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紫花苜蓿高频体胚发生及萌发成苗技术与转基因应用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花苜蓿的子叶或叶片为外植体,建立高频体胚发生及成苗技术体系,为苜蓿耐逆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在愈伤诱导、体胚诱导、体胚成熟与萌发等几个关键环节,分析比较培养基组分对培养效果的影响。建立在SHDK培养基上诱导愈伤、MB(-/+)+ABA 0.4mg/L+PEG-6000 50g/L+蔗糖50g/L培养基上诱导体胚、Bio2Y培养基上促体胚发育成熟、1/2 MS(或SH)培养基上体胚萌发成苗的高频再生技术体系。最适条件下,每克胚性愈伤组织可产生77.9个正常萌发成苗的健康体胚。再生植株在生长箱内经过2周20℃、16h/d的光照培养后移栽温室,成活率达90%以上。利用该离体再生技术成功地将凝集素基因PPA导入苜蓿中,获得抗蚜转基因苜蓿。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体胚发生 离体再生 转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B3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3基因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大转录因子家族。B3家族含有B3-DNA结合结构域,通过结合特异性DNA序列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晶体结构分析显示B3-DNA结构域和Eco RII(Eco RII-N)以及Bfi I限制性酶切位点(Bfi I-C)具有相同的蛋白质折叠特性。根据结构特征和功能可将B3家族分为5个亚家族:ARF家族、ABI3家族、HIS家族、RAV和REM亚家族,这些基因家族在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形态建成、花芽分化以及应答多种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综述了B3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和5个亚家族的主要功能作用,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B3转录因子 结构 基序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杂优豆1号及双亲的光合特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大豆杂交种杂优豆1号及亲本(W931A和WR016)为材料,进行了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值、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光合势等光合特性的测定,以探究杂优豆1号光合特性方面的杂种优势规律,为大豆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杂优豆1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在8:00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杂优豆1号与亲本相比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从而说明杂优豆1号较强利用强光和弱光的能力;从群体光合势分析,杂优豆1号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盛花期、结荚期、鼓粒期3个不同时期都显著高于W931A和WR016,从盛花期到结荚期、结荚期到鼓粒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杂优豆1号较强的光利用能力、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大豆 杂优豆1号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丙烯酰胺改良盐渍土壤的适宜用量研究

土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渍土的改良一般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工程措施,其中化学改良剂应用广泛。聚丙烯酰胺(PAM)作为高分子聚合物,能溶于水,并且有良好的凝聚作用,能够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但是其用量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设计了不同的PAM浓度梯度(0.01、0.03、0.09、0.27、0.81 g/kg)进行盆栽试验,以得到改良中度盐渍障碍土壤的较适宜PAM用量。试验结果表明:PAM在盐渍土改良中较适宜的施用量为0.09 g/kg,在此施用量下,土壤电导率为最低值,为1.63 d S/m,较对照(不施PAM)下降13.42%;土壤毛管孔隙度为45.38%,较对照增加5.35%;总孔隙度为48.44%,较对照增加5%;土壤容重为1.35 g/cm~3,较对照降低5.71%;饱和导水率为0.052 mm/min,较对照提升76.7%。而施用量为0.81 g/kg时,改良效果下降。该结果对使用PAM改良中度盐渍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盐渍土 聚丙烯酰胺(PAM) 土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硝化抑制剂型水溶肥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施用含有硝化抑制剂型水溶肥料对蔬菜品质与产量的影响,以温室黄瓜为对象,研究在农民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分别施用含有双氰胺(DCD)、吡啶的水溶肥对温室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含有DCD和吡啶的水溶肥分别可提高黄瓜产量5.57%和18.67%,并且除氨基酸外,二者均可明显提升黄瓜的品质。施用含有DCD和吡啶的水溶肥的处理能显著降低黄瓜中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为21.59%,34.85%;吡啶可增加黄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含DCD、吡啶的水肥处理下,黄瓜中16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4.86×10-2,18.34×10~(-2)mg/g,显著低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降幅分别为39.15%,24.98%,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均下降显著,且含DCD的处理黄瓜中甘氨酸含量也显著下降。与DCD相比,含吡啶的水溶肥更有益于黄瓜增产以及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 温室黄瓜 双氰胺 吡啶 黄瓜品质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早熟新品种‘冀苹3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苹3号’苹果是由‘藤牧1号’的自然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早熟新品种。果实近圆形,果形端正,平均单果质量235.7 g;果面光洁,底色黄绿,被鲜红色条纹;果肉乳白色,肉质细脆、多汁,风味酸甜适口,具香气;果肉去皮硬度9.87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02%;综合品质上等。树姿开张,树势中庸。果实成熟期7月下旬,成熟期一致,无采前落果,抗病性和丰产性强,易栽培。

