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晋北地区苦荞种质资源的评价与筛选
《北方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为了揭示晋北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发掘苦荞资源中的优良品种(系),试验对引进的50份苦荞资源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田间鉴定,结果表明:黑苦荞、毕节黑苦荞、营盘苦荞、88-29(Ⅳ-136)产量高于3000.0 kg/hm2,其中88-29(Ⅳ-136)最高,为3297.2 kg/hm2;试验发现矮秆品种(系)和大粒品种(系)各1份,分别为82-4-6和中阳苦荞.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9.5水平上聚为3大类.研究结果对筛选优异苦荞资源,促进苦荞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大豆救灾品种筛选与研究
《种子科技 》 2019
摘要:为了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特筛选山西大豆救灾补种品种,选择国内Ⅰ~Ⅳ期不同熟期的大豆品种,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探讨不同来源品种的生育期性状、综合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等动态表现,以便确立不同灾害出现时期对应的生育期组及大豆品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明显;第Ⅳ播种期(6月3日)参试大豆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整体表现均最好,为山西地区的最适播种期;冀豆17和中黄47在6个播种期内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均较其他品种(系)表现良好,可作为山西地区不同播种时期救灾补种的最适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高粱品种对硒的响应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富硒能力的差异,筛选富硒能力较强的优质高粱品种,以山西省主栽的7个高粱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在高粱开花期通过叶面喷施硒肥,研究不同施硒量对高粱籽粒产量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面喷施外源硒能够显著提高各高粱品种籽粒硒含量,且随着喷施硒剂量的增大高粱籽粒硒含量增加;无论喷硒与否,各高粱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不喷硒条件下,7个高粱品种中以晋糯3号、晋杂22号籽粒硒含量较高,分别为0.160,0.142 mg/kg;在摄入硒的安全范围内,开花期亚硒酸钠喷施剂量以80 mg/kg最适宜,品种中晋糯3号富硒效果最好,籽粒硒含量达0.296 mg/kg,晋杂22号次之,籽粒硒含量达0.277 mg/kg,晋糯3号和晋杂2号籽粒硒含量约为对照的2倍,均达到谷物富硒标准。高粱开花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各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山西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选择晋糯3号和晋杂22号进行富硒高粱的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西北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碳氮、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9
摘要:晋西北丘陵区受干旱大风气候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质量退化严重,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因植被覆被、人为活动等不同,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不同.为了更好地了解晋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于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五寨县,研究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晋西北地区土地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研究中设置4种土地管理方式:苜蓿样地(MX)、免耕样地(MG)、翻耕样地(FG)和荒地(HD),采用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室内测定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土壤pH值利用电位法测定,土壤有机碳(OC)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利用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测定,其原理为紫外分光光度和靛酚蓝比色法.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采用KMnO4滴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采用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Canoco以及QIIME、USEARCH和Uclust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影响.苜蓿和免耕2种土地管理方式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养分并增加土壤酶活性;4种土地管理方式共有9个细菌门和11个真菌门,细菌相对丰度较大的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真菌的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大;苜蓿和免耕样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较高,荒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较低,但多样性较高;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NH+4-N和NO-3-N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细菌群落影响较大,pH、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真菌群落影响最大.苜蓿和免耕2种土地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土壤质量,是晋西北地区较为适宜的管理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9
摘要:谷子作为我国种植面积大且生产范围广的杂粮作物,对稳定北方旱作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对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整理与总结,以期为谷子优质高产生产提出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EMS突变体库构建和突变体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具有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等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杂粮作物。糜子高产品种不耐水肥、易倒伏,锄草、间苗费时费工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对糜子生产的积极性和收入。EMS(甲基磺酸乙酯)化学诱变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诱变率高,是作物育种的重要方法。本试验选用糜子品种伊选大红糜进行EMS化学诱变而构建突变体库,对获得的2333个M2材料进行突变频率和全生育期表型多样性等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糜子突变体库材料变异类型非常丰富,共发现104个形态性状突变株系,突变频率为4.5%,包括叶色、叶型、株高、生育期、育性、穗型、种皮颜色等性状,该突变体库的构建将为糜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育种提供丰富的突变体资源和新型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抗逆制剂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探讨春季低温灾害发生后喷施抗逆制剂对小麦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低温冻害发生后,以5种化学调控剂为材料对济麦22麦田喷施,研究喷施制剂对小麦灌浆特性、光合性能、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5种抗逆制剂能延长灌浆时间,平均灌浆速率较对照显著提高,以天达2116和kn-8表现较好;光合速率以旱地龙和kn-8表现较好.各处理的穗数均比对照显著提高,以kn-8最高,比对照提高10.28%;穗粒数均高于对照,以kn-8增幅最大,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千粒质量增幅为1.17~2.41 g,以天达2116增加最多,kn-8次之,二者与对照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产量比对照提高0.14%~9.34%.低温灾害后喷施化学调控剂是灾后恢复生长、提高产量的有效补救措施,推荐喷施抗逆制剂旱地龙和kn-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除草剂对红芸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的田间杂草防除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大田种植红芸豆使用除草剂的类型及剂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比例单一或混合喷除草剂对红芸豆的安全性、产量及田杂草的除草效果的影响.[结果]在9种不同除草剂组合中,除处理1(40%氧氟乙草胺EC播后苗前喷雾)和处理4(40%氧氟乙草胺EC播后苗前喷雾、然后用12.5%拿捕净EC苗后喷雾组合)有药害外,其他组合无明显药害损伤,对红芸豆田间施用是安全的,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除草剂组合处理6(33%二甲戊灵EC播后苗前喷雾,然后用25%氟磺胺草醚AS+10%精喹禾灵EC苗后喷雾)对红芸豆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75.1%;产量达到2140.52 kg/hm~2,比对照增产53.7%.[结论]红芸豆田间播后苗前用33%二甲戊灵EC喷雾,出苗后用25%氟磺胺草醚AS+10%精喹禾灵EC喷雾对杂草防治效果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