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儋州地区橡胶林生态系统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涡度相关观测技术对海南儋州地区的橡胶人工林(简称橡胶林)进行长期观测,研究了2017-2018年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并结合该地区的梯度系统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汽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根据降雨量和蒸散量对该生态系统的水分收支情况进行探讨,以揭示橡胶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能力。结果表明:1)2017-2018年橡胶林生态系统水汽通量为正值,即水汽通过生态系统向大气散发,表现为水汽源;水汽通量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形,在11:00-13:00达到最大值,雨季日间的水汽通量约为旱季的3倍,全年夜间水汽通量保持平稳且接近于0,水汽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5-10月)最高,旱季(1-4月)次之,11-12月最低;2)2017、2018年度总降雨量分别为1 687.6、2 264.7 mm,蒸散总量为962.24、1 209.29 mm,分别占降雨的57.02%、53.40%;旱季蒸散量约为降雨的2倍,雨季6-10月常出现当月降雨量远大于蒸散的情况,且年蒸散量和降雨量均集中在6-9月;3)影响水汽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净辐射、气温、饱和水汽压差、风速、土壤热通量、土壤含水量等,其中净辐射和大气温度是影响水汽通量的最主要因素,尤其在水分充沛的雨季相关性最高。4)海南儋州橡胶林的蒸散量略高于热带雨林,但其蒸散率属于正常水平,不是导致植胶区缺水的主要因素。


橡胶树炭疽菌HCkHNQZ1736 β-TUB2基因对多菌灵的抗性相关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的可再生资源,由炭疽病菌侵染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当前我国橡胶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两大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分离自云南保山的喀斯特炭疽病菌MeCkYN1705为对照,对海南新发炭疽病菌喀斯特炭疽菌HCkHNQZ1736进行抗药性评价。结果表明,菌株HCkHNQZ1736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表现出高抗药性,EC50达1107.2654μg/mL,而MeCkYN1705的EC50仅为0.0554μg/mL。克隆了菌株HCkHNQZ1736的tub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所编码的第198个氨基酸位点由谷氨酸(Glu-E)突变为丙氨酸(Ala-A),推测该氨基酸位点突变是导致该菌株产生多菌灵抗性的原因。此外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为6;光暗交替利于菌落生长;果胶、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
关键词: 橡胶树炭疽病 喀斯特炭疽病菌 β-TUB2 抗药性


异源双根对连作障碍下咖啡幼苗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粒种咖啡‘热研1号’(Caffea canephora ‘Reyan No. 1’)和大粒种咖啡1号(Caffea liberica No. 1)形成中粒种-大粒种异源双根咖啡和中粒种-中粒种同源双根咖啡,利用连作障碍咖啡园土壤开展幼苗培养试验,包括根际土培养异源双根咖啡(T1)和同源双根咖啡(T2),非根际土培养异源双根咖啡(T3)和同源双根咖啡(T4)。通过比较各处理植株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非酶抗氧化物含量,探讨异源双根对连作障碍下咖啡幼苗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根际土培养后,T1较T2处理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等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脱氢抗坏血酸(DH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等非酶抗氧化物含量显著下降,H2O2及MDA含量显著下降,连作障碍下异源双根咖啡较同源双根咖啡受氧化损伤影响小。T1、T3处理间或T2、T4处理间,植株叶片H2O2及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且叶片氧化损伤评价指标与植株抗氧化系统指标的相关性较差,叶片对连作逆境较不敏感。根系H2O2含量在T1、T3处理间或T2、T4处理间差异显著,而MDA含量在T1、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T2、T4处理间差异显著,连作逆境使植株根系产生较多活性氧;根系氧化损伤评价指标与根系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SG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极显著负相关,并且,与叶片DHA、GSH、GSSG含量及P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SOD、GR、MDHAR、抗坏血酸氧化酶(AAO)、DHAR活性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根系氧化损伤受根系及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共同影响。综上,连作障碍下,同源双根咖啡根系受氧化损伤大,异源双根咖啡通过根系及叶片抗氧化系统缓解根系氧化损伤。


