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夏玉米高产栽培可借鉴的高效生产管理方法和显著提高其产量,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明确了河北省夏玉米生产中高产模式和农户生产模式间群体结构、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模式比农户生产模式产量提高了21.4%,原因在于高产模式下82 000穗/hm~2以上的有效穗数和近350 g的千粒质量,但高产模式的单穗粒数不占优势。高产模式下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穗高系数,倒伏风险也随之加大。高产模式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在6.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在300万(m~2·d)/hm~2以上,且花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5%以上,吐丝后光合势较农户栽培模式提高了38.4%。高产模式下茎叶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显著高于农户生产模式,而农户生产模式因籽粒的灌浆活跃期较短而出现干物质在茎叶中的积累现象。收获时高产模式下群体干物质达到24 296 kg/hm~2,收获指数为54.43%。每生产100 kg籽粒对氮磷钾的需求量高产模式下分别为1.93,1.19,1.85 kg,与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模式对钾素和磷素的相对需求比例增高,氮素需求量则有所降低。


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PAL1、PAL2、CAD、POD、4CL)在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中的表达特性,并为研究梨褐色果皮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按照RNA试剂盒法提取果皮、花、叶片、果肉、枝条韧皮部中总RNA;利用DNAMAN和Primer 5.0软件设计特异引物;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PAL1、PAL2、CAD、POD、4CL的最高相对表达量均出现在果皮中;果皮和果肉中PO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基因,花、叶片和枝条韧皮部中CA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综上所述,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木质素合成相关的5个酶基因在果皮、果肉、叶片、花和枝条韧皮部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这些基因可能与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的形成关系密切。
关键词: 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 木质素合成关键酶 基因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组织特异性表达


粪产碱杆菌ZWS11菌株对烟嘧磺隆的酶促降解特性
《农药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ZWS11菌株对烟嘧磺隆的酶促降解特性,采用丙酮沉淀、超声波破碎和高速离心等方法,提取制备了ZWS11菌株的胞外和胞内粗酶液以及菌体碎片悬浮液,并分别测定了其酶活力。结果表明:当V(菌体发酵液):V(丙酮)=1:3时提取到的胞外粗酶液具有较高的酶活力;胞外粗酶液、胞内粗酶液和菌体碎片悬浮液对24.9μmol/L烟嘧磺隆的平均降解率分别为87.4%、16.9%和17.4%,胞外粗酶液的降解能力与胞内粗酶液或菌体碎片悬浮液相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确定对烟嘧磺隆起降解作用的酶属于胞外酶。最适降解条件研究表明:该降解酶的酶促反应适宜温度为35℃,较适p H值为6.0,反应时间为30 min,在此条件下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率在80%以上。此外,该降解酶在35~70℃、p H值4.0~9.0范围内均能够保持较高的酶活力,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率均在60%以上,表明该降解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加入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苯甲基磺酰氟(PMSF),对该降解酶的活力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烟嘧磺隆降解酶制剂的规模化生产及被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粪产碱杆菌 烟嘧磺隆 丙酮沉淀 胞外粗酶液 降解酶 酶促降解


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的增效作用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进行评价,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质量比2:1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在田间试验中,增效组合(2:1)在240~300 g a.i./hm2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76.63%~88.03%。[结论]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2:1进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


一种简单高质量的黄伞菌总RNA分离提取方法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转录组水平研究黄伞菌的抗肿瘤等药用价值,需要提取分离得到高纯度、高质量的黄伞菌RNA样品。利用液氮研磨TRIzol一步法提取黄伞菌总RNA,并且对经过和未经液氮研磨的黄伞菌RNA提取产物进行了质量检测和统计对比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经液氮研磨样品RNA浓度远远高于未经研磨样品,OD260/280都约等于2,说明其纯度很高。同时,3个重复样品25S和18S亚基条带荧光强度比值分别为1.8,1.9,1.9,接近于2,证明RNA完整性较好,Agilent 2100的RIN值检测结果分别为9.1,8.7,9.3,均远大于6.8标准,进一步佐证了其完整性。所以,液氮研磨TRIzol一步法是非常适用于黄伞菌总RNA高质量提取的简单且高效的方法。


