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红玉’ב金冠’苹果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遗传分析

果树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糖酸组分在苹果杂交后代中的遗传规律。【方法】以苹果品种‘红玉’与‘金冠’及其杂交后代的实生群体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测定‘红玉’与‘金冠’及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结果】糖组分含量在‘红玉’与‘金冠’杂交后代中呈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在亲本与其杂交后代果实中,果糖、葡萄糖、蔗糖是主要糖组分。亲本的果糖与葡萄糖含量比例要低于杂交后代中2者的平均比例。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9.86、15.46、23.02 mg·g~(-1),遗传传递力分别为71.59%、65.56%、182.55%;果糖、葡萄糖的遗传主要是加性效应引起的,蔗糖的遗传除存在加性效应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果实中酸的主要成分有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和草酸,草酸、琥珀酸、枸橼酸含量都呈不连续变异,苹果酸呈连续变异,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中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草酸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55、0.04、0.03、0.02 mg·g~(-1),遗传传递力分别为90.09%、57.62%、84.26%、91.57%。【结论】果糖、葡萄糖、蔗糖、苹果酸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草酸、枸橼酸、琥珀酸可能是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并受微效基因影响;分别控制琥珀酸、枸橼酸含量的2对基因间可能存在互补作用。

关键词: 苹果 杂交后代 糖组分 酸组分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花生品种更替引发的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了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花生品种更替所引发的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变化,以期为花生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54对SSR引物对68个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进行检测。【结果】共获得173个位点,检测到872个等位变异,平均为5.04个等位变异/位点,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14~0.881,平均0.477。20条染色体中,b07遗传多样性最高,染色体a04最低。品种更替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品种更替对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影响最为显著,与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品种相比,表现为等位基因遗传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加、品种间遗传距离略有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后,SSR位点的等位基因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指数和品种间遗传距离均无明显变化。检测到5个等位变异数随年代增加减少的SSR位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类群分布与系谱及地理来源相关,与品种更替年代无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花生品种更替过程中,主栽品种等位基因丰富度增加,而等位基因分布均匀度尚未产生显著性改变。

关键词: 花生 品种更替 主栽品种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资源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研究

草地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反复干旱法对176份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抗旱性鉴定,开展了鉴定指标与评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株高、根长、分枝数和根冠比均与平均抗旱系数、平均抗旱指数呈极显著相关性,均适宜作为苜蓿抗旱性鉴定指标,其中地上生物量、株高相关系数较高;通过对不同评价方法分析比较,明确了DRC适宜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IDRI适宜抗旱品种筛选,DRI适宜旱地条件下高产品种的筛选;抗旱性等级划分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采用DTIg、DRIv、DTIv方法分别对参试材料进行抗旱性分级,一级(抗旱性极强)材料数量分别为30份、25份、21份,对照敖汉苜蓿均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 苜蓿 抗旱性 鉴定指标 评价方法 逐级分类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列当生防菌Br-2的DsRed红色荧光标记及定殖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生防菌Br-2在分枝列当体内及番茄根围的定殖能力,采用PEG-CaCl_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转入到菌株Br-2中,并构建其生长曲线,测定其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抑制率,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分枝列当茎内及番茄根围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得到了标记菌株Br-2-DsRed,继代培养5代后,其在共聚焦显微镜下仍可观察到亮红色荧光,经PCR检测带有DsRed基因,证明其稳定性好。标记菌株Br-2-DsRed与野生菌株Br-2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对分枝列当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5.86%和74.14%,无显著差异。显微观察发现,标记菌株Br-2-DsRed接种1 d后即能够侵染分枝列当的茎部表皮,3 d后主要分布在茎表皮和厚壁细胞间隙,5 d后侵染到厚壁细胞及维管束细胞内部并导致茎部腐烂;而标记菌株Br-2-DsRed不能侵染番茄根尖的内部,主要定殖在番茄根尖表面。

