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PDS基因的番茄VIGS高效沉默体系的优化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具有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验证。高效基因沉默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是对目标基因功能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以番茄品种money maker和携带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基因序列的TRV病毒载体为材料,研究了农杆菌不同OD值、不同侵染方法以及侵染后不同培养温度对PDS基因沉默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OD值分别为0.50、1.00和1.50时,PDS基因的沉默株率分别为5%、13%和6%;当农杆菌OD值为1.0时,采用注射法、真空浸润法和注射处理24h后再进行真空浸润后的PDS基因沉默株率分别为13%、30%和15%;侵染后的培养温度对于基因沉默株率也有显著影响,在25℃时的沉默株率为13%,22℃时沉默株率达到46%。以上研究表明,农杆菌OD值为1.00时,注射24h后再进行真空浸润,接种后植株在22℃下生长能够提高番茄目标基因的沉默株率。
关键词: 番茄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 沉默株率 优化


超表达AVP1基因提高甜菜的耐低磷和耐盐抗旱性
《西北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H+-焦磷酸酶编码基因对甜菜磷吸收和抗性的影响,实现优良基因在甜菜基因工程中的利用,研究在甜菜中超表达拟南芥液泡膜H+-焦磷酸酶编码基因AVP1,对转基因甜菜分析其耐低磷、耐盐性和抗旱性.结果显示,AVP1基因在甜菜植株的叶片和块根中表达,且在逆境胁迫下增强表达量响应胁迫;低磷处理条件下,转基因甜菜与野生型甜菜相比具有更高的含磷量,可提高甜菜对磷的吸收利用效率;干旱、盐胁迫处理条件下,AVP1基因在转基因甜菜中显著上升,在盐胁迫或干旱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受抑程度相对较轻.随着盐和干旱胁迫的加剧,转基因植株体内MDA含量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较低而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AVP1基因可通过减轻逆境对甜菜细胞膜的损伤及提高甜菜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进而增强甜菜对高盐和干旱胁迫的抗性.
关键词: 转基因甜菜 AVP1基因 磷吸收 非生物胁迫 抗性


附睾尾液对绵羊精液冷冻保存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旨在研究冷冻稀释液中添加附睾尾液(Cauda Epididymal Fluid,CEF)对绵羊精液冷冻保存的影响.利用假阴道法收集4只湖羊精液并混合,以附睾尾液中总蛋白为基准,在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CEF(0、140、280、420μg/mL).精液经过冷冻后投入液氮保存,解冻后检测精子活力、运动参数,以及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线粒体膜电位、37℃精子存活时间等指标.结果表明:冷冻-解冻后280μg/mL CEF组的精子活力、前向运动、平均路径速度、直线运动速度、直线度、线性度、头部横向位移幅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曲线运动速度高于其他各组(P<0.05);精子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也高于其他各组(P<0.05);JC-1染色结果显示,280μg/mL CEF组精子线粒体膜电位高于其他各组(P<0.05);280μg/mL CEF组精子在37℃环境下可存活14 h,较对照组精子能多存活4 h.可见,在冷冻稀释液中添加适量CEF可以提高精液的冷冻效果.


大兴安岭南麓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兴安岭南麓阿荣旗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阿荣旗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阿荣旗农田土壤有机质、全钾、全磷、全氮含量分别为47.48、29.31、1.57、2.27 g/kg,土壤养分总体含量丰富,适宜作物生长,土壤各养分变异度均在10%~100%,为中等变异程度且各样点单因素显著,各样点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为合理优化施肥方案,改善耕作方式,实现阿荣旗农田各样点土壤养分平衡、地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为构建大兴安岭南麓耕地地力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变异度 相关性 大兴安岭南麓 阿荣旗


内蒙古不同盟(市)谷子农家种表型比较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谷子种质资源的利用,将内蒙古不同盟(市)收集种质资源的表型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以筛选适宜本地种植、且从遗传资源多样性丰富的材料中选取优良亲本以配制优质组合.结果表明,表型遗传多样性中等,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生育期与产量、谷码数、茎粗、节间数等呈显著正相关,抽穗-成熟的时间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单穗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生育期适当,株高适宜,产量较高的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材料 3 份,分别为:源自乌兰察布市的红谷子(Y-22)、乌兰察布市的黄谷子(Y-25)、通辽市的香山白毛毛谷(Y-30).筛选出的材料可作为谷子关键性状遗传改良的优良供体亲本,是内蒙古自治区谷子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


