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测鸭出血症病毒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一种检测鸭出血症病毒 (duck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DHDV)快速、敏感、实用的方法 ,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并测定了一抗 (兔抗鸭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 )、二抗 (FITC标记的羊抗兔 Ig G)的最佳使用浓度及最佳感作时间分别为 1∶ 2 0、6 0 m in和 1∶ 10 0、6 0 min。以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了 DHDV于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复制动态 ,结果表明 ,接毒后 36~ 6 0 h为 DHDV大量复制期 ;6 0~ 12 0 h为 DHDV从核膜以出芽方式进入胞浆中成熟的阶段 ;12 0~ 14 4 h为大量 DHDV自胞浆中释放至胞外阶段。该方法快速、特异 ,可用于该病的实验室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与科技兴农对策思考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条件约束、市场条件约束和科技条件约束。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应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及其示范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院市结合:强化科技推广的有益实践
《发展研究 》 2003
摘要:为强化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拓展专家下乡与科技兴农的广度,推动农业开发与生态经济发展,福建省农科院派出科技兴农服务队赴闽北乡村开展工作,并在南平市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求更好发挥院市结合的优势,服务山区“三农”的发展。 一、分“三个层次”选派人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整粒稻谷对河田鸡肉质性状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对56日龄的河田鸡进行9~12周、13~16周两阶段的饲养试验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1同阶段同性别同部位3个处理间的理化性状(包括肌肉含水率、pH1值、pHu值、滴水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13~16周公鸡胸肌pH1值除外);9~12周公鸡胸肌、母鸡腿肌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13~16周公鸡胸肌肌纤维密度和母鸡胸肌直径以及9~12周公鸡腿肌肌纤维密度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同阶段同性别3个处理间的肌肉组织学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日粮中稻谷添加比例的提高,上述肉质性状的变化趋势因阶段、性别及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2同阶段同性别不同部位间(胸肌、腿肌)的肉质性状存在差异;3同阶段同部位不同性别间的肉质性状存在差异,其中13~16周肌肉的组织学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4同性别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肉质性状存在差异,其中胸肌pH1值、胸肌及腿肌的组织学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河田鸡 稻谷 肉质性状 肌肉理化性状 肌肉组织学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工程的现状分析与若干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03
摘要:客观分析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工程的现状 ,阐述危害情况和某些不足的原因 ,进而提出增强农产品安全度的关键环节和建设农产品安全工程的五个方面建议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应对加入 WTO的挑战提供决策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特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恢复系航1号是1996年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强恢复系明恢86干种子通过卫星搭载进行高空辐射,F_2代分离类型丰富。重点突出抗倒性、穗型大、结实率高、株叶形态好、米质较明恢86有所改善,F_2代选择不同点的优良单株97个。F_3代开始,按系谱法到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穿梭育种选择和稻瘟病抗性鉴定,选择抗病性强,经济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定向培育,1998年获得优良株系3个。同年冬到海南与龙特甫A进行小面积制种,命名为特优航1号,2002年1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