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玉杧及土壤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施肥方案对红玉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为贵州红玉杧提质增效及改善土壤环境提供参考依据,以贵州种植5年的红玉杧为试材,共设计3个处理,处理1(CK)采用当地常规的施肥方法,处理2(T1)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硫酸钾肥,处理3(T2)在常规的施肥基础上增施硫酸钾肥和海藻肥.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果树茎粗、产量、果实品质、叶片和果实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处理单株增产效果显著,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5.61%、19.09%;主成分分析表明,T1、T2处理的综合得分明显高于CK处理,说明增施硫酸钾肥和海藻肥对果实品质改善效果明显.从叶片、果实、土壤养分分析结果来看,T1、T2处理叶片中钾、镁、铜、锌含量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显著高于CK处理;钙含量CK处理显著高于T1、T2处理;果实中除氮元素外,CK处理的养分含量均高于T1、T2处理.T2处理土壤中的有机质比CK处理增加了106.73%,速效钾含量比CK处理提高了782.08%,但是T2处理的有效磷含量却比CK处理降低了92.78%.增施硫酸钾肥和海藻肥后,T1、T2处理总产值分别增加了15.55%、19.08%,VCR(施肥后增加农产品所得价值与施肥增加开支的比值)分别为12.12、5.53,从产投比而言是划算的,对提升红玉杧产量、品质及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效果显著,红玉杧管理上可以适当增施这两种肥料.


干旱胁迫对贵州11个主栽茶树品种生理指标影响
《贵茶 》 2022
摘要:为明确贵州主栽茶树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情况,利用浓度为25%的PEG-6000干旱胁迫诱导剂处理贵州主栽的11个茶树品种,检测其在干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SOD、POD、MDA、可溶性糖、CAT和PRO的含量,分析干旱胁迫下各供试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茶树品种的渗透调节物质、氧化酶活性和质膜透性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中,各供试品种POD酶活性均降低;黔湄809的SOD和CAT活性均升高,白叶1号的SOD活性升高,CAT活性降低,其余品种的SOD和CAT活性均不同程度的降低;MDA含量则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说明不同茶树品种在同一干旱胁迫处理下,抗旱性敏感程度不一,导致体内物质的应激反应不同,各生理指标变化程度不同,抗旱性有差异,但很难从单一的生理指标变化来判断品种抗旱性强弱。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托25 a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4M+3/4NP)、50%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6个试验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大小顺序表现为MNPK>1/4M+3/4NP>1/2M+1/2NP>NPK>M>CK,MNPK、1/4M+3/4NP处理分别较NPK处理籽粒增产12.42%、2.04%.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为50.17% ~65.40%,其中,施用有机肥各处理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水稻成熟期,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籽粒的比例均较CK和NPK处理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比CK或NPK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显著优化水稻各产量构成因子,增加水稻产量.水稻各农艺性状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关系.长期施用有机肥条件下,25%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转运,是黄壤性水稻土地区实现水稻增产的最佳施肥措施.


不同茶树品种试制都匀毛尖茶感官品质与生化特征对比研究
《茶叶通讯 》 2022
摘要:为了给都匀毛尖茶生产提供高品质适制良种,本研究以‘黔茶1号’‘黔茶8号’‘黔茶10号’‘黔辐4号’等黔茶系列茶树品种以及‘福鼎大白茶’‘嘉茗1号’等贵州省主栽茶树品种共14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适制品种筛选.结果显示,以‘黔茶8号’‘黔茶10号’和‘黔茶1号’等黔茶系列品种制作的茶样感官审评综合得分分别位于第1名、第2名和第3名,明显优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福云6号’,并且‘黔茶10号’和‘黔茶1号’茶样带有明显花香.同时,茶样生化成分特征与感官审评得分相关性强,其中‘黔茶8号’‘黔茶10号’和‘黔茶1号’等黔茶系列品种制作的茶样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和酚氨比等生化指标数值皆满足都匀毛尖茶尊品品质要求和绿茶适制品种品质要求,且黔茶系列品种在所有供试品种中表现出最为优异的生化成分特征.本研究不仅为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选择适制性良种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彰显贵州特色茶树品种新优势、加快黔茶品种的系统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都匀毛尖 茶树品种 ’黔茶1号’ ’黔茶8号’ ’黔茶10号’ 适制性 感官品质 生化特征


