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基肥、种肥施用技术对东北春玉米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基肥、基肥与种肥分施、基肥与种肥混施以及基肥、种肥施用位置等处理方式,研究基肥、种肥施用技术对玉米早期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民习惯一次性施肥条件下,FP1-5-8处理(基肥施用位置在种子侧方5 cm,下方8 cm)的产量比FP1-5-5处理(基肥施用位置在种子侧方5 cm,下方5 cm)提高8.0%,在玉米苗期具有一定的优势。4种不同基肥种类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硝酸磷(NPF)、硫酸铵+过磷酸钙(AS+MCP)综合壮苗效果和产量效应来看,磷酸二铵(DAP)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根系生长在苗期表现出明显优势,DAP>AS+MCP>MAP>NPF。基肥与种肥混施(B-S-Mix)处理的产量和苗期植株生长与基肥与种肥分施(B-S-Split)处理相比均有一定幅度提高,将种肥施用在种子侧方5 cm、下方5 cm的位置更为合适,且壮苗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春玉米 基肥 种肥 产量 施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种交配型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的生态控制作用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种间互做关系抑制农业害虫的暴发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为探讨二种交配型内共生球孢白僵菌与玉米之间的互惠关系及其形成的共生体在亚洲玉米螟控制中的生态效应,以玉米为宿主植物,以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进行灌根,在温室内构建了二种交配型(MAT1-1-1型,B5;MAT1-2-1型,B2)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并研究了共生体对玉米的生长、对亚洲玉米螟的产卵选择和幼虫发育及其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叶片离体培养、ITS基因和交配型基因MAT检测,均能检测到白僵菌的内生定殖;MAT1-2-1型B2菌株定殖检出率高,MAT1-1-1型B5菌株在混合型接种中定殖有优势。回收后的球孢白僵菌菌落直径和毒力无显著性变化,但其产孢量都显著提高其中回收B5处理组来源菌株的产孢量提高最显著。接种过球孢白僵菌的玉米植株地上部生长速度、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根系干重明显增加,而地上植株干重也相对增加。MAT1-1-1型菌株B5对共生体玉米植株地上高度促生长贡献明显;MAT1-2-1型菌株B2对共生体玉米植株地下干重增加贡献明显。总体上球孢白僵菌内生定殖对玉米地下根系生物量影响大于对地上植株生物量的影响。在产卵选择性试验中,各处理组亚洲玉米螟的产卵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产卵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MAT1-2-1型菌株B2对产卵的趋避作用明显,而MAT1-2-1型菌株B5的趋避作用较弱。在人工接种幼虫的试验中,处理组回收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B5组回收幼虫的存活率最低,仅为38.33%;处理组的化蛹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B5组的回收幼虫化蛹率显著低于B2组和对照组,仅为34.77%,这说明MAT1-1-1型B5菌株对玉米螟幼虫发育抑制最明显。上述结果表明,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内生定殖效率有差异,在经过内生定殖后在产孢量方面有显著性提高,两个交配型菌株在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两个交配型菌株均能够通过内生定殖与玉米形成共生体并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这显示球孢白僵菌和玉米之间已经建立具有互惠关系的共生体。这种共生体通过趋避亚洲玉米螟产卵、抑制幼虫存活和降低化蛹率等方面的潜力虽然不一样,但都有助于对亚洲玉米螟的可持续生态防治,也证明了共生体的建成有效提高了玉米的生态适应性,为利用球孢白僵菌内共生性实施亚洲玉米螟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交配型 亚洲玉米螟 生态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结构调整:实践、困境与政策支持——基于吉林省的分析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结构调整,是东北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分析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及玉米结构调整必要性基础上,研究评价了吉林省2016年玉米结构调整实践及效果,论述了"价补分离"政策实施的影响及粮农行为响应以及当前吉林省玉米结构调整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了深化对玉米结构调整的认知;提升玉米生产者补贴水平,构建玉米产业链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稳定大豆生产补贴,强化对大豆加工业的支持;大力扶持畜牧业,推动农牧结合发展;强化玉米结构调整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玉米 供给侧改革 玉米结构调整 支持政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耐盐性鉴定及分子标记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小麦-近缘物种耐盐种质,对215份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进行了耐盐性筛选与鉴定。结果表明,小麦-高大山羊草6S~l附加系和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的萌发期耐盐性显著优于普通小麦中国春(CS),但仅后者的幼苗期耐盐性显著优于CS,说明纤毛披碱草1Y~c染色体上可能含有耐盐基因。为了获得1Y~c染色体特异标记,以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及CS为材料,筛选染色体第一同源群PLUG引物,结果显示,TNAC1007、TNAC1028和TNAC1034为耐盐小麦-纤毛披碱草1Y~c附加系的特异引物,扩增条带大小分别为500bp、700bp和500bp。利用上述3对引物对一套小麦-纤毛披碱草附加系进行扩增,结果发现,上述3个多态性PLUG片段为纤毛披碱草1Y~c和1S~c染色体共有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辅助筛选与鉴定小麦-纤毛披碱草1Y~c或1S~c染色体重组体。

