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施肥水平对抽穗期水稻穗部温度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环境下,利用2个冠层结构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扬稻6号、扬粳9538),设置高、中、低3个施肥水平,研究水稻抽穗期穗部温度特征,以探讨水稻抗热避热的生态学机制。穗部与大气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扬稻6号和扬粳9538的穗部平均温度分别比气温低3.58℃和3.04℃。施肥水平显著影响大气-穗部的温度差,高肥和中肥处理下,2个品种的平均值分别比低肥的高1.54℃和0.90℃。品种间大气-穗部温度差也存在差异,扬稻6号平均比扬粳9538高0.85℃。相关分析发现,不同施肥水平下大气-穗部温度差与总叶面积指数、穗上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有效分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部透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通过优化田间管理比如合理的施肥来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对降低穗部温度,提高水稻抗热避热能力的效应显著。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水平 穗部温度 群体特征 高温热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萝卜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萝卜在贮藏过程中,常会出现生根发芽、水分散失、糠心、腐烂等现象,从而对萝卜的食用和加工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萝卜贮藏中的生理变化与保鲜技术对萝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萝卜采后保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萝卜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萝卜采后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萝卜 采后生理 保鲜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虫棉杂交种中棉所39高产生育特征及其吸肥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中棉所39 生育特征 吸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的选育及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种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籼稻II优4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II优42在安徽省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介绍了II优42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 II优42 试验示范 栽培技术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切花非洲菊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关键词: 切花 非洲菊 温室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南丘陵地区紫花苜蓿品种引进筛选及石灰施用效果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对12个国内外引进的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适应性比较和石灰施用量试验,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国外引进品种以WL320表现最好,其次为加拿大得龙和胜利者,三者的两年平均干草产量分别是10 830、10716、10 656 kg/hm2;国内品种以草原1号表现最好,两年平均干草产量为7 172 kg/hm2。5个石灰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石灰最适施用量为4.5 t/hm2,可以较好地调节苏南丘陵地区偏酸土壤的酸碱度,以适合紫花苜蓿生长,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苏南丘陵 紫花苜蓿 品种 石灰 产量 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抑素基因疫苗pES/2SS的构建与表达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安全性较好的生长抑素(SS)基因疫苗,采用PCR扩增pcS/SS中的SS基因,将其融合到pUSS/S质粒S基因后,构建pUS/2SS质粒;然后将S/2SS融合基因亚克隆到pEGFP-N_1中,得到S/2SS融合表达质粒pES/2SS。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重组质粒pES/2SS构建成功。将pES/2SS转染HeLa细胞,用ELISA检测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与SS抗体特异性结合;将pES/2SS免疫10只大鼠(每只100μg)后,5只大鼠产生抗SS抗体,而对照组未检出SS抗体。结果证明,所构建的质粒pES/2SS可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生长抑素,用于免疫可产生抗SS特异性抗体。

关键词: 生长抑素 克隆 真核表达 基因免疫 大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生产企业审计工作的几个要点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关键词: 农业 企业 生物资产 审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英文)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淮麦区育成推广品种(59个)、2003~2004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和江苏省区试参试品种(42个)、徐州农科所育成的高代品系以及一些育种亲本材料,共计309个品种(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共发现了32个亚基组成类型和16个等位基因变异。在Glu-A1位点发现了Glu-A1a、Glu-A1b、Glu-A1c3个等位基因;在Glu-B1位点发现了Glu-B1a、Glu-B1b、Glu-B1c、Glu-B1d、Glu-B1e、Glu-B1f、Glu-B1g、Glu-B1h、Glu-B1i、Glu-B1k共10个等位基因;在Glu-D1位点发现了Glu-D1a、Glu-D1b、Glu-D1d3个等位基因。以Glu-B1位点的变异最为丰富。在这3个位点上分别以等位基因Glu-A1c(null)、Glu-B1b(7+8)和Glu-D1a(2+12)为主,其出现频率分别为58.58%、58.90%和77.99%。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以(null,7+8,2+12)和(1,7+8,2+12)为主,分别占所有品种的32.69%和16.18%。在育成推广品种和参试品种中,等位基因变异均为11个;而亚基组成类型则分别为16个和13个。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5+10在所有材料、59个已审定推广品种和42个参试品种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0.4%、27.1%%和21.4%,频率均较低。这表明新近育成的品种在优质亚基的构成上并未取得较大进展,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育种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试验结果也表明,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类型和等位基因变异较为丰富,但其变异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优势亚基和组成类型。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淮冬麦区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