不同果袋微环境对芒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以金煌芒为试材,研究了外黄内黑双层纸袋和白色单层纸袋的微环境对芒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果袋内温湿度变化趋势与外界环境一致,套袋后袋内光照变弱,温湿度增加,温差和湿差降低;2种果袋内微环境存在差异,对芒果品质的影响不同.外黄内黑双层纸袋不透光,袋内温湿度增幅较大,果皮的亮度值L和色度角h显著提高,果色为黄色,色泽较亮,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白色单层果袋透光率为59.3%,袋内温湿度增幅较小,果实的色度角h显著降低,果色偏绿,色泽较暗,内在品质与未套袋果无显著性差异.2种果袋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均高于未套袋果.综上所述,芒果果实品质的形成与果袋内微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外黄内黑双层纸袋对贵州地区金煌芒的套袋较为适合.


沼液施用对贵州典型黄壤油菜地氮淋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西南喀斯特山区沼液灌溉氮淋溶风险,以及率定沼液还田安全施用量,以该区域典型土壤——黄壤为供试土壤,主栽作物油菜为供试作物,牛场沼液为施用材料,开展大棚盆栽试验模拟沼液灌溉,评估沼液灌溉氮淋溶风险,考察油菜农艺性状响应,率定沼液安全施用量.设置油菜不施肥(CK)、无作物施沼液(NP480,施氮量480 kg·hm-2)、油菜施化肥(CF,480 kg·hm-2)、油菜沼液低施用量(R120,120 kg·hm-2)、油菜沼液中施用量(R240,240 kg·hm-2)、油菜沼液高施用量(R480,480 kg·hm-2)6个处理,将化肥水溶或沼液稀释后按每12 d 1次、每次25 mm连续灌入12次.结果表明:沼液灌溉存在氮淋溶风险,该风险以NO-3-N负荷为主,NO-3-N淋溶风险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R480处理NO-3-N淋溶量分别是CK、R120、R240处理的2、1.8倍和1.4倍;同施氮量下,沼液灌溉氮淋溶风险低于化肥处理,CF处理TN、NH+4-N、NO-3-N淋溶量分别是R480处理的3.8、2.3倍和2.9倍;R480处理的氮淋溶风险值得警惕,但油菜氮素吸收能够降低该风险,使TN、NH+4-N、NO-3-N淋溶量分别降低34%、30%、32%;适量施用沼液(施氮量120 kg·hm-2)相对CF处理能改善油菜农艺性状,但过量施用沼液(施氮量480 kg·hm-2)不利于油菜生长.研究表明,西南喀斯特山区油菜黄壤沼液灌溉存在一定氮淋溶风险,综合考虑氮淋溶风险、油菜农艺性状和沼液消纳需求,沼液还田施氮量控制在240 kg·hm-2以内为宜.


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铁皮石斛野外回归试验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外回归是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将珍稀濒危植物铁皮石斛种质扩繁后回归到原生境以实现喀斯特地区铁皮石斛资源多样性保护.根据黔西南州喀斯特地区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原生境勘察情况,在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地兴义市则戎镇冷洞村开展铁皮石斛野外回归方式和生境条件研究,并监测回归后期铁皮石斛的适应性、生物学特性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铁皮石斛植于纵向堆砌岩石、植于岩石天然缝隙、植于横向堆砌岩石和捆绑于岩石的存活率分别为95.02%、91.22%、62.57%和37.59%;山脊、山鞍、山顶、山脚和山腰的铁皮石斛存活率分别为93.44%、91.81%、87.01%、84.07%和82.49%;铁皮石斛回归1年后逐渐适应野外生境,在回归2~3年内存活率变化不明显,回归4年后存活率明显下降;铁皮石斛回归初期发病率较高,为7.60%,回归1年后发病率变化不明显,回归4~5年后铁皮石斛老株多因生境变化出现腐烂现象;铁皮石斛回归初期高位芽萌发率较高,为8.47%,回归1年后高位芽萌发率明显降低,回归3年后基本不萌发高位芽;不同回归方式、生境条件和回归时间对铁皮石斛的分蘖率、新芽高、新芽粗没有明显影响.综上所述,回归方式和生境条件是影响铁皮石斛野外回归成败的主要因素,植于纵向堆砌岩石和岩石天然缝隙的铁皮石斛存活率最高,郁闭度、通风条件、苔藓层等生境因子对铁皮石斛的适应性和生长具有一定影响.


