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温度对点篮子鱼幼鱼生长、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养殖温度(19℃、23℃、27℃、31℃)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摄食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温度组幼鱼存活率(SR)均达到95%以上,19℃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在19~31℃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WGR)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在31℃时达到最高值;不同温度组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31℃>27℃>24℃>19℃,31℃和27℃温度组体质量呈二项式增长,23℃和19℃组呈线性增长;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R)逐渐降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在29.89℃时达到最小值;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曲线分析得其在31.74℃时达到最大值。温度对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随温度降低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9℃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7℃和31℃组(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23℃时达到最大值。综合以上结果认为,点篮子鱼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9.89~31.74℃,在此温度范围内点篮子鱼幼鱼可获得较大的生长率。

关键词: 温度 点篮子鱼 生长 摄食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海洋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9月在闽江口水域和2010年8月在椒江口水域的调查资料,对两个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优势种和生态适应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夏季闽江口海域和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区别及其组成受水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椒江口受上升流的影响出现13个暖温带种,导致椒江口(44)水域浮游动物种类数要大于闽江口(36);闽江口海域夏季主要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6个优势种全部为亚热带种,椒江口有7个优势种,包括4个亚热带种和3个暖温带种;从适温性上看,闽江口和椒江口均主要以亚热带种为主,椒江口由于上升流的原因出现较多数量的暖温带种,从适盐性上看,椒江口主要以近海种为主,闽江口主要以外海种为主,这是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的主要差异;闽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到台湾暖流和沿岸流的影响,而椒江口主要受到浙江近海上升流和沿岸流的影响,通过对两个河口群落结构的比较和生态适应差异的分析,表明水团是各自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闽江口 椒江口 浮游动物 群落 生态类群 水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兰州市区段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河北渔业 2015

摘要:2014年秋季对黄河兰州市区段7个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期间采集到底栖动物3大类6种属。其中甲壳动物1种属,占总种类数的16.67%,软体动物2种属,占总种类数的33.33%,环节动物3种属,占总种类数的50.00%。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3ind./m2,平均生物量为4.279 0g/m2。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兰州市区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数量较少,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 黄河兰州市区段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养密度对池塘养殖施氏鲟幼鱼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2015

摘要:在24.4℃~19.2℃下,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在静水土池塘养殖条件下放养密度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54.86±10.19g)的施氏鲟幼鱼饲养在高密度双面涂塑的聚乙烯编织步制成的面积16m2(4m×4m)、水深1.7m~1.9m围隔中46d,放养密度为2000、3000、4000和5000尾/667m2。结果显示:试验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成活率随放养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放养密度的增大显著升高(P<0.05),产量在放养密度为4000尾/667m2时最高,为352.27±22.38kg/667m2。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静水土池塘养殖施氏鲟幼鱼(50g左右)的适宜放养密度为3000~4000尾/667m2。

关键词: 施氏鲟 放养密度 池塘养殖 生长 肌肉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生物絮团细菌群落结构

福建水产 2015

摘要:在凡纳滨对虾育苗生产中,以蔗糖作为添加碳源促进育苗水体形成生物絮团。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生物絮团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在门、纲和属的水平上,通过检测絮团的细菌物种丰度及优势菌种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相同,但所占比例有所差异。其中具有清污作用的变形菌纲在实验组所占比例为16.2%,对照组为14.4%,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作为常见病原菌的假交替单胞菌属和弧菌属,在实验组所占比例分别是1.3%和0%,而在对照组分别为1.4%和0.1%,实验组的病原菌比例低于对照组。本文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育苗 生物絮团 细菌群落 宏基因组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生长、营养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15.58±0.22)g的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维生素E水平(11.09 mg·kg-1、47.52 mg·kg-1、91.38 mg·kg-1、134.57 mg·kg-1、178.92 mg·kg-1)的等氮等能饲料,对云纹石斑鱼进行56 d的饲育实验,探讨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该鱼生长、营养性能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作用明显,饲料维生素E在149.59 mg·kg-1左右时云纹石斑鱼的增重率较高;云纹石斑鱼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呈正比,但饲料维生素E水平超过91.38 mg·kg-1时鱼体组织中维生素E积累量不随饲料维生素E水平添加而显著升高,饲料维生素E水平在139.68 mg·kg-1时云纹石斑鱼具有较高的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云纹石斑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显著。综合增重率、肝脏维生素E积累量和免疫指标,云纹石斑鱼饲料维生素E适宜添加水平为139.68~149.59 mg·kg-1。