施氮量对全株大麦生产性能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施氮量对大麦(Hordeum vulagare L.)生产性能及全株大麦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以‘内农科饲用大麦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施氮量为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225 kg·hm-2(N225)三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于大麦乳熟期后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青贮45 d后开封检测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麦全生育期延长,N225处理进入成熟期的时间比N135处理延后了10天;N225处理显著增加大麦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增加,刚刈割全株大麦原料的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三个施氮处理对全株大麦青贮饲料pH值、乳酸和氨态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Kaiser评价均为1级。综合分析,全株大麦青贮原料生产没有必要增加施肥来提升栽培成本。


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盐渍化耕地土壤的培肥效果及改土效应,以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有机肥(CFM)、化肥+秸秆还田(CFS)对土壤pH、有机碳、全氮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等氮条件下浅层(0~20 cm)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的驱动因子,明确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这2种主要培肥措施下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FM和CFS处理的土壤p H分别降低了1.36%~1.78%和1.02%~1.44%,土壤盐渍化得到改善;CFM和CFS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显著增加,且施用有机肥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在土壤微生物方面,CFM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数量(53.44%~59.78%)和放线菌数量(10.08%~16.79%),CFS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真菌数量(29.99%~49.06%)。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同时改善了土壤微环境,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的改土培肥提供参考。


抗寒锻炼中紫花苜蓿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化转运与抗寒性关系
《草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抗寒锻炼过程中紫花苜蓿根、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化转运与抗寒性的关系,以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肇东和抗寒性弱的赛迪10为对象,刈割7 d后,分别进行降温处理(CH1)和低温处理(CH2),并以再生7 d的植株(CK)和正常生长植株为参照,分析抗寒锻炼过程中苜蓿根、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抗寒锻炼后苜蓿根、叶的半致死低温(LT50)随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根、叶LT50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再生14 d,2个品种根、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降低。而CH1处理下苜蓿根、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叶淀粉含量降低,根淀粉含量变化较小,赛迪10根、叶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肇东,叶淀粉含量显著低于肇东。CH2处理后肇东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降低,赛迪10的变化相反,赛迪10根中可溶性糖含量低于肇东。抗寒锻炼改变了苜蓿可溶性糖在地上、地下的转运方向,正常生长植株根中淀粉转化成可溶性糖,转运到叶中,与叶中由淀粉转化形成的可溶性糖一起用于地上器官的再生。抗寒锻炼初期(CH1)2个品种叶中淀粉降解成可溶性糖,并向根部转运,根、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在此阶段赛迪10比肇东消耗较多叶淀粉;抗寒锻炼后期(CH2),不同抗寒性品种根中淀粉与可溶性糖的转化方向不同,肇东根中淀粉向可溶性糖转化,赛迪10根中可溶性糖向淀粉转化。以上结果表明,苜蓿在抗寒锻炼初期消耗较少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后期根中淀粉向可溶性糖转化,有利于品种抗寒性增加,这为揭示苜蓿品种抗寒性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


绵羊繁殖相关编码RNA和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及应用,已有诸多研究从影响绵羊卵巢发育、排卵、产羔、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等主要繁殖活动相关编码RNA和非编码RNA方面着手,对绵羊繁殖相关的编码和非编码RNA进行筛选和鉴定.本文对影响绵羊繁殖的编码RNA和非编码RNA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共整理了 61个关键mRNAs、9个miRNAs、17个lncRNAs和4个circRNAs,并进一步阐述RNA的发展历史和生物学功能,以及编码RNA与非编码RNA构成调控绵羊繁殖的复杂ceRNA网络.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公羊睾丸和母羊卵巢在繁殖过程中mRNA呈动态变化;2)非编码RNA与DNA、RNA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调控转录、翻译以及翻译后修饰等过程,实现不同品种、年龄和饲喂水平绵羊对精子发生和卵泡发育等过程的调控;3)编码RNA和非编码RNA形成稳定的ceRNA调控机制使繁殖活动趋于动态平衡.本综述为挖掘绵羊繁殖性状分子标记基因、开展分子育种工作、改善绵羊繁殖性能及提高羊产业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