酒糟有机肥连续施用对湄潭翠芽茶叶生物效应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酒糟有机肥对湄潭翠芽茶叶的施用效果,为酒糟有机肥在湄潭翠芽生产中的科学施用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研究连续2 a施用酒糟发酵有机肥(不施肥,CK;常规施肥,FP;酒糟有机肥750 kg/hm~2,JZ1;酒糟有机肥2 250 kg/hm~2,JZ2;酒糟有机肥3 750 kg/hm~2,JZ3;酒糟有机肥9 000 kg/hm~2,JZ4)对茶叶产量、产量构成、品质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施用酒糟有机肥使鲜茶产量提高了2.58%~7.52%(2020年)和0.67%~11.92%(2021年),干茶产量提高了5.18%~13.90%(2020年)和4.21%~19.62%(2021年),以JZ3处理产量最优;酒糟有机肥提高了茶叶的芽密度和百芽质量,而且使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35%~12.60%(2021年),并且降低了茶叶中的酚氨比,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与FP处理相比,施用酒糟有机肥的施用还提高了茶叶的氮、磷、钾素养分积累综合来看,施用酒糟有机肥能够实现湄潭翠芽茶叶增产提质,可推荐酒糟有机肥2 250~3 750 kg/hm~2作为湄潭翠芽茶叶冬季基肥的最适施用量。


不同杂草防控模式对茶叶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模式的效果,寻找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的措施,为茶园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于2019~2020年在同一幼龄茶园设置清耕(CK)、间作'茶肥1号'(T1)、防草布覆盖(T2)和黑色地膜覆盖(T3)试验,测定4个处理的杂草生物量、茶叶产量、茶叶品质成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并比较分析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杂草生物量为CK>T3>T1>T2,CK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间茶叶产量、品质成分无显著差异,T1产量、酚氨比略低于其他处理.T1、T2、T3的土壤湿度分别为76.5%、78.2%、63.8%,显著高于CK(49.8%).T2的土壤pH值比CK低7.3%.T1可提高土壤肥力,T2、T3可降低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土壤淀粉酶活性为T3>T1>CK>T2,T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为T1>CK>T2>T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1、T2、T3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低3.1%、2.8%、4.9%.T1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K,T2、T3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略低于CK.T2的根际(T2R)、防草布边缘(T2WCE)和大行中间(T2MBL)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29.28、57.60和17.16 mg·g-1·24 h-1.T2WCE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MBL.T2MBL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T2R、T2WCE.T2MBL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WCE.T1、T2、T3每年每公顷总成本分别为CK的79.5%、62.6%、58.3%.可见,T2的综合效果最好,但存在有机碳、磷等元素分解相关酶的活性降低,以及反硝化作用增强等问题,还需优化完善.
关键词: 茶园 杂草防控 产量品质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经济效率


大黄姜种植示范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蔬菜 》 2022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安顺市姜产业生产效益,引种栽培大黄姜,在安顺市平坝区建立示范基地,通过选用良种、科学选地整地、适期播种、合理田间水肥管理、绿色病虫害防控、适时收获等管理措施,实现了每667 m2产值6170元的生产效益,较当地大黄姜品种增效9.28%,较以往种植玉米667 m2增效5018元,经济效益显著.