关键词: 维生素E 云纹石斑鱼 生长性能 营养组成 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岛区南部海域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8–2013年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青岛市黄岛区南部海域营养盐分布与变化特征,并采用营养指数(E)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营养状况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2–2013年调查期间,无机氮含量范围为20.82–197.62μg/L,活性磷酸盐为4.52–52.91μg/L,COD为0.39–1.25 mg/L。除个别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外,其余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以及全部站点无机氮和COD含量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2)调查海域无机氮以春季最高(86.42μg/L),秋季次之,夏季最低(38.59μg/L);活性磷酸盐以秋季最高(18.68μg/L),春季次之,夏季最低(9.10μg/L);COD以夏季最高(0.962 mg/L),秋季次之,春季最低(0.682 mg/L)。(3)调查海域无机氮和COD含量2008–2011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2年又有所增高;活性磷酸盐含量2008–2010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0–2012年呈逐年增高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海水的营养水平较低,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小。调查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未受到有机污染。

关键词: 营养盐 营养状况 有机污染状况 黄岛区近岸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下水质及牙鲆生长状况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牙鲆在模式一(流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一直流水)、模式二(半流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停水,投饵后流水)和模式三(换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不流水)3种模式下进行养殖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模式下水质因子的变化和牙鲆50~150日龄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模式一换水后到下次换水前,pH、氨氮、溶解氧分别稳定在7.70、0.13mg/L、7.95mg/L左右,没有显著变化.模式二和模式三换水后到投饵前,pH和溶解氧缓慢降低到稳定值,氨氮不断增加.投饵后到下次换水前,模式二pH提升1.0%、氨氮降低83.1%、溶解氧增加35.8%;模式三pH下降0.2%,氨氮增加60.8%,溶解氧降低1.0%.对3种养殖模式下牙鲆生长状况进行比较,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牙鲆死亡率分别为19.6%、20.2%和40.6%,模式一和模式二全长和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与模式三相比,全长在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体质量在90~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模式二是最优养殖模式,一方面节约海水资源,减少成本;另一方面给鱼类摄食和生长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养殖环境.

关键词: 牙鲆 养殖模式 氨氮 溶解氧 全长 体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季节打好防治刺激隐核虫病之战: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

科学养鱼 2015

摘要:每年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是水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多发时期.在海水养殖上,刺激隐核虫病是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疾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因刺激隐核虫对寄主没有专一性,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金鲳、石斑鱼、真鲷等各个品种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以及几乎所有的硬骨鱼类都可被感染,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本期专门邀请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樊海平研究员和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就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现状及应对措施展开详细介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希望对从事海水养殖的读者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海水养殖 东海水产研究所 隐核虫病 滋养体 美国红鱼 金鲳 淡水水产 樊海 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池鲫DNA含量、倍性分析及其形态学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Gallus sp.)红细胞DNA含量(2.5 pg/N)为标准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龙池鲫(Carassius auratus in Long Lake)的红细胞核DNA含量,采用T型标技术标记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并研究了2倍体与3倍体龙池鲫的形态特征,为阐明龙池鲫的遗传背景及资源增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实验检测的265尾龙池鲫中,42尾龙池鲫样品红细胞核的相对DNA含量接近76,占15.85%,223尾样品接近110,占群体数的84.15%;二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3.83 pg/N,三倍体龙池鲫的DNA含量为5.38 pg/N。龙池鲫是由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的鱼组成的混合群体;侧线鳞数量可作为二倍体龙池鲫与三倍体龙池鲫的辨别参考指标。T型标暂养1周后龙池鲫的成活率达到100%,脱牌率为1.13%。

关键词: 龙池鲫(Carassius auratus in Long Lake) DNA含量 倍性 流式细胞术 形态特征 T型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