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及施肥肥效的研究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整理分析了内蒙古2002—2011年进行的15项次马铃薯施肥田间试验结果,发现:马铃薯氮磷钾吸收积累量呈"S"型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即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吸收积累的高峰期在出苗后60天左右,之后积累量逐渐放缓,到收获时日积累量有小幅下降,特别是磷和钾的积累。吸收的氮磷钾前期主要供给叶片的生长发育,在收获时70%~80%的氮素,80%~90%的P2O5和K2O转移到了块茎中。出苗后60天是马铃薯水肥需要关键期,此时期保证水肥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关键。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增产26.3%、22.8%和20.1%,每千克N、P2O5、K2O增产马铃薯40.7、70.4和44.7 kg。施肥增产效果: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氮磷钾肥的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5.9%、15.6%、50.4%。生产1 t马铃薯块茎吸收N、P2O5、K2O分别为5.32 kg、1.42 kg、6.01 kg。缺素区全株马铃薯吸收N、P2O5、K2O养分量分别为126.3、38、152.1 kg/hm2。马铃薯可采用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推荐施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而对于磷、钾肥的推荐,除考虑肥效外,还要考虑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基于产量反应和一定目标产量下作物的移走量给出推荐施肥量。


奶牛对日粮中蛋白质的摄取利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国畜牧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奶牛瘤胃蛋白代谢、小肠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肝脏对AA的调节以及乳腺对AA的摄取4个方面简要说明了奶牛摄取与利用日粮中蛋白质的特点,并阐述了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及交互作用对乳蛋白品质的影响。


冷冻方法对杜泊绵羊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对绵羊精液分别采用液氮熏蒸冷冻法和冷冻仪冷冻法进行冷冻,通过测定精液解冻后精子活率、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率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来比较不同的冷冻方法对解冻后精液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精液稀释后、平衡后、冷冻仪法冷冻后的酶活性来比较谷草转氨酶与乳酸脱氢酶在不同阶段的释放量。结果表明,采用冷冻仪法冷冻后的精子活率和质膜完整率极显著高于液氮熏蒸冷冻法(P<0.01);冷冻仪法冷冻后的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低于液氮熏蒸冷冻法(P<0.01);精液稀释后的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低于精液冷冻后的活性(P<0.01)。表明采用冷冻仪冷冻法的绵羊精液品质好于液氮熏蒸冷冻法。精子中谷草转氨酶主要在平衡阶段释放,而乳酸脱氢酶主要在冷冻阶段释放。


瘤胃上皮机械屏障的评定方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瘤胃上皮不仅是瘤胃微生物附着、生长并进行消化和代谢的主要部位,也是营养物质吸收、转运、代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瘤胃内环境与血液循环系统之间的一道重要生理屏障。因此,维持瘤胃上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保持反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循环式尤斯灌流系统的基本构造、注意事项及反刍动物瘤胃上皮机械屏障的评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维持瘤胃上皮屏障功能提供参考。


放牧方式对中国和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和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功能群群落平均高度、盖度、重要值、物种数、多样性及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定居放牧方式下多年生群落平均盖度和重要值低于蒙古四季游牧,1年生群落平均盖度和重要值高于四季游牧;定居放牧1年生草本植物、灌木比例均显著高于四季游牧。2种放牧方式下旱生植物比例均占主要地位,且四季游牧旱生植物比例(77.1%)低于定居放牧(78.6%)。四季游牧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功能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定居放牧,而Pielou指数低于定居放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ielou指数与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间存在负相关。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较高,生态位重叠值为0.965;旱生和中旱生植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99、0.987,生态位重叠值为0.985。


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的优化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的优化。试验采用DPS软件中的混料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方案,共配伍成14种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和14种发酵工艺,通过测定发酵固态料中的活菌数及β-葡聚糖、甘露聚糖、有机酸含量筛选优良组方并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优化后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为麸皮52.69%、玉米皮20.45%、玉米粉16.07%、米糠4.09%、棉籽粕1.86%、豆粕3.99%、无机盐0.85%;2)发酵工艺优化为含水量60%、pH 8.0、温度30℃、时间46 h,此时活菌数为6.71×108CFU/g、葡聚糖含量为279.83 mg/g、甘露聚糖含量为156.82 mg/g、酒石酸含量为2.78 mg/g、苹果酸含量为8.28 mg/g、柠檬酸含量为1.34 mg/g、丁二酸含量为2.54 mg/g。由此可见,本试验优化了复合菌固态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


奶牛日粮添加果香味剂对果味奶感官品质和综合风味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主要对奶牛日粮中添加果香味剂生产的果味奶进行感官品质和综合风味进行评定。试验选择体重、泌乳期、胎次和产奶量相近且健康无疾病的15头泌乳前中期荷斯坦奶牛进行果味奶饲养试验,试验组为在奶牛精料中添加混合香型果味剂,添加剂量分别为60、90 g/kg(精料干物质基础)。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均随着试验天数的增加呈增加趋势(P>0.05),且当添加剂量为60 g/kg时,乳成分含量以及产奶量达到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P>0.05);试验组奶样在煮沸前后在风味和口感上均好于对照组。果香味剂中的风味物质可通过牛体血液转移到奶中,进而改善奶风味。日粮中添加果香味剂可改善牛奶的口感和综合风味,使得奶味更加纯正,愉悦度增强。


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和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脂和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均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第1部分,单独添加试验,乙酸钠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对照)、6.00、9.00、12.00和15.00 mmol/L,β-羟丁酸钠的添加浓度分别为0(对照)、0.80、1.60和2.40 mmol/L。第2部分,混合添加试验,以单独添加试验得出的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的适宜浓度,二者之和为总添加浓度,设定3种不同配比,即乙酸钠∶β-羟丁酸钠分别为1∶1、2∶1和4∶1,对照组不添加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00 mmol/L乙酸钠能够显著提高BMEC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SS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G)、κ酪蛋白(CSN3)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表达量及甘油三酯(TAG)的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2.40 mmol/L的β-羟丁酸钠能够显著提高BMECs ACC、FAS、ACSS2、PPARG、mTOR基因表达量及TAG含量(P<0.05)。3)添加不同配比的乙酸钠和β-羟丁酸钠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乙酸钠∶β-羟丁酸钠为2∶1和4∶1时,BMECs中TAG含量显著高于为1∶1时和对照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以9.60 mmol/L乙酸钠和4.80 mmol/Lβ-羟丁酸钠混合添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和乳蛋白合成的促进效果较好。
关键词: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乙酸钠 β-羟丁酸钠 乳脂 乳蛋白


甘氨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甘氨酸(Gly)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选用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第2代细胞,分为6组,培养时在DMEM/F12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1、2、5、10和20 mmol/L的Gly。每组6个重复,培养细胞24、48和72 h,检测细胞增殖;试验重复3次。每组4个重复,培养细胞24 h,测定细胞凋亡率和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比率。结果表明:与0 mmol/L组比较,1)1 mmol/L组细胞增殖能力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基中添加10~20 mmol/L Gly,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2)培养基中添加2~20 mmol/L Gly显著提高了细胞凋亡率(P<0.05);20 mmol/L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20 mmol/L组处于DNA合成期的细胞比率显著提高(P<0.05);培养基中添加5~20 mmol/L Gly,DNA合成后期/细胞分裂期数值上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Gly能够调节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对细胞增殖具有低水平(1 mmol/L)促进,高水平(10~20 mmol/L)抑制的作用,对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Gly能够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向DNA合成期转化,促进细胞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