关键词: 列当生防菌 红色荧光蛋白 原生质体转化 定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杀菌剂毒力测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北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以便有目的地加以防治,对从河北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形态学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4和ITS5、延伸因子EF-1H和EF-2T序列作为引物鉴定,分离出的71株致病菌株均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木贼镰孢(F.equiseti)55株,尖孢镰孢(F.oxysporum)7株,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6株,变红镰孢(F.incarnatum)2株,茄镰孢(F.solani)1株。尖孢镰孢菌株D19-2、层出镰孢菌株S45和茄镰孢菌株Q1的致病性最强。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结果表明,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WP)、50%多菌灵WP、嘧环·咯菌腈(37%嘧菌环胺和25%咯菌腈)水分散粒剂(WDG)、50%福美双WP、70%甲基硫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DG对这3个菌株菌丝生长均有较好抑制作用,而80%代森锰锌WP、99%恶霉灵WP、40%菌核净WP的抑制作用较弱。

关键词: 苜蓿根腐病 镰孢菌 病原鉴定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肥料配比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连续4年采用田间定位种植春玉米,分析各生育期各土层酶活性,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各种施肥措施显著增加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主要影响10~20 cm土层酶活性。施用有机肥土壤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散粉期,施用无机肥土壤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10~20 cm土层最低。配合施肥中增施氮肥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蔗糖酶、脲酶活性;增施磷肥增加脲酶、磷酸酶活性;增施有机肥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蔗糖酶、脲酶活性。单施氮肥降低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延长春玉米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高值期。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受全钾、全氮、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施肥通过改变土壤元素含量及供给能力影响土壤酶活性。

关键词: 施肥措施 酶活性 土壤 春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量与水肥耦合对河北秋闲田饲用谷子产量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2016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播量与水肥(N、P、K)耦合效应对河北秋闲田饲用谷子(Setaria itlica)产草量的影响,以冀谷18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建立饲用谷子干草产量(Y)与土壤含水量(x1)、N(x2)、P(x3)、K(x4)以及播量(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水分、播量、磷肥、钾肥等对产草量有重要影响,其中,水分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量、磷肥、钾肥;播量与水肥耦合的显著项及其强弱顺序为:水分+播量>钾肥+播量>氮磷耦合>水氮耦合>水磷耦合;其他各项没有明显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Y=20 543.756-565.570x1-39.942x2-23.102x3-38.470x4-151.877x5+1.052x1x2+1.604x1x3+12.953x1x5-0.173x2x3+0.737x4x5-2.292x52,其决定系数R2=0.788,显著值Sig.=0.000<0.01,差异极显著,FLf=0.464

关键词: 秋闲田 饲用谷子 播量 水肥耦合 产草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和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和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大田跟踪对比调查方法,对8个高产冬小麦品种的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征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叶位叶片主要由规则环状细胞组成,各叶位叶片规则细胞的平均环数为1.7~4.5环。随叶位升高,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及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密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各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最大峰值出现在5月10日前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似,最大值陆续出现在5月7-20日。各品种叶片叶肉细胞平均环数和平均光合速率均以旗叶最高。但品种间光合势、叶源量的差异与叶肉细胞和叶绿素含量并不完全一致。品种间产量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上。生物产量与倒2叶光合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3叶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光合性能好且光合产物能够有效转运进入籽粒,是小麦品种获取高产的必要特征。

关键词: 冬小麦 叶片 解剖特征 光合特性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东缘披针叶黄华叶片形态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响应

草原与草坪 2016 CSCD

摘要:为揭示青藏高原地区披针叶黄华叶片形态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机制,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对披针叶黄华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叶厚、叶干重、比叶重和比叶面积的影响,分析了披针叶黄华叶片形态特征对海拔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增加;低海拔地区披针叶黄华的叶厚显著高于高海拔的地区;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周长等表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海拔与光强、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长、叶面积分别与土壤含水量、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P<0.05),主要受土壤pH的影响;叶片厚度与海拔、光强和土壤全氮含量之间显著相关(P<0.05),主要受光强影响(R=0.641,P<0.05);叶干重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主要受空气温度,尤其是土壤含水量影响(R=0.856,P<0.01)。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特点,披针叶黄华采取了减少叶面积和叶厚度的策略,叶片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披针叶黄华 叶片形态 海拔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栗杂交新品种‘南垂5号’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垂5号’是以‘垂枝’为母本,‘南沟1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板栗新品种。树姿开张。坚果单粒质量12.51 g,可溶性糖19.52%,淀粉50.12%,蛋白质5.56%,果肉口感细糯,风味香甜。结果早,丰产性强。适宜中国北方板栗栽培区缓坡丘陵及沙地种植。

关键词: 板栗 丰产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