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个鲜食葡萄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
《果树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葡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4个鲜食葡萄品种为试材,应用HPLC技术,测定了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器官(幼叶,成熟叶,老叶,嫩梢,果梗,果皮和籽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并对葡萄果皮着色情况与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藤稔’,‘峰后’,‘美人指’和‘黄意大利’白藜芦醇含量最高时期分别是花后63 d的始熟期,47 d的硬核期,58 d的硬核期和43 d的膨大期;4个葡萄品种中‘藤稔’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峰值最高,在始熟期(即花后63 d)高达9.407μg·g-1(FM)。【结论】葡萄成熟时果皮着色越深的葡萄品种,进入始熟期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下降越快。欧美杂种(‘峰后’、‘藤稔’)比欧亚种(‘美人指’、‘黄意大利’)器官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峰值高,因此本研究也为选择高白藜芦醇含量的葡萄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Ⅲ: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S-P循环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42-、S2-含量高达4.993,242.0,387.57mg/L,为对照样柱中的1.8倍、2.2倍和18.8倍;在沉积物4cm处其浓度分别为8.5,40.0,65.3mg/L.随后,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Fe2+、S2-含量表现出一个先快速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其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3,2d达到最大值为11.1,634.6mg/L.沉积物中PO43--P浓度受Fe-P解析等具有滞后性,从实验的第2d后开始直至实验结束时表现为其含量持续增加,到实验结束时其浓度为39.450mg/L,为对照样柱中的242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Fe-S-P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藻华聚集形成的厌氧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沉积物中形成的Fe2+、S2-和PO43--P不断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对形成黑水团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阻碍和不良影响.


基于高光谱的凤眼莲植株氮含量无损监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凤眼莲植株氮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方法,本研究基于野外大水域试验,分析凤眼莲植株光谱反射率特征,通过对原始反射光谱及高光谱参数与凤眼莲植株氮含量进行相关分析,从而确定其敏感波段及高光谱特征参数,并建立凤眼莲植株氮含量的估算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绿峰反射率、蓝边振幅、黄边振幅、红边振幅、蓝边面积、黄边面积及红边面积与凤眼莲植株氮含量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黄边振幅与氮含量的相关性最佳,相关系数为-0.85。利用黄边振幅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能够有效估算凤眼莲植株氮含量,估算的均方根误差为0.21%,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是3.29%。


鹿儿岛县农业研修考察报告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江苏省和日本鹿儿岛县是友好省县。为进一步加强两省县之间的友好往来,我有幸作为江苏省政府派赴日本鹿儿岛县参加海外青年技术研修员项目。从2012年9月6日开始,在鹿儿岛县进行了为期5个半月的交流学习。期间在鹿儿岛县国际交流中心学习日语和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鹿儿岛县农业开发综合中心考察学习农业相关技术。参观了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参与了地域中日之间各种交流活动,不但增进了友谊,而且开阔了视


猪圈内粪、尿、冲洗水分开收集系统设计与效果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场污染物减排是养殖污染控制最有效手段之一,为此在对猪排泄过程及行为观察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能分别搜集猪粪、猪尿及冲洗水的猪圈,并进行了实际运用效果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设计的新猪圈,在冬、春季节猪粪收集率较对照猪圈分别提高1.1%和3.8%,猪尿收集量分别提高20.5%和15.1%;所收集猪粪含水量为73.9%和69.6%,分别降低3.1%和4.8%;猪粪中总氮、总磷较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收集猪尿液中COD、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多次冲洗直到总氮、总磷检测为阴性时为止,累计冲洗水用量,新猪圈冲洗水量冬、春季较对照分别减少了23.7%和30.5%,冲洗水中TN分别降低20.7%和24.6%,TP降低10.1%和12.3%,COD降低6.7%和2.5%,达到了养猪场污染物减量减排的目标。


江苏省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分离与抗性资源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基腐病是由玉米狄克氏细菌(Dickeya zeae)侵染引起的毁灭性细菌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潜在的威胁。分别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采集水稻病根,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分子鉴定以及致病性验证等对致病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筛选可供利用的太湖流域水稻抗性品种。结果表明:分离到的水稻基腐病致病菌JS2012是玉米狄克氏细菌;从56份太湖流域水稻资源中共筛选到26份抗性资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基腐病 玉米狄克氏细菌 太湖流域 水稻抗性品种


重组T7噬菌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肠埃希菌BL21为宿主菌研究重组T7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将构建好的重组T7噬菌体扩增纯化,分析其对pH、温度及离子浓度的敏感性,并将重组噬菌体与宿主菌以不同比例混合测定最佳感染复数并绘制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重组T7噬菌体的热稳定性较弱,在60℃时20min效价明显下降,在70℃时5min内即会全部失活;pH 4~11的范围内重组T7噬菌体均可稳定存在;培养基中Mg2+浓度为10mmol/L及Ca2+浓度为5mmol/L时最有利于噬斑的形成,出斑率提高了约20%;重组噬菌体感染其宿主大肠埃希菌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5;其一步生长曲线的潜伏期约30min,裂解期约150min,裂解量为126pfu/cell。构建的重组T7噬菌体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潜伏期短,裂解量大,对理化因素稳定性好,为进一步大规模、高效率制造口蹄疫表位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蛋白质和转录水平鉴定类猪圆环病毒P1存在ORF2和ORF3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类猪圆环病毒P1存在开放阅读框ORF2和ORF3;【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类猪圆环病毒P1分子克隆转染PK-15细胞的总RNA,纯化之后,分别用P1 ORF2和ORF3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应用AxyPrepTM 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产物,转化Trans5α感受态细胞,挑取单菌落,经PCR检测为阳性后测序。同时,利用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分别扩增P1病毒ORF2和ORF3的5′-与3′-末端。另外,根据P1 ORF2和ORF3的序列预测其B细胞抗原表位,采用标准的逐步固相合成法合成表位肽,与载体蛋白KLH偶联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P1 ORF2和ORF3的多克隆抗体。采用常规间接ELISA法检测分离血清效价,包被抗原用合成肽,450 nm波长下测定,血清抗体效价为S/N≥2.1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然后,用P1双拷贝分子克隆转染PK-15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该多抗与P1的反应性进行检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1的拷贝数。【结果】利用ORF2和ORF3特异性引物对P1 RNA进行的RT-PCR,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回收测序大小分别为111 bp和128 bp,分别与P1 ORF2和ORF3进行同源性比较,序列同源性均为100%;RACE技术分析,得到P1 ORF2的5′-和3′-RACE末端分别为第11位(G)和第168位(T),P1 ORF3的5′-和3′-RACE末端分别为第285位(T)和第579位(A)。根据预测结果,合成肽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ORF2:CLSRLPQSERPPGRW和ORF3:CVYPKVRERRVLKMP;用ORF2和ORF3表位肽与载体蛋白KLH的偶联物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均达到1﹕512 000以上,并且能够与P1病毒发生特异性显色反应,应用蓝色DAB显色试剂盒染色结果为紫蓝色,多数在细胞浆,少数在细胞核,而对照组细胞无显色反应。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1可以在转染P1双拷贝分子克隆的PK-15细胞中复制,并且转染后104 h增殖量达最大。【结论】通过转录分析和免疫组化试验分别从转录和蛋白质水平上证实了类猪圆环病毒P1存在ORF2和ORF3。
关键词: P1 ORF2 ORF3 RT-PCR RACE 免疫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