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防菌BC2000、BC2001的16S rRNA PCR-RFLP图谱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运用细菌通用16S rRNA特异的引物对,将生防菌BC2000、BC2001和对照菌株用6种内切酶进行PCR—RFLP扩增分析。结果表明,内切酶Hin6I、CfoI的酶切可把7种菌分成4组:A组为BC2000、BC2001;B组为圆褐固氮菌;C组为荧光假单胞菌;D组为拮抗菌LB2、LB3、Apb。内切酶Hin6I、CfoI的酶切图谱谱带清晰,差别明显,可作为生防菌BC2000、BC2001的分子标记图谱。
关键词: 生防菌 PCR-RFLP 16S rRN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茶丽纹象甲的研究进展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 2003
摘要: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对茶丽纹象甲在发生分布与为害、生物生态学与种群发生规律、空间分布与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诱变新技术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简要综述了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和空间诱变新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关键词: 石蜡油-EMS花粉诱变 离子束注入 花粉辐照 空间诱变 水稻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糯玉米新组合闽玉糯1号的高产群体结构及需氮特性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群体结构和需N特性试验表明,闽玉糯1号叶面积系数(LAI)及叶片净同化率(NAR)较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大喇叭口至抽雄期LAI对NAR影响最大,通过密植保证一定的总粒数,增加抽雄后群体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粒率,是高产的关键措施,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闽玉糯1号属中度喜N品种,N肥利用率较高,最佳施N量为225.5kg·hm-2,采取平稳施肥法(基肥∶拔节肥∶孕穗肥=30%∶35%∶35%)产量最高,生产上应注意中后期管理,重视孕穗肥的施用.
关键词: 闽玉糯1号 群体结构 成粒率 干物质积累 需N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品种营养成份与抗小象虫的相关性研究
《华东昆虫学报 》 2003
摘要:通过田间和网室测定结果 ,抗小象虫较好的甘薯品种有抗虫 1号、台农 2 6、Tis2 5 34、Ricin和鸡蛋黄 ;抗小象虫较弱的品种有新种花、惠红早、“32 9”、广薯 15等。甘薯品种的营养成份与抗小象虫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抗、感品种与粗纤维、粗脂肪含量无明显相关 ,与粗淀粉有显著负相关 ,R1=- 0 .9935 ,而与粗蛋白和 18种氨基酸总量有显著正相关 ,R2 =0 .974 1,R3=0 .96 2 1。表现粗淀粉含量高的品种 ,其虫害指数较低 ,抗虫性强 ;而粗蛋白含量和 18种氨基酸总量高的品种 ,其虫害指数较高 ,抗虫性则表现较弱。测定分析说明了甘薯品种营养成份与抗虫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二联弱毒细胞苗的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适应于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C)上繁殖 ,并产生细胞病变的鹅细小病毒 (GPV)弱毒疫苗株与番鸭细小病毒 (MPV)弱毒疫苗 ,按适当比例混合 ,试制了 MPV- GPV二联弱毒细胞苗 ,并测定了各项免疫指标。结果显示 :试制出的二联苗对 1日龄雏番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遗传稳定性 ;免疫后 5 d和 7d攻击 GPV强毒 ,保护率分别为 75 %和 1 0 0 % ,同时免疫后 7d血清中 MPV-胶乳凝集抑制 (L PAI)抗体效价均大于 2 1 ,2 1~ 2 8d抗体达高峰 ,有效免疫期超过 6 0 d。疫苗于 - 2 0℃保存期大于 1 2个月。上述结果表明 ,二联弱毒细胞苗安全有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