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苦瓜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海南屯昌地区种植的苦瓜优良新品种,通过引进全国8个优良苦瓜新品种,对其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一号和桂农科1号苦瓜的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小区产量分别为43.30、43.23 kg,折合每公顷产量33 324.30 kg和33 270.45 kg,比枫木苦瓜(CK)分别增产16.43%和16.24%;其他参试品种也表现较好,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枫木苦瓜(CK)。因此,中华一号和桂农科1号苦瓜在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等方面均表现较佳,较适合海南冬季种植,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海南冬种茄子新品种比较试验
《长江蔬菜 》 2014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海南冬种的茄子新品种,对引进的18个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健美茄瓜、圆丰紫红长茄、新丰源紫红长茄、紫荣6号长茄、航茄7号和瑞丰三号6个新品种表现较佳,不仅高产,且果形、皮色、色泽等外观品质均较好,比较适合海南省北运蔬菜市场。


海马齿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从海马齿中克隆到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构建到高效表达载体p GEX-4T-1上,构建重组载体p GEX-4T-Sp BADH,并对GST-Sp BADH融合表达的IPTG诱导浓度、诱导不同温度、不同菌液浓度和诱导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诱导时间增长GST-Sp BADH融合蛋白表达量提高,在37℃时,OD为0.6左右,诱导5 h GST-Sp BADH融合蛋白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在0.2 mmol/L IPTG浓度下,可以有效诱导GST-Sp BADH融合蛋白的表达。本研究结果以期解析Sp BADH基因的功能以及在海马齿抗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海南淮山茎腐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测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海南淮山茎腐病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通过单孢分离获得32株茎腐病菌,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戊唑醇对各菌株的毒力,并进行毒力回归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戊唑醇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中质量浓度(EC50)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分别为0.063 797、0.407 005、(0.228 3±0.080 5)μg/mL;该药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更明显,其EC50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分别为0.002 550、0.104 858、(0.031 8±0.024 2)μg/mL。正态分析表明:菌丝生长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呈正态分布;而孢子萌发的敏感性呈非正态分布,其最大EC50和最小EC50之间的跨度较大,EC50表现不连续,在高质量浓度区仍有不敏感菌株存在,这表明在自然界中存在个别抗药性较强的淮山茎腐病菌株。
关键词: 戊唑醇 淮山茎腐病 尖孢镰刀菌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敏感性


海南安诺兰RAPD-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海南安诺兰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以海南特有安诺兰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RAPD分子标记的模板DNA、dNTPs、Taq聚合酶、Mg2+浓度和引物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建立适合于安诺兰RAPD标记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5个因素优化后在20μL反应体积的浓度分别为模板DNA 60ng,dNTPs 150μmol/L,Taq酶1.0U,Mg2+2.0mmol/L,引物0.5μmol/L。


烟叶唇柱苣苔微茎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园艺文摘 》 2014
摘要:以烟叶唇柱苣苔无菌植株茎段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定芽诱导增殖、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适宜芽诱导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培养40 d的增殖系数达3.16,生长势好;适宜进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生根率达100%,生根数量多且根长。


海南省特有安诺兰ISSR体系的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海南省特有安诺兰为基因组材料,采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安诺兰叶片中的基因组DNA,通过单因素试验,对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影响因子进行优化和筛选,建立适合海南安诺兰的ISSR-PCR反应体系:15μL PCR反应体积,10×PCR Buffer,200μmol/L dNTPs,0.5μmol/L引物,1.5 mmol/L Mg2+,1.0 U Taq DNA聚合酶,40 ng模板DNA。


一株鹅霍乱巴氏杆菌的分离和PCR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鹅巴氏杆菌病(Avian Pasteurellosis)又叫鹅霍乱(Fowl cholera),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是影响养鹅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2013年5月份,海南某鹅场所养的40~210日龄鹅陆续发病,食欲减退或废绝,先后采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饮水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且不断加重,死亡率高达40%。通过无菌采集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心脏等组织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生化鉴定、PCR检测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