肌肉的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沉积物二氧化氯灭菌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ClO2对沉积物的灭菌效果及其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等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效氯添加量为300~900mg/L的ClO2能够杀灭沉积物中73.1%~82.8%的微生物及全部水产病原弧菌,ClO2可显著降低沉积物内微生物菌落数量,不同添加量的ClO2处理组之间微生物菌落数量差异不显著.对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的营养盐等理化指标的分析表明:在沉积物中添加ClO2显著降低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PO43-P、NO3-N、NO2-N的浓度,相同取样时间ClO2处理组与对照组沉积物—水界面的NH4+与PO43扩散通量有显著差异(P<0.05);ClO2处理组与对照组沉积物—水界面的NO3和NO2扩散通量总体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沉积物的净氮矿化速率均为负值,表现为随ClO2添加量的增加,净氮矿化速率呈负增长,各组之间的净氮矿化速率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间增加差距逐渐缩小.此外,添加ClO2可以降低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和H2S浓度.研究表明,在沉积物中添加300mg/L(有效氯含量)的ClO2足以杀灭其中全部水产病原弧菌,但不能杀灭沉积物内全部微生物,且在300~900mg/L的范围内增加添加量对沉积物的灭菌效果无显著影响;ClO2会降低沉积物间隙水中的主要营养盐浓度,进而对沉积物-水界面之间的营养盐扩散通量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海洋沉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方法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鸢乌贼为蛋白源的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鸢乌贼是丰富且极具开发潜力的软体动物资源,探究鸢乌贼作为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蛋白源的可行性.[方法]设计 7 种鸢乌贼质量分数(33.1%、43.1%、53.1%、63.1%、73.1%、83.1%、100%)的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以杂鱼为对照,投喂初始体质量为 0.37(±0.03)g的方斑东风螺,养殖试验期90 d,以日均增重、日增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指标,对养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以 63.1%鸢乌贼处理的方斑东风螺日均增重 0.034g、日增长率 9.31%,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 0.029 g和 7.96%;该处理的饲料系数为 1.33,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 2.27;该处理的单位面积产量为 3168.6 g/m2,高于对照处理(2856.8 g/m2),但差异不显著;其他试验处理的日均增重和日增长率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添加鸢乌贼处理的方斑东风螺成活率均低于对照处理,其中添加63.1%以上鸢乌贼的处理与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无需清除残饵残渣,可减少养殖工作量;且可降低对杂鱼的依赖,保护近海渔业资源.从日均增重、日增长率及饲料系数来看,方斑东风螺人工配合饲料中添加鸢乌贼具有可行性,添加的质量分数参考值为 63.1%.以鸢乌贼作为主要蛋白源,将成为方斑东风螺饲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捕捞装备科技发展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捕捞是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海洋捕捞大国,捕捞装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在国家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海洋捕捞装备的研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本研究介绍了中国海洋捕捞装备的科技发展现状,指出中国海洋捕捞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捕捞机械研究技术相对滞后,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捕捞渔船研发技术有待加强,自主设计能力有待提升;助渔仪器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渔具设备性能有待提高,缺乏综合性设备。并对中国未来海洋捕捞装备的发展提出建议,旨在期望中国的海洋捕捞装备科技在未来海洋捕捞渔业建设中发挥着更大的支撑作用,为世界海洋渔业装备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开口饵料对罗非鱼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了解不同开口饵料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可为罗非鱼苗的科学培育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开口饵料对罗非鱼早期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从罗非鱼雌鱼苗11日龄开始分别投喂3种开口饵料:丰年虫(Artemia salina)(FA组)、25.5%蛋白水平的高蛋白饲料(FH组)、16%蛋白水平的低蛋白饲料(FL组),饲养20 d;分别于罗非鱼孵化后11 (开口前)、20和30 d取样。结果表明,FL组鱼苗的存活率与FA组和FH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FA组最高((98.00±0.54)%),FL组最低((92.00±1.50)%)。肠道组织学观察显示,FL组肠道皱襞有破损,排列稀疏。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20日龄的FA组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和菌群多样性均最低,30日龄的FL组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最高,30日龄的FA组罗非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最高;在门水平,FA、FH和FL组鱼苗肠道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红杆菌属(Rhodobacter)和花蕾杆菌属(Gemmobacter)占绝对优势;与FH和FL组相比,FA组肠道中的红杆菌属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FA和FL组相比,FH组肠道中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FA和FH组相比,FL组罗非鱼肠道中的申氏杆菌属(Shinella)和Brevifollis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于配合饲料,投喂丰年虫有助于提高罗非鱼鱼苗存活率、改善肠道组织结构,对肠道菌群结构产生有益影响;高蛋白饲料组的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低蛋白饲料组,与丰年虫组无显著差异,可作为罗非鱼的开口饵料。