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哲罗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原核表达与活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Ⅱ,IGF-Ⅱ)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根据GenBank收录的鲑鳟鱼IGF-Ⅱ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哲罗鱼(Hucho taimen)肝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哲罗鱼IGF-Ⅱ基因开放阅读框.将目的基因IGF-Ⅱ与原核表达载体pSUMO连接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pSUMO-IGF.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中进行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约在40 kD处含有清晰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后获得较纯的目的蛋白,利用ELISA和MTT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免疫学活性及生物学活性分析.ELISA结果显示该目的蛋白能够与商品化的抗鲑鳟鱼IGF-Ⅱ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且呈现抗原浓度依赖性,该结果说明本研究获得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IGF-Ⅱ蛋白;MTT方法测定IGF-Ⅱ蛋白对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epitheliaomapapulosum cyprini,EPC)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性腺细胞(rainbow trout gonad,RTG-2)的增殖效果来鉴定IGF-Ⅱ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所表达的哲罗鱼IGF-Ⅱ蛋白能够有效的刺激EPC细胞和RTG-2细胞增殖.该结果表明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的哲罗鱼IGF-Ⅱ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为哲罗鱼的生长模式和生长繁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哲罗鱼 生物活性 MT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P<0.05)。GSI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台渔场日本鲭的主要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时间段的雌鱼和雄鱼GSI均总体表现为雌鱼大于雄鱼(P<0.05)。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摄食强度总体表现为雄鱼大于雌鱼。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雌性和雄性的肝指数均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5)。绝对繁殖力范围为44 017~734 684粒/尾,平均值为(173 867±15 719)粒/尾,优势组为(10~30)×104粒/尾,占70.37%;相对繁殖力范围为187~1 403粒/g,平均值为(538±31)粒/g,优势组为(390~700)粒/g,占66.67%。卵径范围为0.27~1.22 mm,平均值为(0.86±0.01)mm,优势组为0.7~1.1 mm。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绝对繁殖力低于黄海北部而高于台湾海峡,相对繁殖力高于历史水平,平均卵径小于20世纪80年代,雌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叉长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以上结果都说明日本鲭为应对高强度捕捞和环境胁迫压力而采取增加相对繁殖力、减小卵径、提早性成熟等繁殖策略来维持种群数量和保证种群的延续。

关键词: 温台渔场 日本鲭 繁殖群体 GSI 繁殖力 卵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浮游植物新纪录种——地中海棘球藻Meringosphaera mediterranea Lohmann(金藻纲)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5

摘要:在对黄海海域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取样中,通过对样品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了金藻的一个新记录种——地中海棘球藻Meringosphaera mediterranea Lohmann.该种的主要特征是:细胞球形,具有长刺状结构,长刺波状,其上有棘,长刺的底端呈盘状,圆盘上有一个缺口.该种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但其藻体形态、生态习性等的报道较少.

关键词: 黄海 金藻 新纪录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IHHNV-WSSV共感染率调查分析及其对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均为需向OIE报告的虾类病毒,本研究于2014年对上海地区部分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的感染及共感染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测和人工感染分析。检测结果显示,WSSV和IHHNV平均单感染率分别为42.6%和38.5%,双病毒共感染率为20.5%,其中,IHHNV-WSSV共感染率与WSSV感染率呈正相关。病理和累计死亡率分析显示,尽管IHHNV-WSSV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比同一时间点WSSV组低,但是这两组濒死对虾鳃丝细胞的病变都很严重,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析表明,IHHNV-WSSV共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WSSV感染激起更高和更快些的免疫应答,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IHHNV-WSSV共感染表现出比WSSV单感染更长时间的免疫抑制。研究表明,虽然IHHNV-WSSV共感染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一定程度内降低对虾累计死亡率,但是共感染可造成病毒致病性的叠加和宿主更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低下,因此,IHHNV-WSSV共感染导致的损失可能比单病毒感染更大。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共感染 病理 超氧化物歧化酶 酸性磷酸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药物企业如何加强产品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农业会计 2015

摘要:通过GMP认证的水产药物企业,在配方标准化的情况下,产品成本的高低,是企业利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产品成本控制制度、控制体系、控制意识及控制方法等四方面来论述企业如何加强产品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水产药物 企业 成本控制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家坝、溪洛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环境质量比较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变化情况,基于2011年12月-2013年保护区渔业环境水质监测数据,对保护区该两阶段水质总体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并就水质指标变化做出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前后保护区多数水质指标特征总体平稳,变异不大,仅悬浮物及重金属Zn、Cd和Pb变异较大。评价显示蓄水前后保护区水质总体良好,但总氮和总磷均超标,表明保护区存在有机污染的较高风险。蓄水后保护区水温、总氮和硝酸盐氮显著高于蓄水前,p H、悬浮物、氨氮、镁和重金属Cu、Pb、Cd和As显著低于蓄水前,说明蓄水对保护区水质指标可造成不同影响。