关键词: 苹果 新品种 ‘冀苹3号’ 早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西北部草地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利用光能利用率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中国西北七省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数据,分析了近十年草地植被PUE的空间分布、主要植被类型的PUE,及其时空格局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0年西北七省草地植被的平均PUE为0.68 g C m~(-2)mm~(-1)。在温带草地各类型中,PUE的大小顺序为草甸草原>灌丛>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各类型草地PUE之间差异显著;对于高寒草地而言,高寒草原的PUE显著高于高寒草甸;(2)温带草地PUE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形状(R~2=0.65,P<0.001),PUE峰值出现在年降水量P=472.9 mm的地区;荒漠地区植被PUE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样呈抛物线形状(R~2=0.63,P<0.001),PUE峰值出现在年降水量P=263.2mm的地区;对于高寒草地而言,年降水量100 mm以下地区植被PUE变异较大,年降水量大于100 mm的地区植被PUE的空间分布随降水量的变化呈抛物线形状(R~2=0.47,P<0.001),PUE峰值出现在P=559.2 mm的地区;(3)不同降水量区域,植被PUE的年际波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也有较大差别。在年降水量为200—1000 mm的地区,草地PUE的年际波动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在年降水量高于1050 mm的地区,草地PUE的年际波动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最高可达到0.4。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植被覆盖度 温带草地 高寒草地 概念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及组织病理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温湿度是影响白僵菌菌株致病力的关键因素,本文测定了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HFW-05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若虫及卵的致病力,同时观察了烟粉虱感病若虫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各浓度下烟粉虱若虫的校正死亡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接种3-4 d时出现死亡高峰,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1龄、2龄、3龄若虫的LC_(50)分别为5.94×10~4、1.06×10~5、5.08×10~5孢子/mL,LT50分别为2.54 d、2.68 d、3.18 d;白僵菌HFW-05对卵的致病力很低,1×108孢子/mL接种浓度下,卵的6 d感染率仅为24.9%。在25℃、30℃下,HFW-05对烟粉虱若虫表现出最强的致病力,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减慢,死亡率降低。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和死亡率明显不同,相对湿度高于90%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湿度介于70%-90%时,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若虫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但校正死亡率显著低于环境湿度大于90%的处理,相对湿度低于70%时,烟粉虱死亡率也达到60%左右。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尾部舌状突是HFW-05侵染烟粉虱若虫的关键部位。研究结果表明白僵菌HFW-05在烟粉虱的生物防治中有较大的潜力。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烟粉虱 致病力 组织病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棉轮作模式下深翻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衰老、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深翻与小麦灌浆的关系,以冀麦585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深翻深度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衰老和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70 cm处理可以提高冬小麦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提高叶绿素含量,延缓旗叶衰老;深翻50 cm和深翻70 cm提高灌浆期冬小麦的土壤含水量,旗叶的光合特性,延长叶片功能期;深翻处理提高灌浆后期小麦的籽粒干质量、最大灌浆速率、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和理论最大粒重,延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深翻30 cm和深翻50 cm处理通过提高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其中深翻50 cm的保水效果好于深翻30 cm。因此,农业生产中合理深翻是提高冬小麦灌浆后期灌浆速率,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麦 衰老 深翻 灌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液相微萃取荧光法测定果蔬中残留吡蚜酮

农药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分散液相微萃取和表面活性剂增敏,建立果蔬中吡蚜酮残留量的荧光分光光度快速测定法。[方法]用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丙酮作为分散剂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水作溶剂,320μ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1 mol/L)作增敏剂,室温静置10 min。1 cm石英比色皿作吸收池,于激发波长(λ_(ex))312 nm、发射波长(λ_(em))349 nm处测定荧光强度。[结果]在0.02~1.00 mg/L范围内,吡蚜酮浓度与荧光强度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196 mg/kg。加标回收率为87.73%~99.06%,RSD为2.93%~9.67%。[结论]新建方法可用于水果蔬菜中吡蚜酮残留测定。

关键词: 吡蚜酮 分散液相微萃取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荧光分光光度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