河北夏玉米产量潜力、产量差与氮肥效率差分析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1~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数据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差和氮肥效率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河北省夏玉米一般农户产量、高产农户产量、配方施肥产量和高产纪录产量分别为7 911、10 097、8 411、11 093 kg/hm~2,所对应的产量差分别为2 186、500、3 182 kg/hm~2。邯郸地区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最大,廊坊和沧州的产量潜力最小,产量差以石家庄和衡水最小。一般农户、高产农户、配方施肥和高产纪录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9.5、47.3、42.7、50.3 kg/kg,所对应的氮肥偏生产力差分别为7.8、3.2、10.8 kg/kg,存在较大的效率差。不同地区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效率差以邯郸最大,邢台最小。
关键词: 夏玉米 河北平原 产量潜力 养分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低平原区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的产量、耗水组成、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季5个灌溉模式作为主处理(春季灌溉1水—W1、2水—W2、3水—W3和4水—W4,不灌溉作对照—W0),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非线性增加,产量受降雨的多少和阶段分配的影响,2年分别以3水模式(少雨年)和4水模式(多雨年)产量最高,但2012—2013年度2水模式和3水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的水分反应特性不同,石4185的水分反应较敏感,衡观35和衡4399 2个品种相对节水抗旱,且品种的增产潜力大;从水分利用效率看,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再降低趋势,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下降,而且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年际差异,衡观35 2年均以2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石4185 2年均以3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衡4399在2012—2013年以3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2014年以1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耗水量、阶段耗水量和耗水组成受灌水量和降雨分配的影响,灌溉量越大,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比例越小,2年中由于降雨的分配阶段不同,阶段耗水量和耗水组成出现差异。拔节到灌浆初期2012—2013年阶段耗水量高于2013—2014年,主要消耗的分别是土壤水(2012—2013)和降雨(2013—2014)。因此,在缺水的低平原区,采用春灌2水的灌溉模式,既可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又兼顾品种的生产潜力,同时又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模式 产量 耗水组成 阶段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准确测定土壤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方法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一种准确测定土壤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方法,采用NaOCl消解附着在土壤病残体上的根结线虫卵囊与线虫常规离心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不同NaOCl浓度、离心时间对根结线虫回收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测定条件,并与浅盘法、离心法、Byrd法等线虫常规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9个NaOCl处理浓度中,1.0%~2.5%NaOCl处理对土壤根结线虫的回收效率显著高于3.0%NaOCl处理,达到71.6%~99.4%。在1.0%、1.5%、2.0%和2.5%NaOCl处理30 s后,分别离心2~5、2~3、2~3 min和2 min对根结线虫的回收效率明显高于其它时间处理,在每50 m L土壤平均接种976粒线虫卵的人工病土中,上述处理分离线虫数量分别达到804.3~930.0、810.7~838.7、843.7~867.0和820.7。本研究的改良方法对自然病土中根结线虫的分离数量分别是浅盘法、离心法和Byrd法的29.3、13.4和2.1倍,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根结线虫的分离效率,可准确测定土壤根结线虫种群的数量。


钙处理对黄冠梨花斑病发生及钙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钙与黄冠梨果面花斑病发生的关系,于套袋前用硝酸钙对黄冠梨进行处理,统计花斑病发生率并测定各形态钙的含量。结果表明:硝酸钙处理的果实花斑病发生率降低,其中浸果和叶面喷施与套3层袋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实。花后40~80 d,硝酸钙处理后果皮中总钙、水溶性钙含量都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并且通过浸果方式处理的果实这2种钙的含量明显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花后90 d至果实成熟,硝酸钙处理的总钙和水溶性钙含量均明显低于不套袋果实。硝酸钙处理能不同程度的增加Na Cl溶性钙和HCl溶性钙的含量,但对HAC溶性钙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钙处理可增加总钙以及水溶性钙、Na Cl溶性钙和HCl溶性钙含量,果实中这些钙浓度的变化与其花斑病发生率的降低有密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