本研究为罗非鱼鱼苗开口饵料的选择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龙虎泡野生日本沼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本地日本沼虾的遗传特性,为育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大龙虎泡日本沼虾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2 个微卫星位点均属于高多态性位点(PIC>0.5);太湖 2 号养殖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4~11,有效等位基因为 3.686 4~7.480 5,观测杂合度为 0.318 2~0.833 3,期望杂合度为0.744 9~0.884 8;各位点的多态性为0.691 9~0.851 7,属于高遗传多样性的群体.大龙虎泡野生群体等位基因数为1~2,有效等位基因为1.00 0 0~2.000 0,观测杂合度为0.000 0~1.000 0,期望杂合度为0.000 0~0.517 2,各位点的多态性为0.000 0~0.375 0,属于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群体.2 个群体均有7 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大龙虎泡野生群体另出现3 个位点无法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太湖2 号养殖群体的7 个位点表现出来的是杂合子缺失,大龙虎泡野生群体的7 个表现的是杂合子过剩.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有36.15%(P<0.0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而63.85%(P<0.01)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与太湖2 号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276 9,遗传距离为1.284 3,这2 个群体遗传相似度低,遗传距离远,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2 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361 53(P<0.01),遗传分化程度明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最佳K值为3,说明这2 个种群有3 个可能的祖先.大龙虎泡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提示对大龙虎泡野生群体种质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海域5种底栖型海水鱼类组织脂肪酸组成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和评估了青岛地区5种底栖型海水鱼[(黄鮟鱇(Lophiuslitulon)、鲬(Platycephalusindicus)、长绵鳚(Zoarcesviviparu)、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cornutus)和带纹条鳎(Zebriaszebrinus)的形体指标、肌肉和肝脏的粗成分,以及肌肉、肝脏、脑、眼、皮肤、肠道等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以全面评估底栖型代表鱼类的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特征。实验鱼每种鱼9尾,3尾一组混样作为一个重复。结果显示,在5种鱼中,肌肉脂肪含量整体偏低,黄鮟鱇和带纹条鳎肌肉脂肪含量尤其低(0.3%~0.4%),但黄鮟鱇、鲬和角木叶鲽具有较高的肝脏脂肪含量(19%~29%),而带纹条鳎和长绵鳚肝脏脂肪含量偏低(4%~5%)。脂肪酸组成方面,黄鮟鱇肌肉中n-3系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C-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鱼,尤其以DHA最为明显。黄鮟鱇背肌中还具有最高含量的18:1n-9。长绵鳚背肌脂肪酸组成最明显的特征是较低的16:0含量和较高的20:4n-6及EPA含量。肝脏脂肪酸中,鲬和角木叶鲽具有显著高的18:1n-9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其DHA含量较低。在黄鮟鱇、带纹条鳎和长绵鳚的大多组织中均有较高的DHA、20:4n-6和22:5n-3,但EPA含量较低。研究表明,即使同为底栖型鱼类,不同种类间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差异也非常显著。黄鮟鱇具有显著高的n-3 LC-PUFA含量,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关键词: 脂肪 脂肪酸 黄鮟鱇 鲬 角木叶鲽 带纹条鳎 长绵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年禁渔初期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变化的水声学研究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在金沙江下游水库的初步实施效果,实验于2020年11月和2022年5月在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和水声学调查,并分析了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渔获物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11月共采集到鱼类2科9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2022年5月共采集到鱼类5科14种,其中蛇、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间、不同区域、不同水层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022年5月的鱼类密度(0.60尾/1 000 m~3)高于2020年11月(0.46尾/1 000 m~3),鱼类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匀性;不同调查时期的鱼群密集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2020年11月大部分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2022年5月则差异显著;2022年5月的上层鱼类密度(0.44±0.83尾/1 000 m~3)显著大于2020年11月(0.06±0.15尾/1 000 m~3);不同水层的鱼类分布差异显著,2次调查均表现为下层大于中、上层;估算得到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尾数分别为3.22×10~6尾(2020年11月)和3.53×10~6尾(2022年5月)。综上所述,水声学调查方法适用于金沙江下游水库的鱼类资源监测工作,十年禁渔实施后向家坝库区鱼类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关键词: 鱼类资源 十年禁渔 水声学 金沙江下游 向家坝水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