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干旱地区滴灌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次数对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马铃薯生长发育受施肥次数的影响显著,3~4次施肥的产量较1次施肥提高了7.9%~11.2%,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2.15~17.1kg/(hm~2·mm),氮、钾肥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7%~8.6%;在4次施肥的基础上,氮、钾肥施用量减少15%时,其产量与1次施肥无显著差异。


阴山北麓旱作区垄沟集雨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旱作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对垄沟集雨栽培措施下食用向日葵和马铃薯的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试验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变化基本上在整个生育期一直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试验在6月中旬前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表现为:垄膜沟植>垄作>起垄沟植>平作,而到6月下旬至8月上旬起垄沟植处理温度高于垄作,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8月中旬至9月上旬起垄沟植温度最高,表现为:起垄沟植>垄膜沟植>垄作>平作,9月中下旬又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整个生育期,向日葵采用垄膜沟植、垄作和起垄沟植较平作积温分别增加了162.6℃·d、35.8℃·d和80.6℃·d,而马铃薯分别增加了228.7℃·d、48.6℃·d和58.7℃·d。不同作物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向日葵叶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播种后100天左右,马铃薯出现在播种后90天左右,整个生育期向日葵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而马铃薯在播种后90天之前,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平作>垄作,之后垄膜沟植叶面积指数下降明显,在收获前15天左右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垄膜沟植。向日葵和马铃薯增产趋势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和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WUE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


玉米茎特异启动子克隆及其在转基因烟草中的活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玉米自交系‘综31’基因组中分离了1个茎特异表达启动子,命名为ZmSSP。用ZmSSP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了ZmSSP驱动GUS报告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CAMBIA3301-ZmSSP-GUS,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对转基因烟草营养器官中GUS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烟草中ZmSSP活性低于CaMV35S启动子;不同转基因株系中ZmSSP活性及模式有显著差异;10个转基因株系统计结果表明,GUS表达量最高的营养器官是叶柄,平均是Actin基因表达量的2.71倍;其次是叶片和茎,在根中的GUS表达量最低,平均是Actin基因表达量的29.6%,是叶柄中活性的10.9%。研究认为,ZmSSP是较好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适用于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驱动目的基因进行地上营养器官的性状改良。
不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内蒙古荒漠草原9年连续定量放牧历史试验基地上的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镜下观测其叶片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形态结构与放牧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测定的叶片8项结构指标中,厚度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主脉厚度的变化也表现出相近的特征。上、下表皮细胞面积在重度载畜率下显著减少(P<0.05),抗旱性结构加强;在轻度载畜率下显著减少或出现减少的倾向;中度载畜率时保持了与CK相近的水平(P>0.05),这与中度放牧时对氮、磷吸收能力增强有关。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和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在不同载畜率水平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长期的放牧干扰表现得比较稳定。
甜菜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花期蛋白差异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甜菜雄性不育的原因,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进行研究,利用双向电泳与MALDITOF-MS方法,对Owen型甜菜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DY5-CMS及同型保持系DY5-O花粉发育3个阶段(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时期和单核时期)的花蕾蛋白差异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雄蕊原基分化期花蕾中鉴定出6个差异蛋白,在四分体时期鉴定出4个差异蛋白,这些蛋白多数与呼吸和能量代谢有关,推测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能是花粉发育早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和四分体时期)与能量和呼吸代谢有关的蛋白表达上调导致呼吸和能量代谢紊乱造成的;在花粉发育的单核时期鉴定出6个差异蛋白,这些蛋白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推测到花粉发育后期雄性不育性状已形成,雄性不育导致植物光合机能下降.


复合酵母培养物的营养活性物质组学及其应用技术的研发
《中国畜牧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营养活性物质组学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以该理论为指导研制的复合菌培养物含有多种营养活性物质(如葡聚糖、甘露聚糖、有机酸、寡肽等);同单一营养活性物质相比,营养活性物质组学更强调几种活性物质的整体作用效果。本文综述了营养活性物质组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复合菌培养物研发中的应用,以期为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ISSR标记分析油菜黑胫病原菌遗传多样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遗传多样性。分离获得国内菌株84株,并以15株国外(英国、加拿大、波兰)油菜黑胫病菌菌株作为参照,利用筛选出的24条引物对这99株病原菌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245条带,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5~1.00,国内和国外油菜黑胫病菌菌株很明显被分为两个菌群,中国84株菌基本按地理来源分为5个类群,只有江苏省菌株分布于各个类群。各省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是0.108 1~0.252 7,而香农(Shannon’s)信息指数的范围是0.157 5~0.372 6,顺序为江苏>湖北>安徽>内蒙古>上海>四川。中国与英国和加拿大菌株的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834 3和0.783 9。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ISSR 遗传多样性 地理来源


适宜播期提高农牧交错带春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农牧交错带播种期对春小麦的产量、生育期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从2011年到2012年在内蒙古进行了小麦分期播种试验。试验共设置了5个播种期,从4月26日开始至6月5日结束,每播期间隔10 d。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5月6日之后播种的各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最后播种的小麦产量相比4月26日播种的减产63.3%~72.3%,对应的收获指数和千粒质量也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小麦晚播后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平均温度降低所致。播期导致各生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特别是播种到出苗期产生差异,但全生育期所需要的生理发育时间(发育最低温度Tb为0,最适温度To为20℃)在不同年份和播种期处理下均没有显著差异,稳定为95.3个生理日数(当每日平均温度均为最适温度时所需要的发育天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播期推迟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与4月26日播种处理相比,最后播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68.8%~74.3%,主要是晚播小麦麦穗干物质质量占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比例降低,营养体生长过旺,增加了各生育期内的日耗水量。不同播期下,春小麦地上部植株氮素累积吸收量为14.0~17.0 g/m2。播种期对春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早播处理小麦的收获指数和产量较高,所以氮素的吸收转化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晚播处理。在农牧交错带适时早播春小麦不但可提高产量,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水氮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这对该区域实现春小麦高产和稳产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