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株对玉米螟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田间土壤中收集并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菌体、伴孢晶体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其对玉米螟及水稻二化螟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DNA序列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属的BMB 171同源性达99%,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命名为JN002。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对水稻二化螟毒性不及玉米螟,对黏虫几乎无毒力。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同时也具备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潜力。
关键词: 玉米 亚洲玉米螟 水稻二化螟 菌株鉴定 微生物杀虫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连作条件下施肥对东北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表征大豆连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和组成差异,并侧重分析接种根瘤菌处理的不同之处;与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关联分析,探讨引起黑土细菌菌群变化的主效环境因子,为进一步了解连作条件下东北耕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大豆的高效种植和氮肥减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依托5年大豆连作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磷钾肥(PK)、氮磷钾肥(NPK)、磷钾肥+接种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5821)处理(PK+5821)共4个处理的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HiSeq)和real-time PCR技术,以16S rRNA基因V4区为分子标靶,解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细菌的菌群变化,并对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K相比,施肥明显增加了大豆的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含量,但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的pH。接种B.japonicum 5821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的基因拷贝数,提高了土壤细菌的丰度。细菌门水平和纲水平的群落分析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土壤中的3大优势菌群,占所有优势菌门的70%以上;施肥明显降低了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这与细菌纲水平的分析一致。多样性分析发现,CK处理与3个施肥处理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不同,且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3个施肥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在PC1轴上聚在一起,而与CK处理是分开的,表明施肥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构成。冗余分析(RDA)显示,全氮(F=3.2,P=0.002)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解释了24%的群落变化,各因子的贡献率依次为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 H;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也表明,5项土壤化学指标均与不同优势菌门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结论】施肥改变了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全氮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效环境因子。接种根瘤菌明显提高了大豆产量,同时保持了良好土壤化学性状和土壤菌群结构,很大程度地减少了化学氮肥的施用,对大豆的高效种植和氮肥减施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松原市不同品种玉米穗、叶植硅体形态组合特征研究
《微体古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Zea mays L.)作为禾本科一年生的植物,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通过选取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地区21个玉米品种进行植硅体分析,试图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穗、叶)主要植硅体类型的变化规律。分别在穗中、叶中、整个植株中提取并鉴定植硅体10 311粒、10 466粒、8 530粒。结果表明,21个玉米品种中,植硅体形态基本相同,相比于其它植物玉米十字型植硅体含量十分丰富,常见的还有哑铃型、帽型、棒型等;不同部位植硅体总浓度差异较大,存在有穗中>叶中>整株中的规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及十字型植硅体的大小有显著差别。穗中十字型含量较多,叶中十字型和帽型含量较多;镜下测量结果显示,叶中十字型植硅体比穗中十字型植硅体大。此外,不同品种中十字型植硅体宽度差异较大,其可能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逆性有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鉴别玉米与其它禾本科植物提供依据,也为玉米种间差异及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亦可为探究玉米起源、环境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植硅体组合特征 十字型 乾安地区 松原市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玉米蛋白粉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微生物发酵玉米蛋白粉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7日龄黄羽肉仔鸡1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发酵玉米蛋白粉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5%和10%发酵玉米蛋白粉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5%和10%的发酵玉米蛋白粉能够显著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并且饲粮添加10%的发酵玉米蛋白粉能够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饲粮添加10%的发酵玉米蛋白粉能够显著或极显著提高28日龄的肝脏指数、肾脏指数以及56日龄的肾脏指数、胸腺指数(P<0.05或P<0.01);3)饲粮添加10%的发酵玉米蛋白粉能够极显著降低28日龄盲肠大肠杆菌数量(P<0.01),饲粮添加5%和10%的发酵玉米蛋白粉能够极显著增加28和56日龄盲肠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4)饲粮添加5%和10%的发酵玉米蛋白粉能够极显著提高血清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P<0.01),并极显著降低28日龄血清丙二醛含量(P<0.01)。