关键词: 小麦 耐盐性 近缘物种染色体系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的电子克隆与定位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借助已经构建的本地化EST数据库,利用不同物种对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拼接,成功从大豆中克隆了4个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同时应用已构建的大豆整合图谱,克隆了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中7个相关酶基因,并进行了定位分析。通过对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表明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在植物中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序列同源性多大于60%,且与双子叶植物对应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与单子叶植物对应基因同源性稍低。从基因定位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7个大豆高丝氨酸代谢途径相关酶基因被定位在D1a、N、B2、G、J和D2六个连锁群上,并同时获得了对应连锁群区间两侧的标记。基因结构分析表明,7个基因的g DNA片段长度介于1 083~5 818 bp之间;c DNA片段长度介于1 083~3 166 bp之间;内含子数目介于0~11个之间,外显子数目介于1~12个之间。本研究为其他氨基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大豆 高丝氨酸代谢 电子克隆 电子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叶片和根系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螯合铁肥(Fe-EDDHA)对不同铁效率大豆V4期叶片及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敏感品种缺铁处理下植株矮小且叶片发黄,而铁高效品种缺铁条件下植株稍小但叶色差异不大。两种处理下铁高效品种的叶绿素SPDA值无显著差异,铁敏感品种在缺铁条件下叶绿素SPDA值显著小于补铁条件下,也显著小于铁高效品种。铁敏感品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数量在两种处理下差异不大,但铁敏感品种缺铁处理下叶绿体不饱满呈长梭形且其中淀粉颗粒形状扁平,含量较少;铁高效品种在两种处理下线粒体和叶绿体数目差异不大,但总体上在补铁处理下叶肉细胞中淀粉颗粒的含量较高、颗粒较大。铁敏感品种根系细胞缺铁处理下形状不规则,细胞壁严重变形,原生质破裂外流且分布不均,细胞核及大部分细胞器有解体现象,而补铁处理下细胞结构则保持规则完整;铁高效品种在两种处理下根系细胞均规则完整,但补铁处理下原生质体浓厚且内含物较丰富。由此说明:缺铁胁迫对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植株大小、叶色、细胞超微结构都有影响,只是铁敏感品种受缺铁胁迫影响更大,而铁高效品种可能有较完善的耐低铁机制所以受缺铁胁迫影响较小。

关键词: 大豆 超微结构 叶绿体 筛管伴胞复合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型营养因子亚精胺的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精胺是在大豆中发现的又一功能性营养因子,作为一种无毒的天然物质,可通过诱导自噬作用发挥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功能,同时对神经变性还具有抗氧化和消炎作用。大豆种子中亚精胺含量水平较一般谷类、蔬菜、块根农作物等植物高,研究表明大豆食品中亚精胺含量更高,说明大豆品种亚精胺含量对大豆食品保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亚精胺的营养保健作用、亚精胺含量检测方法、亚精胺在植物抗逆中的生理作用和大豆及其制品中亚精胺的研究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亚精胺含量大豆材料的筛选、开展大豆亚精胺基因挖掘、选育高亚精胺含量大豆品种及开发大豆保健食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营养因子 亚精胺 多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与氮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和135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kg N/hm~2,结荚期补施45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氮素 紫花苜蓿 种子产量 氮累积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SNP分型方法的比较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测序法、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法(CAPS)和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法对大豆Dt1基因的4个SNP进行分型,旨在从准确性、稳定性、耗时和成本4个角度,对上述3种分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SNP分型方法均可对大豆Dt1基因进行分型,但准确性存在差异,测序法的准确率最高(100%),其次为KASP法(94.3%),CAPS法较低(89.6%);从稳定性来看,测序法最稳定,KASP法次之,CAPS法最差;从耗时来看,KASP法最省时,其次是测序法,CAPS法最耗时;在成本上,相比其他两种方法,KASP法最经济。在具备相关仪器设备的条件下,KASP法是大豆快速、高效的SNP分型方法。

关键词: SNP分型 Dt1 CAPS KAS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筛选抗过敏菌株

中国乳品工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物过敏是机体对食物中的主要过敏原产生不正常免疫应答而导致的一种变态反应。相关研究表明食物过敏主要是由Th1/Th2细胞失衡所致,提示纠正Th1/Th2失衡可缓解食物过敏。近年来,利用益生菌特有的抗过敏作用缓解食物过敏是治疗食物过敏的新方向。但缺少筛选用于治疗或预防过敏反应的益生菌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筛选具有提高IFN-γ分泌水平,降低IL-4分泌水平的乳酸菌,可快速准确地筛选到具有抗过敏功能的菌株。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抗过敏 动物模型 Th1/Th2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