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欧盟共同渔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科学养护近海渔业资源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主线。自从渔业经营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渔业资源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近海渔业管理措施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及执行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欧盟共同渔业政策作为当前国际上较为系统的渔业管理制度,并通过多次改革日趋完善。在对欧盟共同渔业政策梳理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围绕科学养护近海渔业资源的发展目标,从控制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角度出发,提出我国的相关管理启示。

关键词: 欧盟 共同渔业政策 近海渔业 科学养护 渔业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驯化养殖条件下遮目鱼幼鱼的成活、生长及鳃器官的变化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淡水驯化养殖条件下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的成活、生长及鳃器官组织学变化。遮目鱼幼鱼经6 d的驯化至淡水,养殖30 d。试验结束后统计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取幼鱼鳃观察结构变化,并与未经驯化直接投入淡水条件下以及在自然海水条件下养殖的幼鱼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淡水驯化条件下遮目鱼幼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100%)、增重率[(664.96±113)%]和特定生长率[(6.77±0.52)%]。鳃器官组织学观察发现,淡水条件下遮目鱼幼鱼鳃小片上增生出大量线粒体丰富细胞,这可能是遮目鱼幼鱼在淡水条件下保持较高成活率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遮目鱼 淡水驯化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喹烯酮在草鱼体内生理药动模型的建立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预测喹烯酮在草鱼体内药物残留,建立其在草鱼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通过搜集大量文献获得鱼的生理解剖参数,采用已有的喹烯酮试验数据拟合得到药物特异性参数。基于acsl Xtreme生理药动学软件,进行模型假设、血流图设计、质量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模型拟合。喹烯酮为小分子药物,其分布服从血流限速型,在肝脏代谢,从肾脏消除。喹烯酮通过口服进入肠道,然后经肝脏代谢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设定5个房室,即肝、肾、肌肉、肠和其他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和调试,最终建立喹烯酮在草体内5室生理药动模型,成功拟合连续饲喂药物60d之后的药物残留消除曲线,其中肝脏中的预测结果比肾脏和肌肉高,与实测数据一致。因此,喹烯酮在鱼体内生理药动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将是药物残留检测的新亮点。

关键词: 喹烯酮 草鱼 生理药动学模型 药物残留 残留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慢性氨氮胁迫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免疫及代谢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对象,在养殖水体中设置0 mg·L-1(A0)、1.63 mg·L-1(A1)、3.25 mg·L-1(A2)、6.51 mg·L-1(A3)、13.01 mg·L-1(A4)共5个氨氮质量浓度,研究氨氮对幼鱼生长特性、免疫功能及营养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30 d氨氮胁迫下,吉富罗非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氨氮质量浓度上升逐渐下降。免疫功能方面,随着氨氮质量浓度上升幼鱼白细胞逐渐增多,血红蛋白质量浓度逐渐下降;A3和A4组幼鱼血清白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A0组;A4组幼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低于A0。营养代谢方面,氨氮胁迫30 d后A3和A4组幼鱼血清甘油三酯活性显著低于A0组;A1~A4组幼鱼血清胆固醇浓度均显著低于A0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A3和A4处理组下显著低于A1和A2组;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A4处理组下显著低于A0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氨氮胁迫下,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营养代谢等均受到抑制,需要在养殖生产中密切关注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的变化。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氨氮胁迫 生长特性 免疫功能 营养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淀粉及其与乙酸钠的复合物(淀粉乙酸钠质量比为19∶1)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调控作用的差异,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每周向养殖水体添加一次碳源,添加量为当日水体氨氮含量的20倍,监测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参数。结果显示:(1)试验期内,淀粉组(GS)和淀粉乙酸钠组(GSA)养殖水体氨氮保持在0.25 mg/L左右,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均逐步升高,而透明度和碳氮比逐步下降,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水体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2)试验期内,GS组和GSA组藻类数量逐步上升,中后期显著高于前期,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藻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GSA组藻类种类数和多样性稍高于GS组。(3)GS组微生物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同比略高于GSA组,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试验末期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淀粉碳源中复合少量乙酸钠可改变藻类和微生物结构功能,可作为池塘养殖水体藻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定向调控碳源。