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发酵玉米蛋白粉能够有效促进肉仔鸡生长,优化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噁唑草酮单用及混用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异唑草酮与莠去津或乙草胺混用在玉米田的杂草防除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田间设置异唑草酮、莠去津、乙草胺单用或混用及不同剂量的处理,评估除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异唑草酮与莠去津或乙草胺混用的除草效果显著优于3种药剂单用和莠去津与乙草胺混用对杂草的防效。84.4 g a.i./hm~2的75%的异唑草酮与莠去津或乙草胺混用施药后40 d对杂草的总防效在94%以上,对玉米无药害。[结论]异唑草酮与莠去津或乙草胺混用对玉米安全,除草效果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犁底层对春玉米物质积累及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VC管栽的方法,研究了模拟犁底层和深松处理对春玉米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Richards方程可较好地模拟(拟合度r=0.9987~0.9991)玉米出苗后不同天数干物质积累量动态,犁底层处理下玉米最大生长速率以及活跃生长持续期均低于深松处理,表明犁底层限制了玉米的发育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地上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器官中的分配。犁底层处理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量显著低于深松处理,但茎的物质分配比例显著高于深松,说明犁底层的存在降低了茎器官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并最终导致玉米的单株籽粒产量下降。因此,采取深松处理,打破犁底层是当前条件下东北春玉米实现再高产的重要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明确山东省12个小麦主栽品种(系)抗叶锈性及抗叶锈基因,为小麦品种推广与合理布局、叶锈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利用2015年采自山东省的5个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的混合小种对这些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然后选用15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系)进行苗期基因推导,并利用与24个小麦抗叶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0个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抗叶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苗期对该省2015年的5个小麦叶锈菌混合流行小种均表现高度感病。通过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发现,济南17含有Lr16,矮抗58和山农20含有Lr26,其余济麦系列、烟农系列、良星系列等9个品种(系)均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此外,本研究还对山东省3个非主栽品种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中麦175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和Lr37,含有成株抗性基因;皖麦38只检测到Lr26,济麦20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综合以上结果,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系)所含抗叶锈基因丰富度较低,尤其不含有对我国小麦叶锈菌流行小种有效的抗锈基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今后育种工作应注重引入其他抗叶锈基因,提高抗叶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品种资源萌发期耐碱性鉴定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以混合碱Na HCO3∶Na2CO3(摩尔比)为9∶1模拟典型东北地区碱胁迫环境,在萌发期以50 mmol L–1溶液处理34份绿豆品种资源,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每培养皿放30粒种子。培养第3天测定发芽势,第7天测定发芽率、下胚轴长、胚根长、下胚轴干重、胚根干重等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耐碱性综合评价,并进行因子分析。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参试材料耐碱性排序表明,不同绿豆品种资源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聚类分析把参试材料按耐碱性强弱分为4大类,白绿11等9份材料为耐碱类型,公绿1号等19份材料为耐碱中间类型,吉绿3号等5份材料为碱敏感类型,潍绿7号为碱极敏感类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萌发指数、下胚轴干重、胚根长分别在萌发因子、生物量累积因子和伸长因子中的负荷量最大,可作为绿豆萌发期耐碱性鉴定的适宜指标。
关键词: 绿豆 萌发期 耐碱性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核异质大豆叶绿体DNA的SNP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9A和其相应的保持系JLCMS9B这2个同核异质的材料叶绿体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可育系细胞质PI437654(GenBank:DQ317523.1)和保持系JLCMS9B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为对照,挖掘了不育系JLCMS9A叶绿体基因组特有的位于基因区和非编码区的SNP,并对不育系JLCMS9A基因区特有的2个SNP所对应基因的功能、结构及其对大豆育性可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取JLCMS9A和JLCMS9B的叶片RNA,对不育系JLCMS9A基因区特有的2个位于基因区的SNP基因进行了qPCR的表达分析,发现在不育系材料中matK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保持系,而ycf1基因表达量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相近,推测不育系JLCMS9A位于叶绿体基因区特有的SNP基因matK的表达,会对大豆育性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