关键词: 向家坝 溪洛渡 鱼类自然保护区 水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歇性投喂模式对梭鱼幼鱼消化系统发育及形态行为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梭鱼幼鱼对间歇性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在水温(19±2)℃,pH7.2,盐度3.5,含氧量6 mg/L的条件下,对相同日龄(36日龄)、相似大小的梭鱼幼鱼分别投喂1d 2次、1d投喂1次、2d投喂1次、4d投喂1次和8d投喂1次(设为S0、S1、S2、S4和S8组),循环投喂21 d,于22 d取样,并测量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肛前长等性状。采用解剖、Bouin’S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学显微镜等技术,对不同实验组梭鱼幼鱼的消化器官形态以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食道、胃和肠道上皮层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的大小,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间歇性饥饿对其组织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幼鱼行为上,S0、S1组集群性较强,运动迅速,S4、S8组集群性减弱,受惊吓呈分散分布,且运动性稍差。形态结构方面,S0组个体增长幅度最大,几乎与同期池养育苗的幼鱼生长相同,S1组个体稍小,体质量上与S0组存在显著性差异,S4、S8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头大身小,胃体积减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深红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0组间组织变化小,不明显。S1、S2组的黏液细胞显著增多,胃腺细胞发达,但分泌颗粒较小,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S0和S1组纹状缘高度无显著变化;S1组到S4组,纹状缘高度渐低甚至不规则;S4、S8组纹状缘高度显著降低。此外,S8组消化道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黏膜中内分泌颗粒减少,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前肠到后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显著变小,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实验结果表明,梭鱼幼鱼在应对短期间歇性饥饿时,能相应调节自身的形态组织结构,存在补偿效应,但当间歇性饥饿时间增加到一定时间以后,鱼类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将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化。

关键词: 梭鱼 组织学 幼鱼 饥饿 消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及管理对策

海洋湖沼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津大神堂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现代活体牡蛎群聚海域,区域内地质条件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贝类生物与砂质沉积物等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活牡蛎礁海洋生态系统。近几年来,受海洋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影响,牡蛎礁区面积逐年减缩小,生物资源持续衰退,2013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本文分析了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现状,探讨了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构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利用新模式等问题,以期为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养护及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牡蛎礁 海洋特别保护区 现状 管理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潜流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制是随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中发生的,水动力过程决定了废水(包括其中的污染物)和介质表面的接触程度及反应时间,并由此影响到水质净化效果。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其优化设计、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目前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包括:盐分示踪获得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曲线的方法、染料示踪获得水流运移图像的方法,由RTD曲线进行水力效率评价的方法,以及水动力过程模拟的数学方法等。并对人工湿地水动力学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动力 示踪法 RTD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皂苷促进血鹦鹉鱼对虾青素的吸收及其最适添加水平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索苜蓿皂苷促进血鹦鹉鱼对虾青素吸收的效果及其最适添加水平。选取平均体重为(10.63±0.30)g的血鹦鹉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空白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虾青素对照组投喂添加300 mg/kg虾青素的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添加300 mg/kg的虾青素及800、1 200、1 600、2 000或2 400 mg/kg苜蓿皂苷的基础饲料,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在添加300 mg/kg虾青素的饲料中添加苜蓿皂苷能提高鱼体的生长指标,苜蓿皂苷添加水平为2 000 mg/kg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2)苜蓿皂苷添加水平达到1 200 mg/kg后,鳞片、尾鳍和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虾青素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且在苜蓿皂苷添加水平为2 000 mg/kg时同时达到最大值。3)在苜蓿皂苷添加水平达到1 200 mg/kg后,鱼体背部和尾鳍的红度值显著高于虾青素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分别在苜蓿皂苷添加水平为1 600和2 0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由此可知,在含有虾青素的饲料中添加苜蓿皂苷能促进血鹦鹉鱼的生长和对虾青素的吸收;综合特定生长率结果,在添加了300 mg/kg虾青素的饲料中苜蓿皂苷的最适添加水平为2 000 mg/kg。

关键词: 血鹦鹉鱼 苜蓿皂苷 类胡萝卜素 生长 红度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