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增产效应研究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摘要:2002~2004年在山西临汾就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生物学效应。GDR 1号拌种剂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使每hm2产量达3921.0kg,较对照增产9.42%:GDR 5号在起身期叶面喷施,较对照增产12.49%。该项研究为旱地冬小麦应用生长调节剂开辟了新的领域。

关键词: 旱地小麦 生长调节剂 增产效应 绿色抗旱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柠条对牛的饲用价值研究

黄牛杂志 2005

摘要:柠条在北方旱区防风固沙、环境保护等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植物,在北方旱区已经大面积种植。柠条———作为耐牧植物,是夏秋季牛、羊等草食畜的良好饲料。本试验对柠条在冬春季节的饲料化开发利用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柠条无叶期枝条,同样具有一定的饲用价值:其代谢能(ME)为6.559MJ/kg.干物质);可消化总养分(TDN)达43.63%;泌乳净能(NEL)为3.265MJ/kg.干物质;每千克干物质中含奶牛能量单位(NND)为1.035。研究表明,柠条在饲料化开发利用方面前景广阔。

关键词: 柠条 生态畜牧 营养成分 饲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北城郊马铃薯复播秋白菜高产栽培技术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治技术

中国农村科技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光敏不育系88-428的小孢子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

摘要:以普通栽种黄圆豆为对照,对作为保持系88-428的花粉发育全过程及其药壁组织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可将这一过程划分为7个时期,即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单核早期、单核中期、单核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②作为保持系的88-428与黄圆豆相比,存有较高的败育率,表现为低不育。

关键词: 大豆 花粉 光敏雄性不育 发育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裸燕麦麸中β-葡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5

摘要:以裸燕麦麸为原料提取β-葡聚糖,研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水比等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该工艺得到的β-葡聚糖产品含量可达到80%以上。

关键词: 裸燕麦麸 β-葡聚糖 提取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绿豆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绿豆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商用价值以及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绿豆产业潜力极大,前景看好。通过对山西省绿豆生产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山西绿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针对性地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发展绿豆产业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 绿豆 生产现状 发展方向 山西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光合生理与解剖学特征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C I-31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光合生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西葫芦感染银叶病后,其一日内不同时段的光合速率(Pn)都较正常叶明显下降,轻病叶下降幅度为5.6%~30.2%,重病叶下降幅度为21.7%~52.5%,并且不同处理Pn的最高峰期也不尽一致,正常叶的最高峰期为10点钟,轻病和重病叶的最高峰期均为8点钟。西葫芦轻、重银叶病病叶的气孔限制值(Ls)均较正常叶减少,轻病叶减少幅度为5.3%~23.5%,重病叶减少幅度为22.0%~58.8%。轻、重病叶和正常叶之间的气孔导度(G s)、胞间CO2浓度(C i)差异不明显,蒸腾速率(Tr)的变化无规律性。经测定,西葫芦轻、重病叶的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量都较正常叶减少,轻病叶叶绿素总量减少9.97%,重病叶叶绿素总量减少18.21%。西葫芦重病叶的鲜、干重较正常叶减少,而轻病叶的鲜、干重较正常叶增加。对西葫芦银叶病叶片的解剖学特征观察发现,正常叶上表皮细胞为扁平状,致密排列;而病叶上表皮细胞则变为球状,疏松排列,并且上表皮与栅栏细胞之间出现轻微的间隙。病叶上表皮厚度占叶片厚度的比例明显增加,栅栏组织厚度占叶片厚度的比例略有减少。

关键词: 西葫芦 银叶病 叶片 光合生理 解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三种粒重遗传分析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摘要: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三个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粒重的遗传同时受基因加性、非加性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千粒重、株粒重、穗粒重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2%、63%和45%,前两个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后一性状基因加性、显性效应相当;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

关键词: 冬小麦 粒重 遗传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玉米苗期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综合评价的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摘要:采用盆栽法,测定不同转基因玉米RT、BC、PK和H的指标:相对电导率(RWC)、相对含水量(REC)、光合速率(PR)、蒸腾速率(TR)、叶片失水速率(LLR)和叶水势(LWP),以期综合评价这4类转基因玉米的抗旱性能和所选指标作为筛选抗旱性指标的可行性,同时探求一套综合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抗旱性RT>BC>PK>H>CK,同时所选指标均可应用于抗旱性筛选,隶属度评价法可以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转基因玉米抗旱性筛选中。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抗旱性 指标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