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胁迫对掌状海带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掌状海带(Laminariadigitata)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3、8、13、18℃)对其生长、抗氧化系统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测定主要参数有:相对生长速率(RGR)、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PSII最大荧光产量(Fv/Fm)、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max)结果表明:(1)掌状海带幼苗的RGR在13℃下达最大值,与3℃处理组对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2)3℃处理4 h或18℃处理36 h对掌状海带幼苗SOD、CAT活性有显著影响。(3)3℃培养条件下,掌状海带幼苗的Fv/Fm、r ETRmax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3℃);18℃处理组的Fv/Fm值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r ETRmax值在胁迫4 h后达最大;处理24 h,8℃处理组的r ETRmax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关键词: 掌状海带(Laminariadigitata) 温度 生长速率 抗氧化系统活性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冻藏过程中氟的迁移变化规律
《中国食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南极磷虾冻藏过程中氟的迁移机制,研究了南极磷虾在-20,-80℃冻藏过程中氟的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对整虾中的总氟含量影响不显著,冻藏时间对虾壳和虾肉中几种赋存形态氟的含量影响显著,冻藏温度对虾壳和虾肉中几种赋存形态氟的含量影响不显著。在磷虾捕捞后3~10个月的冻藏期间,虾壳和虾肉中氟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在11~15个月的冻藏期间,虾壳中氟含量逐渐降低,虾肉中氟含量逐渐增加,各贮藏时段的氟含量的测定值差异显著。虾壳、虾肉中几种赋存形态氟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虾壳中的可交换态氟含量降低,虾肉中的可交换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12个家系的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4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2个家系的平均体质量、壳长、壳高、壳宽和绞合线长分别为35.96 g、57.36 mm、59.24 mm、23.55 mm和56.93 mm。各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8.30%~21.30%),其中壳高和壳宽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灰色关联系数之和以壳高为最大(8.950 8),且家系间较均一,壳长为最小(8.189 8),但家系间变化幅度较大。体质量与4个形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趋势为壳高(0.745 9)>绞合线长(0.714 8)>壳宽(0.705 9)>壳长(0.682 5)。根据上述结果,可将壳高作为间接选育合浦珠母贝体质量性状的重要评价指标,以提高体质量的选育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流刺网网目尺寸与主捕对象体型特征关系的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南海北部流刺网调查的相关资料对3种流刺网网目尺寸与主捕对象体型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i)、中国鲳(Pampus chinensi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的体型特征为流刺网捕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对体围值对应的渔获率变化曲线形状与刺网钟形选择性曲线相似;454尾主捕对象中仅1尾(占0.002%)相对体围值小于0.8;41尾相对体围值大于1.20,占0.09%;当相对体围值为1.0~1.1时,渔获率最高;白鲳刺网、龙头鱼刺网和马鲛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分别为144 mm、35 mm和72 mm。建议结合选择性试验与体型特征研究,为制定南海区流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扇贝闭壳肌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闭壳肌为研究对象,对其热风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将扇贝样品经处理后于45、55、65、75℃温度下进行热风干燥,监测样品的质量变化,所采取的监测频率为干燥开始的第1小时监测4次,第2小时监测2次,第3小时后每小时监测1次,所有的干燥过程都处于降速阶段,并用薄层干燥模型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选用Henderson-Pabis、Wang and Singh、Diamante et al.、Page、Newton 5种数学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平均偏差(eave)、卡方检验("2)、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平均偏差(P)的大小,来检验拟合程度。结果表明:在45、55、65、75℃干燥温度下,Henderson-Pabis、Diamante et al.、Page、Newton 4个模型有效;进一步分析4个模型中模型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发现其中Henderson-Pabis、Page、Newton 3个模型参数中含有干燥温度为变量的通式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干燥温度在45~75℃时的干燥进程,3个通式模型依次为MRH=0.9673exp[-(7×10-5T-0.0009)]t、MRP=exp(-0.00323t0.0039T+0.7727)和MRN=exp[-(7×10-5T-0.0008)]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鱿鱼内脏制备功能性短肽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选取水解鱿鱼内脏效果较优的蛋白酶,并对鱿鱼内脏的水解液进行分析,测定水解液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并对洗脱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分析。试验选取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动物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对鱿鱼内脏进行水解,通过测定水解液的总氮含量、氨基态氮含量,比较各水解液的水解度、氮收率以及水解得率。经大孔树脂对胰蛋白酶水解液进行水、20%、60%、80%甲醇-水梯度洗脱,经液相质谱(LC-MS)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水解液短肽分子量范围在100~2400,其中以60%梯度洗脱的水解液分子量分布范围较为集中,且以分子量在200左右的化合物为主,对各洗脱梯度水解液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可知60%梯度洗脱水解液DPPH清除能力为40.21%。胰蛋白酶为水解鱿鱼内脏较优的蛋白酶,且60%甲醇-水为最优洗脱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陶粒浮床系统酶活性变化与水质净化效果相关性分析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陶粒浮床床体和浮床植物根部蛋白酶、脲酶、磷酸酶及脱氢酶活性变化与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陶粒浮床对精养池塘水体中TN、NO-2-N、NH+4-N、TP、CODMn、IP均有明显的净化效果;浮床床体和植物根部4种酶活性随着季节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浮床床体和植物根部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植物根部磷酸酶活性与池塘水体中TP、IP和CODMn去除率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TN、NO-2-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CODM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脱氢酶活性与CODMn、TN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浮床床体磷酸酶活性同样与水体中TP、IP和CODMn去除率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TN、NH+4-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CODM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而浮床床体脱氢酶活性与CODMn、TN去除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红鳍东方鲀体质量预测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基于表型性状预测红鳍东方鲀体质量时,由于不同表型性状间的自相关、部分性状和体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线性回归方法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导致根据表型性状预测体质量误差过大的问题,本研究根据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建模原理,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模型,利用72个红鳍东方鲀样本的表型数据,通过最近邻聚类算法,构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红鳍东方鲀体质量预测模型,并采用线性回归检验法对所构建模型的可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基于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确定系数R~2为0.992,接近于1,而线性回归模型的确定系数为0.949,比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确定系数提高4.53%;此外,线性回归共线性检验显示,模型自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共线性,性状体周长1和体高的自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RBF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消除了线性回归分析中自变量的共线性问题,预测精度显著高于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对红鳍东方鲀体质量的预测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基于RBF神经网络体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为利用表型性状精确评估红鳍东方鲀的体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