厌氧发酵在线监控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厌氧发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微生物学过程,为了提高沼气工程运行的稳定性,需要对厌氧发酵过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以实现对沼气工程运行进行统计、分析以及科学决策。概述了发酵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氨氮浓度和气体成分等在线监测的主要参数,介绍了厌氧发酵在线监控系统结构,总结了厌氧发酵在线监控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为提升沼气工程厌氧发酵在线监控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3种喷雾助剂对螺虫乙酯和联苯菊酯防治金钗石斛菲盾蚧的增效作用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添加喷雾助剂对螺虫乙酯和联苯菊酯防治石斛菲盾蚧的增效作用及机理,研究了3种喷雾助剂快速渗透剂T、有机硅助剂DA101和植物油类助剂HZS对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和添加助剂前后药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3种助剂均可降低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100 g/L联苯菊酯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和叶面接触角,并增加了药液在金钗石斛叶片的最大持留量;添加3种喷雾助剂均提升了螺虫乙酯和联苯菊酯对石斛菲盾蚧若虫的室内毒力,其中快速渗透剂T对螺虫乙酯、植物油类助剂HZS对联苯菊酯的增效作用最强,增效比分别达34.4%和24.3%;田间防效表明添加快速渗透剂T对螺虫乙酯、添加植物油类助剂HZS对联苯菊酯防治石斛菲盾蚧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快速渗透剂T对螺虫乙酯的防效提高了8.2%~22.8%,植物油类助剂HZS对联苯菊酯的防效提高了10.6%~27.5%。综上,添加喷雾助剂对药剂防治石斛菲盾蚧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生产实践中适宜推广应用。
关键词: 喷雾助剂 螺虫乙酯 联苯菊酯 石斛菲盾蚧 增效作用


柱花草磷饥饿响应基因SgPHR1和SgPHR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磷胁迫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磷饥饿响应因子PHR(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是植物磷信号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因子,具有调控植物磷平衡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在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中克隆到转录因子SgPHR1和SgPHR2基因。SgPHR1和SgPHR2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1413 bp和849 bp,编码470和282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1.4 kD和30.9 kD。SgPHR1和SgPHR2均为SANT家族成员,包含MYB蛋白结构域和CC蛋白结构域,并具有多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SgPHR1和SgPHR2均定位于细胞核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SgPHR1基因在柱花草根和叶中的表达量高于茎中的表达量,而SgPHR2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和茎。缺磷(-P)和缺氮(-N)处理均显著增强了SgPHR1和SgPHR2在柱花草根中的表达。不同缺磷时间处理结果进一步表明了SgPHR1和SgPHR2在转录水平上响应低磷胁迫,暗示SgPHR1和SgPHR2可能参与了柱花草对低磷胁迫的应答。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柱花草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


香蕉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威廉斯香蕉(Musaspp.AAAgroup)‘8818’及其突变体‘8818-1’的假茎为试材,同源克隆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的gDNA及启动子序列,比较它们在基因组测序品种以及‘8818’和‘8818-1’中的序列差异。序列比对结果表明: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的gDNA相似性达93.82%,而二者的启动子序列相似性仅有40%,威廉斯品种与基因组测序品种间MaGA20ox4和MaGA20ox5基因无论gDNA还是启动子序列均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启动子序列。威廉斯‘8818’和‘8818-1’间MaGA20ox4基因gDNA也存在一定的碱基序列差异,但启动子序列基本相同,MaGA20ox5结果同MaGA20ox4类似。启动子分析推测2个基因的启动子属于诱导性启动子,存在较多光响应和激素响应元件。进一步构建了MaGA20ox4和MaGA20ox5的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定位结果显示,MaGA20ox4和MaGA20ox5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上,可能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膜。在不同品种香蕉果实的不同发育时期qRT-PCR结果表明,MaGA20ox4和MaGA20ox5具有品种特异性,在威廉斯香蕉品种果实中可能不是主要的赤霉素合成调控基因。


热带水果中5种农药残留UPLC-MS/MS测定的基质效应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噻唑磷、戊唑醇、螺虫乙酯、嘧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5种农药残留时,香蕉、芒果、菠萝和哈密瓜4种热带水果样品对其残留测定的基质效应。结果表明,5种农药在0.005~0.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优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76%~130%,相对标准偏差为0.2%~12.9%(n=5)。4种热带水果基质中,噻唑磷、螺虫乙酯、嘧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普遍呈基质增强效应,为97.0%~178.8%;戊唑醇在低浓度时呈基质抑制效应,为56.6%~65.7%,其余为基质增强效应。4种热带水果中,芒果的基质效应较为明显,为63.0%~178.8%;5种农药中,戊唑醇和螺虫乙酯的基质效应较为明显,戊唑醇为56.6%~129.9%,螺虫乙酯为107.1%~178.8%。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建议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热带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依据,并为减小基质效应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质效应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热带水果 农药残留


54份可可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