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抑制ZmCol3基因表达调控玉米开花期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ZmCol3基因RNAi载体构建、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转基因材料开花期表型鉴定等研究方法,评估抑制ZmCol3基因表达对玉米开花期的影响。转基因玉米基因组PCR结果证实,人工合成RNAi片段已成功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qRT-PCR结果表明,在不同转基因玉米株系中ZmCol3基因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温室转基因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调查结果表明,抑制ZmCol3表达,可以将玉米抽雄、散粉和吐丝时间提前2~3 d。研究结果证实,ZmCol3具有调控开花期的生物学功能,抑制该基因表达进而缩短玉米开花期可以作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到玉米熟期改良研究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14年,应用病土盆栽方法,对来自于12个省(市)的779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鉴定材料来源于吉林省539份、黑龙江省58份、辽宁省51份、山西省16份、内蒙古17份、河北省10份、北京市42份、安徽省5份、广西壮族自治区14份、河南省17份、山东省6份、江苏省4份.从中选出19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2.44%,分别是FY001-3、W93155、JH229、HJ01-1900、W94128-8、YX04-6561、W7491、W201102-25、Q30、Q31、HK6、HK7、BN9、CM2008-12、JY407、Q32、Q28、Q33、BN10,按抗病种质在各省份鉴定材料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山东省大豆种质抗病比例最高,占83.33%,其次是黑龙江省占15%.这些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优良,可直接作为抗性亲本应用于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东北寒冷地区李种质资源抗寒力测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电导率法测定34个李品种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降低,枝条组织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变化,供试李品种半致死温度范围为-26.19~-36.54℃,俄罗斯引进品种总体抗寒性较好,其次为地方资源品种,人工培育个别品种抗寒力相对较弱。抗寒力较强品种:龙园蜜李、俄2、俄13、秋甜李、巴彦大红袍、绥李3号;抗寒力较弱品种:矮甜李、吉林6号、大淡果、长李15、牡红甜李。
关键词: 李 抗寒力 相对电导率 Logistic方程 半致死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顶芒和无芒山羊草育种价值及细胞学标记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顶芒山羊草和无芒山羊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人工接种和近红外二极管阵列分析仪分别对圆锥小麦-顶芒山羊草双二倍体和中国春-无芒山羊草双二倍体的抗病性及籽粒品质进行了鉴/测定。结果表明,二者均近免疫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且其籽粒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小麦,因此,这2个种质值得向小麦进行回交转育。为了建立可用于鉴定小麦背景中2种山羊草的细胞遗传标记辅助鉴定相应回交群体,利用寡聚核苷酸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2份双二倍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探针(GAA)8可有效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顶芒山羊草染色体;探针Oligop Sc119.2-1、Oligo-p Ta-535-1和(GAA)8结合使用可有效鉴定小麦背景中的无芒山羊草染色体。本研究首次建立的2种山羊草细胞遗传学标记可用于相应杂种后代的筛选与鉴定工作,为辅助选育含有2种山羊草优异基因的小麦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顶芒山羊草 无芒山羊草 荧光原位杂交 抗病性 品质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造Cry1Ac蛋白C端对转基因水稻抗二化螟虫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化螟虫的泛滥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cry1Ac基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和最高效的抗虫基因之一,但二化螟虫通过进化会逐渐对其产生抗性。通过改变蛋白结构来构建新的Cry蛋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分析改造Cry1Ac蛋白C端能否对转基因作物抗虫性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Cry1Ja蛋白的C端替换Cry1Ac蛋白的C端,重组获得CryFLAc蛋白。将cry1Ac基因和编码CryFLAc蛋白的cryFLAc基因分别构建到pTF101.1-ubi植物表达载体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到吉林省水稻品种吉粳88中;采用PCR、RT-PCR、免疫检测试纸条检测的方法确定cry1Ac、cryFLAc基因整合和表达情况;通过室内和田间抗虫性测试评价CryFLAc和Cry1Ac蛋白对T1代转基因水稻抗虫性的影响。研究发现:cry1Ac、cryFLAc基因均成功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转cryFLAc基因水稻抗二化螟水平达到抗性级别,转cry1Ac基因水稻达到高抗级别;转cry1Ac基因水稻二化螟抗性高于转cryFLAc基因水稻。结果表明:Cry1Ja蛋白的C端替换Cry1Ac蛋白的C端不会提高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性。上述研究为人工设计合理化改造Cry蛋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Cry1Ac Cry1Ja C端 转基因水稻 抗虫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父母本不同行距配置对昆虫授粉效率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昆虫为杂交大豆授粉的行为,提高授粉效率,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和保持系JLCMS34B为材料,研究父母本3种行距配置(T1、T2、T3)对昆虫授粉行为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置T2条件下昆虫授粉效率最高,母本单株粒数最多,为45.98个(2011年),与T1、T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3配置授粉效率最差,单株粒数最少,为32.06个(2012年),与T1、T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吉林省洮南地区适当缩小父母本行距,增加母本间行距可有效促进昆虫授粉效率,提高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以施磷90 kg/hm~2处理最高。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磷范围为90.1~103.1 kg/hm~2。在施磷水平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各养分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比;当施磷水平提高至120 kg/hm~2,各养分向子粒转运量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苗期外,玉米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积累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磷、钾积累、转运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灌浆期氮、磷、钾素积累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玉米磷肥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玉米磷素吸收效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干扰高油GmPEPc基因转入大豆研究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构建GmPEPc基因的植物RNAi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将控制油脂和蛋白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GmPEPc转入受体品种沈农9号中,通过抑制大豆内源GmPEPc基因的表达,增加油脂积累,从而获得高油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共切取大豆外植体407块,获得T0代转化苗35株,转化率8.9%。通过对转基因后代中目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进行分子鉴定。获得23株T_1代转基因后代,其中高抗草丁膦除草剂(喷施浓度300 mg·mL~(-1))14株,通过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12株为PCR阳性;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GmPEPc基因已经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基因组DNA中。对T_1代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籽粒的平均含油量比对照高9.51%,平均蛋白质含量下降5.44%。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高油脂含量的转基因大豆新株系提供了依据,为下一步高油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cDNA-AFLP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cDNA-AFLP技术对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同核异质保持系进行多态性分析。提取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cDNA为模板,通过PCR对64对AFLP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对不育系或保持系中特有的差异带进行回收测序,通过NCBI-Blast同源比对分析得到12条同源序列,其中8条序列为已知功能的基因,4条为未知功能基因。其中与线粒体基因同源的序列A4,编码ATP合成酶γ亚基蛋白基因同源的序列A1,编码减数分裂不联会突变蛋白同源的序列B1可能与不育有关。这些片段的发现为不育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同时可作为不育系及保持系快速鉴定的依据,对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