关键词: 淀粉 乙酸钠 水质 藻类 微生物群落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ftz-f1基因的克隆及相关核受体基因在蜕皮中的功能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三疣梭子蟹核受体fzt-f1基因,全长c DNA序列1763bp。该基因3′和5′非编码区分别为1034bp和141bp,开放阅读框为588bp,推测编码19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2.8k Da,理论等电点为6.35,命名为PTNHr基因。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fzt-f1基因与刀额新对虾同源性高达75.4%,并且与刀额新对虾聚为一支。对核受体基因fzt-f1、Ec R和RXR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核受体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均出现表达差异,说明这三个基因都参与蜕皮调控过程。其中,fzt-f1和RXR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表达模式上出现相反的表达特征,预测这两个基因存在相互抑制的调节关系。Ec R和RXR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表达模式上出现部分相似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核受体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去眼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机械的水层交换效果及对池塘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

农业与技术 2015

摘要:研究了在开启3种养殖机械(叶轮式增氧机、涌浪机和耕水机)后的不同时间,对池塘水体溶解氧(DO)和温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根据水层交换特点和养殖需要,对各种养殖机械的配置使用进行优化,提出合理的应用模式;同时研究优化后的养殖机械应用技术对池塘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塘采用"叶轮式增氧机+涌浪机"的配置技术,既兼顾了养殖生产(夜间)应急增氧的需求,又能在白天达到良好的水层交换效果,同时能够改善传统养殖池塘以蓝藻门为优势群落的现状,使硅藻门成为优势群落。

关键词: 叶轮式增氧机 涌浪机 耕水机 浮游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支变化规律,并完善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碳循环 碳汇 气候变化 人为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季罗非鱼循环水暂养系统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解决罗非鱼越冬问题,开展了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暂养的试验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吉富罗非鱼(Orc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室内罗非鱼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罗非鱼进行了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整个养殖周期内,罗非鱼养殖系统环境稳定、水质稳定良好。结果显示,系统养殖负荷总量从1 024.2 kg增长到2 309.1kg,鱼体平均体重由(170.7±10.8)g增重至(385.5±7.5)g,养殖密度由(22.9±3.5)kg/m3增加到(51.5±4.2)kg/m3,存活率达99.8%,饵料系数1.35。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水体进水口总氨氮0.21~0.33 mg/L,去除率20.64%;亚硝酸盐氮0.067~0.13 mg/L,去除率13.82%;溶氧6.5~7.4 mg/L,pH 8.15~8.65,水温23.9~24.7℃。研究表明,罗非鱼生长状况良好,系统中各水质参数符合养殖要求。循环水养殖系统用于罗非鱼冬季暂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冬季 罗非鱼 循环水养殖系统 暂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养克氏原螯虾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克氏原螯虾不同放养密度和水草覆盖率下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构建克氏原螯虾的健康养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底部埋有生物饵料培养基的克氏原螯虾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PCR-DGGE和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放养密度(375、600 kg/ha)和水草覆盖率(20%、35%)条件下的底泥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2种放养密度和2种水草覆盖率按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处理组(A、B、C和D组),每组重复2次。【结果】4个处理组4~6月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各处理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03、3.35、3.24和3.40,以D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种类最丰富。UPGM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不同处理组的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偏低,而B组在4月和5月聚成一支,相似度相对较高(在65%以上),各样品在时间上的相似度总体上高于空间相似度。4组池塘底泥微生物克隆主要隶属于4个门:变形菌门(45%)、绿弯菌门(36%)、拟杆菌门(11%)、螺旋体门(7%),其中绿弯菌门的绿弯菌属占主要优势,占总细菌比例为19%。【结论】在底埋培养基的克氏原螯虾池塘中,放养密度和水草覆盖率对底泥菌群结构及组成多样性均有影响,以虾放养密度600 kg/ha、水草覆盖率35%的池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更有利于维持池塘底质微生态的稳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培养基 池塘底质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